Category Archives: Books

[:zh]2008年7月,《中庸·洞见(中英文对照本)》杜维明著 段德智[译] 林同奇[校] 人民出版社[:]

[:zh] 中庸-论儒学的宗教性9787108043337(杜维明) 内容推荐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也者,天下之正道。‘庸’也者,天下之定理。”《中庸》虽然是《四书》中篇幅最小的一部,但却是其中最富形上意蕴、最具理论系统和最见宗教气象的著作,最能淋漓尽致地展现我们中国人人生智慧和哲学洞见的著作。 本书便是当代著名新儒家代表杜维明先生的一部诠释国学元典《中庸》深层义理的著作,其紧紧围绕文本的三个核心概念,即“君子”、“政”和“诚”,对蕴含在《中庸》中的种种洞见作了高屋建瓴、鞭辟入里的解析和阐释,既可以看做是作者对《中庸》的“洞见”,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对《中庸》“洞见”的“洞见”;其思想之深邃、视野之开阔、气势之恢宏,在当代儒学研究中,是很少有能望其项背的。 目 录 序 英文版第二版前言 英文版第一版序 第一章 文本 第二章 君子 第三章 信赖社群 第四章 道德形上学 第五章 论儒学的宗教性 注释 人名、书名和部分术语中英文对照表 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儒家人文精神的宗教含义 附录二:中文版译后记 后记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文本 或许《中庸》读者所遇到的最为困难的问题在于它的表达方式。《中庸》同孔子的《论语》一样,所运用的语言不是辩论时使用的分析模式,而是警句格言的方式。《中庸》的整体规划貌似简单,从集中研究这种结构来开始形成我们的诠释性回应,是颇具诱惑力的。但是,《中庸》里的诸多陈述是一个复杂结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种结构包含着经过精密思维的许多层次。诚然,我们可以很容易地从《中庸》的上下文中摘录一个陈述,而依然不失其为一条可资引证的意味隽永的格言。其实,中国学者和西方汉学家一直把这部儒家经典著作视为格言集锦。然而,作为一部哲学著作(在陈荣捷看来,“在儒家全部古典文献中,它或许是哲理性最强的”),它具有自己的完整性。 事实上,仅从字面上读孤立的段落并不能使我们登堂入室,因为除非对这些警句格言的表达从其内在联系的角度予以理解,则误读的危险十分严重。因此,为了开始对《中庸》的讨论,以文本第1章为例,对《中庸》结构的运作方式进行细致研究,兴许是很有帮助的。第1章的全文如下: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第1章第1节) 《中庸》开宗明义提出了三个定义性的陈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显然,这些陈述不是作为有待论证的新命题提出来的,而是作为一些从《中庸》的观点看来是不证自明的命题提出来的。随后我们将探索这些论断的哲学意蕴;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中庸》的立场在于:正是天命所赋予的人性界定了“道”是什么,而后者又界定了“教”应该是什么。在把“道”界定为人性的展现,并把“教”的特征界定为“道”的彰显之后,《中庸》继续说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从表达方式看,这两句话 似乎和前面三句话不大相干;它们不是定义性的而是格言式的说法,旨在强调道与我们的日常生存的不可分离性。 ……[:]

Posted in Books,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zh]2008年7月,《中庸·洞见(中英文对照本)》杜维明著 段德智[译] 林同奇[校] 人民出版社[:]

[:zh]2005年7月,《对话与创新》杜维明(作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zh]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322224/ 简介 该书阐述了全球化冲击下的文明对话的主题,主张在全球化冲击下的各种不同形态的文明,应该排除传统的“二分”意识,采取对话的形式求得共存与发展,达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作者主要以儒家精神为个案,剖析了传统文明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为读者正确、深刻地认识全球化发展趋势提供了新的视角。[:]

Posted in Books,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zh]2005年7月,《对话与创新》杜维明(作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zh]2000年1月,《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杜维明(作者) 钱文忠(译者) 盛勤(译者) 上海人民出版社[:]

[:zh]https://www.amazon.cn/%E8%AE%BA%E5%84%92%E5%AE%B6%E7%9F%A5%E8%AF%86%E5%88%86%E5%AD%90-%E6%9D%9C%E7%BB%B4%E6%98%8E/dp/B00114EYWY/ref=sr_1_31?s=books&ie=UTF8&qid=1415071937&sr=1-31   本书是美籍华人学者杜维明有儒家知识分子研究的著作,收录的定他学术地位的九篇论文前四篇探讨古典时期的概念体系,标明儒家知识分子的神趋向;中间3篇考察宋元明清新儒学纪元的面貌;后两篇对统儒学的现代意义的思考。从本书中可以窥见作者在国传统文化方面的深厚功底,极其可贵的是:作者是使用现代西方的方法和话语来重新整合传统儒学的,所以很有新意,作者的思考和表述乏精彩之处,品评人物也十分中肯,少偏颇之处。本书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学术著作,能给你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 本书所收九篇文章分成彼此关联的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古典时期的概念设置和象征资源,集中讨论道、学、政的观念,重点则在标明儒家知识分子总的精神趋向的道德形而上学,孔子及其弟子所体现的核心价值通过修身与为已之学,为儒家纪元的伦理打下了基础。第二部分包括有三篇文章,是走进儒学纪元的知识远足,从意义深远的不同阐释方法的角度,具体描绘了儒学的面貌。新儒学袭用了古典儒学遗产,其中蕴含的多元主义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通过作为公共行为的自我努力,有可能改变人类处境的儒学信仰。[:]

Posted in Books,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zh]2000年1月,《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杜维明(作者) 钱文忠(译者) 盛勤(译者) 上海人民出版社[:]

[:zh]2008年4月,《思想·文献·历史:思孟学派新探》(Thoughts Documents History)北京大学出版社[:]

[:zh] https://www.amazon.cn/%E6%80%9D%E6%83%B3%E2%80%A2%E6%96%87%E7%8C%AE%E2%80%A2%E5%8E%86%E5%8F%B2-%E6%80%9D%E5%AD%9F%E5%AD%A6%E6%B4%BE%E6%96%B0%E6%8E%A2-%E6%9D%9C%E7%BB%B4%E6%98%8E/dp/B008CM5JDG/ref=sr_1_ 内容推荐 对于中国学术思想史的研究来说,郭店竹简是千年难得一遇的重大发现。在这批竹简公布后不久,杜维明教授就指出:“整个中国哲学史、中国学术史都需要重写。”本书是在杜维明教授召集下的2006-2007年度哈佛-燕京学社“思孟学派工作坊”的集体研究成果。陈来、梁涛等学者围绕与思孟学派关系密切的近年来的出土文献《五行篇》,从哲学、历史和文学多个视角,梳理和还原思孟学派的渊源与传承,具有学术史上的重大价值。 目 录 前言 杜维明 《五行》经说分别为子思、孟子所作论——兼论郭店楚简《五行》篇出土的历史意义 陈 来 竹简《五行》篇与子思思想研究 陈 来 一、论五行、善、德 二、论仁、智、圣之思 三、论聪明、闻见、圣智 四、论仁、义、礼之端绪与发作 五、论心与慎独 六、子思五行说中的“圣智”与“仁” 七、圣智说的政治解读 帛书《五行》篇说部思想研究——兼论帛书《五行》篇与孟子的思想 陈 来 一、德气说 二、聪明圣智说 三、天道说 四、舍体说 五、仁义说 六、大体说 七、《五行》与《孟子》 《缁衣》、《表记》、《坊记》思想试探——兼论“子日”与儒学的内在诠释问题 梁 涛 一、《缁衣》、《表记》、《坊记》中“子日”的问题 二、《缁衣》、《表记》、《坊记》思想试探 三、“子日”与儒学的内在诠释问题 从简帛《五行》“经”到帛书《五行》“说”——兼论孟氏之儒对子思之儒的继承与发展 梁 涛 一、从“为德”、“为善”的二元论到“为德”的一元论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ooks,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zh]2008年4月,《思想·文献·历史:思孟学派新探》(Thoughts Documents History)北京大学出版社[:]

[:zh]2006年8月,《儒家传统与文明对话》[美]杜维明著 彭国祥编译 河北人民出版社[:]

[:zh] https://www.amazon.cn/%20%20%20%20%20%20%20%20%20-%20%20%20/dp/B0011CDRH4/ref=sr_1_1?ie=UTF8&qid=1483516532&sr=8-1&keywords=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17篇文章(包括一篇访谈)的汇集,这些文章并非一时之作,所以在形式上也不是一本有着系统构思的专著。但全书确实有着内在的关联:通过启蒙反思,消解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为全球化语境下的价值多元化和文化本土化提供理论的支持。通过对全球化与本土化关系的反复申辩,既充分尊重多元化与本土化,又申明对全球化共同价值追求的必要,于是文明对话便成为必然。文明对话为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和谐互动保驾护航,也激励了本土文化与传统文明在面对各种全球性重大问题时作出积极的回应,儒家传统的人文精神即可为这种回应提供丰富的价值资源。 对话本质上是一种倾听的艺术。对话将生成一种双方都未曾料到的新视界。诸种文明之间的对话也是如此。文明对话首先 预设了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它承认平等和差别,平等意味着彼此信任,差别意味着互相尊重。作者杜维明说:“对话一定不能被视为一种说服的开场白”。文明对话的目的,是要倾听不同的声音,向不同的视野开放,并且分享真知灼见,所以,对话乃是扩展我们视野、深化我们自我反思以及开拓我们文化意识的机会。作为众多文明形态之一的儒家思想,理应参与到这场对话中来,为全球伦理提供可贵的价值资源。不对话、不学习、不交流的本土文明,就会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其结果可能是自行隐退。而这,显然是每个炎黄子孙都不愿意见到的结果! 目  录 封面 版权页 目录页 序:本土知识的全球意义 一 儒学与文明 (一)生态意识 (二)女性主义的感受性 (三)宗教多元论 (四)全球伦理 二 儒家人文精神与文明对话 三 人文精神与全球伦理 四 文明的对话:中国的崛起对世界传达的信息 五 全球化和文明对话 六 相互学习:社会发展的一项议程 七 全球社群:探寻社会发展的精神资源 八 文明对话的脉络:全球化与多样性 (一)全球化与人类状况 (二)多样性和共同体 (三)共同价值 (四)智慧 九 汇集观念的资源把握变动的世界 (一)所谓地球村的出现 (二)东方未实现的愿望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ooks,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zh]2006年8月,《儒家传统与文明对话》[美]杜维明著 彭国祥编译 河北人民出版社[:]

[:zh]2002年4月,《杜维明文集》(共5卷)杜维明著 郭齐勇,郑文龙编 武汉出版社[:]

[:zh] https://www.amazon.cn/%E6%9D%9C%E7%BB%B4%E6%98%8E%E6%96%87%E9%9B%86-%E6%9D%9C%E7%BB%B4%E6%98%8E/dp/B001147XF4/ref=sr_1_30?s=books&ie=UTF8&qid=1415071937&sr=1-30 《杜维明文集》共分五卷,第一、二卷是作者负笈北美,游学欧洲、东亚与印度的感悟与体验,第三、四卷是纯学术化、学理性、专业性的论文与论文集,第五卷关于中国哲学等方面的论文。 目 录 《杜维明文集(第一卷)》 自 序:新轴心时代的文明对话 编 序:让儒学的活水流向世界 三年的畜艾 序 一、知识分子与时代信息 二、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所面临的抉择 三、在学术文化上建立自我 四、争取国际学坛的发言权 五、从建立自我到国际学坛 ——一些杂感似的答复 六、消弭学术界的趋时风气 ——介绍熊十力先生的《戒诸生》 七、从博士到教授 ——漫谈美国的学术界 八、美国学术“市场”概况 九、以学术为市场的弊病 十、维也纳之行 ——记第十四届国际哲学大会 十一、漫谈儒家的品题人物 十二、从中国思想研究看台湾 ——向台湾大专教育进一言 十三、有关儒学研究的几重障碍 十四、儒家的新考验 十五、全盘西化的最后一课 ——评居浩然的《义和团思想与文化沙文主义》 十六、有关文化认同的体验 十七、历史、文化上有分量的牺牲者 十八、文化两极与两栖文化 ——海外中国知识分子的适应与认同诸问题初探 十九、华裔青年跃动中的知识分子 二十、三年的畜艾 ——为纪念一位泪千丝尽的知识分子而作 人文心灵的震荡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ooks,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zh]2002年4月,《杜维明文集》(共5卷)杜维明著 郭齐勇,郑文龙编 武汉出版社[:]

2016年12月30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杜维明: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导读:精神人文主义的“社群”这一维度,并非只是涉及儒家的伦理和政治思想。儒家的入世精神,并非一方面忽视人作为道德主体的内在性,另一方面缺乏批判现实的超越性。事实上,孔子仁学的核心是探索如何做人的道理,而这里的人,必然是具体时空和社会关系中的人,因此,儒家对人伦关系的重视,就不局限于伦理学,而是比认识论、伦理学、神学更根本的哲学课题。道、学、政一而三,三而一,体现了“道不远人”、“人能弘道”的精神人文主义特性。 本文发表于1981年《中国哲学》第五辑,以下内容根据北京大学出版社《杜维明著作系列:灵根再植——八十年代儒学反思》(2016年第一版)整理。二级标题为整理者所加。) 3 道:道德理性 儒学的此岸性 基督教的教堂象征神圣的理想天国,佛教的庙宇象征庄严的西方净土,孔子的仁学既无教堂又无庙宇,连“慎终追远”的祭祀祖先也和“民德归厚”的社会价值相提并论。耶穌在基督教里是上帝的独生子、人类的救世主、永恒生命、绝对真理和唯一道路的赐予者;释迦牟尼在佛教里是惟我独尊的人、体现一切生灵最高智慧的觉者和揭示苦、集、灭、道四大真谛的如来。相形之下,儒家的孔子不过只是个忠信的好学之士而已。 不仅如此,即使在儒家传统中,其能集礼乐之教的大成而且功业斐然的,是周公而非孔子。如果以“圣王”的最高理想来评断,即使我们刻意为孔子“争分量”,他哪里又能和尧、舜、禹、汤、文、武同日而语?再说,孔子一生平淡无奇,没有特殊政绩可考,更无神迹可言。因此,孔子既非独创儒家的教主,也未必是儒家传统中尽美尽善的人格形态。他在儒家的地位和耶稣在基督教或释迦牟尼在 佛教的地位有本质不同。耶稣可以说“让上帝的事归上帝,凯撒的事归凯撒!”把神圣与凡俗绝然割裂;释迦牟尼可以发大慈悲普度众生共济彼岸;孔子则必须“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地把仁学的道德理想落实当世。美国哲学家赫尔伯特·芬格菜特(Herbert Fingarette)把孔子定义为“即凡而圣”的思想家,是有见地的。 腾讯 https://mp.weixin.qq.com/s/3SebdhcUMzLaOrI_WwRksQ

Posted in Books, Home,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16年12月30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杜维明: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2016年12月28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杜维明:超越伦理学的儒家伦理

导读:精神人文主义的“社群”这一维度,并非只是涉及儒家的伦理和政治思想。儒家的入世精神,并非一方面忽视人作为道德主体的内在性,另一方面缺乏批判现实的超越性。事实上,孔子仁学的核心是探索如何做人的道理,而这里的人,必然是具体时空和社会关系中的人,因此,儒家对人伦关系的重视,就不局限于伦理学,而是比认识论、伦理学、神学更根本的哲学课题。道、学、政一而三,三而一,体现了“道不远人”、“人能弘道”的精神人文主义特性。 本文发表于1981年《中国哲学》第五辑,以下内容根据北京大学出版社《杜维明著作系列:灵根再植——八十年代儒学反思》(2016年第一版)整理。二级标题为整理者所加。) 儒家思想的原初形式是环绕着孔子的仁学而开展的。这套思想有成熟的道德理性、浓厚的人文关切和强烈的入世精神,既不同于古希腊的哲学思辨,又大异于希伯来的宗教信仰。如果借用今天欧美学坛的名词,我们可以说仁学是一种“哲学人类学”(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而其所标示的是“道德的理想主义”(moral idealism)。 康德曾为哲学界提供了三大研究的课题,即何以知的认识论、如何行的伦理学以及能希望什么的神学。根据这个线索,仁学应属于伦理学的范畴。不过,孔子虽然极重视人与人间的伦常关系,因而有以孔学为礼教的提法,但其仁学的核心是探索如何做人的道理。站在仁学的立场,探索如何做人的道理,是比认识论、伦理学和神学更根本的哲学课题。“五四”以来,因受西化思想的影响,不少人认为孔子学说跳不出日常生活礼俗的限制,离纯理论思辨的层次甚远,代表人类心智启蒙期的最初阶段。这个看法颇有问题——显示对孔子仁学的逻辑性和方向性缺乏全面的认识。 希伯来的神学表现在对上帝的虔敬之情;古希腊的哲学表现在对自然秩序的惊异之感;孔子的仁学则表现在对人文世界的忧患意识。虔敬的情怀可以引发和凡俗世界决然分离的理想天国;惊异的敏感可以幵拓解释客观事物的观念领域;忧患意识则必须扣紧具体存在的环境作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努力。希伯来的先知可能不顾血缘纽带的约朿独契神旨;古希腊的智者可以摆脱人际关系的纠缠而孤往哲理;以仁为己任的弘毅之士,则必须在人文世界中实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抱负。 腾讯 https://mp.weixin.qq.com/s/VfJ4Lde5jxJK2HsvR7wthA

Posted in Books, Home,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16年12月28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杜维明:超越伦理学的儒家伦理

2016年12月24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杜维明:凡俗世界的神圣性

导读:上次的推送,我们探讨了儒家精神人文主义对“心”的潜能的发掘及其推扩,也论及了在启蒙反思的背景下,不同文明与宗教间的对话中,心学独特而普世的价值。在我们接下来的灵、神两个层次的讨论中,将对儒家传统如何体现出宗教性、超越性,如何在凡俗世界建立意义,儒家的“内在超越”相较于其他宗教传统有何特殊性,为何在今天尤为应当受到重视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本文节选自1995年的一次访谈,根据北京大学出版社《杜维明访谈集(20 世纪卷)》(2016年第一版)整理,原文题为《儒学的超越性及其宗教向度》,一级标题为整理者所加。) 1 对超越问题本身的检讨 周勤:在我们刚才谈到的当前的讨论中,有一个有趣的同构现象。超越问题、信仰问题的提出,应该说是对五四以来工具理性、科学主义模式的一种补充,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结构也可能会注入新的因素。但在超越和内在、神圣和世俗这类二分架构中,人们看到的是科学主义模式之外的另一个西方模式——绝对外在的上帝的模式。中国没有上帝,这就是中国文化的 阙失,甚至走向归约论,即中国文化近代以来的种种弊端,都因为没有一个超越而外在的上帝。当我们都在谈论超越,谈论中国文化的世俗主义倾向时,是否应该对这个问题意识本身的由来作一下检讨呢? 杜维明:这非常有趣。从中我们可以归结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种阙失:五四时认为缺“科学民主”,现在又认为缺“宗教传统”。这都是从西方文化出发的问题意识:前者从启蒙思潮,后者从一元宗教。一元宗教的特色就是超越而外在、和世俗不可沟通的全在、 全识、全能的神。这个模式,严格地说,还是西方问题意识的一个突出表现。 我们从西方关于“轴心文明”的讨论可以看到这一点。1949 年,根据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的“轴心时代”(Axial Age)的理论,西方学术界认为,从公元前一千年到前6世纪左右,世界几大文明几乎同时出现“超越的突破”。当时 把“超越的突破”理解成一元上帝的出现。这是以犹太文明的特定模式作为典范,而用这一典范来了解中国的天、道、上帝,印度的梵天,甚至佛教的“涅槃”,结果都出了偏差。其错误在于,把“超越的突破”定义为要肯定一个超越而外在的实体,以作为对现实意义世界的最后评判标准。经过几十年,到1982年,犹太思想家艾恺纳 (Yehuda Elkana)对“超越的突破”进行修正,提出以“第二序反思”(second order thinking)的出现作为轴心文明的特色。反思的对象可以是超越外在的上帝,也可以是人的本身;可以是人的精 神发展,也可以是自然。中国的“第二序反思”是儒家所代表的对人本身的反思。 腾讯 https://mp.weixin.qq.com/s/h5KCxQxToX5MHZ6hbwTESA

Posted in Books, Home,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16年12月24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杜维明:凡俗世界的神圣性

2016年12月22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杜维明:从“坎陷”道“扩大”

导读:恻隐之心、良知及其推扩,对天的内向化理解,对人的非归约化的认识……这些内容都建基于儒学对心的性质和潜能的理解。心的良知绝不局限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道德意识,而是本身具有一套宇宙论和本体论,并且自有向外推扩的要求和肌理。同时,儒家对人的这些探索是非教条的、多元的、包容的,这也就使得在21世纪不同文明、不同宗教对话的背景下,儒家的价值能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获得认同,具有全球性的意义。 二. 恻隐之心与儒学复兴 1 恻隐与推扩 恻隐,也叫做“同情”。现在有些科学家在研究同情心在儿童中的产生,以前很多的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在两岁的时候开始有同情心,最近有一些英国心理学家认为几个月小孩就开始有了。当然,从同情到具体的行为之间,有很多复杂的问题要加以解决。于是“推”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人的本性中有内在的情,人的价值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显现,但是不可以自觉地加以体现,能“三月不违 仁”,这就需要一个自我修养的过程。 人的本性,从各个方面来看,都是要通过学习的。人的特色在于何?就是人的情和义,这没有什么可争议。当然,所有动物也都有情,但人的情有最特别之处,如果从孟学来说的话,就是“仁爰”。“仁”就是建构在恻隐之上,经由推扩,最终达到天地万物为一体,人之所以成为人,最珍贵的,就在于他们有大体。孟子说道“良贵”,其贵也是贵在这里。 “恻隐之心”能不能面对现在复杂的社会?现在道德哲学的研究深化了,研究人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道德理念,是怎么从演化论发展出来,开始是生物,到动物再到人,这个进化的过程,现在是不是已经基本上变了,至少在道德哲学上来考虑的很少。如果不是,那么人的出现,如果使你出现的那些条件之中有一个质的变化,会怎样。以前都不太关注人的动物性方面,比如孟子所说“人之去禽兽也几希”,而现在学术界对人的生物性方面的理解是越来越强,比如哈佛有一个研究计划,研究心和脑的问题,从科学主义来讲脑的问题,解决心的问题。脑的领域的扩大,意味着心的领域在缩小。 腾讯 https://mp.weixin.qq.com/s/1NS61d3brik4F2T2vdahew

Posted in Books, Home,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16年12月22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杜维明:从“坎陷”道“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