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January 2006

2006年第1期,《新疆社会科学:维文》,杜维明:全球化与文明对话

摘要: 从1981年开始,我一直在哈佛担任教学工作,所以我想多提一些大家不一定特别熟悉的有关美国方面的情况,介绍给大家认识。表面上,这一课题是比较理想性和空洞的,但在实际上却具有深刻的建设意义。去年,也就是公元2001年,是联合国全体会员国接受的全球文明对话年。全球文明对话是由伊朗总理卡塔姆于1998年向联合国大会提出的。为什么是伊朗提出,这本身就比较有意思。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主持了一个18人的小组,专门负责对文明对话进行思考与研究。其中有三个华裔,除我之外,一位是徐福民教授,一位是宋健先生。徐曾是新加坡以前驻联合国的常务代表,也是新加坡驻美的大使。中国方面的宋健,他是工程学院的院士。 作者: 杜维明 刊名: 哲学评论 年,卷(期): 2003, (1) 在线出版日期:2015年03月03日 页数:11 页码:107-117 百度学术 http://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5b0e125f583d723c712c302f095b785a&site=xueshu_se

Posted in Articles, Home,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06年第1期,《新疆社会科学:维文》,杜维明:全球化与文明对话

2006年1月18日,杜维明:华人社会的文化状况值得担忧

【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儒学是不是宗教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背后是一个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精神认同问题。 现在中国大陆不少在实践推广儒学的学者,其背后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问题意识“,他们都 是”有感而发“。 中国的学术研究处于一种被”威逼利诱“的状态当中。 应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邀请,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哈佛燕京学社社长杜 维明教授于 1 月 14 日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一楼学术报告厅作题为《和平文化与对话文 明》的学术报告。 杜维明教授认为,文明与文明之间是不冲突的,只有无知与无知才一定会存在冲突, 只有对话,各种不同文明之间彼此尊重信赖,才能互相参照,“仇必和而解”。会后,杜 维明教授就目前中国关于儒学的争论问题与听众展开了交流。 杜维明: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哈佛燕京学社社长,目前是北京大学、武汉大 学、中山大学以及华南师范大学等校客座教授。2001 年应联合国秘书长邀请,参加“文明 对话”顾问委员会。主要著作有:《中与庸》、《王阳明的青年时代》、《仁与修身》、 《道学政》、《儒家思想———以创造转化为自我认同》等。多年来,杜维明教授致力于 儒学第三期发展、文化中国、文明对话及现代精神反思等研究,被誉为中国传统文明对世 界的“扬声器”。 儒学是不是宗教不重要 对于目前中国关于儒学究竟是不是宗教问题的争论,杜维明教授认为,这样的争论本 身意义不大。儒学是不是宗教的问题,这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的背后是一个我们对传统 文化的精神认同问题。 印尼是一个“宗教国”,在印尼有 100 多万的华人,他们把儒学中原有的一部分放 大,而做成一个新的宗教。因为在印尼,结婚是一定要在教堂里举行的,而没有其他宗教 信仰的华人,他们因此认为儒学就是宗教。在香港,汤恩佳也成立了一个孔教会;新加坡 也有把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放在一起的雕像。

Posted in Home, Lectures & Speeches | Comments Off on 2006年1月18日,杜维明:华人社会的文化状况值得担忧

2006年,《阳明学刊》,杜维明:全球性存在危机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价值

——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的演讲 阳明学刊 2006 年 儒家为己之学与西方启蒙主义思潮 我感到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到贵州大学和大家一起交流。最近几年,我在国内不少大 学做过学术报告,比如去年就在北京大学光华学院作了一系列演讲,讲题主要是有关四书 ——《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的诠释问题。最近是就文化中国——广泛 意义上的文化中国的问题,与国内外学术界朋友多次交换了意见。文化中国包括大陆、台 湾、香港、澳门、新加坡,也包括海外的华人社会及跟中国有血缘关系的外国人士,他们 都认同中国文化,都在文化中国的范围之内。我们也讨论过文明对话问题,今天的演讲会 涉及到一些与之相关的内容。再就是西方世界“启蒙”所带来的人文精神取向,我也做了一 些学理上的回应,其中也涉及到儒学的现代性发展和创新。关于儒学的现代性发展和创 新,可说是一个题域广泛的主题,但今天我仍想讨论一下,主要集中在儒家的仁、义、 礼、智、信等思想范畴上,具有相当强的现实性,很可能引起非议。 儒家的学问《论语》讲得非常清楚,概括起来便是“为己之学”。1985 年,我在北京大 学担任一门儒家哲学课。一些资深的学者告诉我,1921 年梁漱溟先生曾开过这门课。以后 到现在则再也没有人开过。我第一堂课问一些大学生和研究生,照你们的理解儒学和儒家 传统是“为己之学”还是“为人之学”?当时的回答是:应该是“为人之学”。因为儒家不注重个 人,只注重社会、人际关系和家庭。但是很明显,《论语》已区分了“为己之学”和“为人之 学”,二者之间有很大的不同。儒家哲学是“为己之学”,目的是为了自己人格的全面发展, 不是为了学校,为了老师,为了炫耀自己,不是为任何人,所以后来宋明理学传统就说儒 学是安身立命之学,或者是身心性命之学。要讲人的本性、命运或天命。也有人说儒学是 如何做人的学问,是圣人之学或体验之学。这些观念在现代哲学思想中,并未产生很大的 影响。因为现代哲学思想要求严格的思想训练,不关注心性论,本体论,只关注语言和逻 辑,讨论形而上学,却很少讨论人的人格发展。估计最近十年到十五年,世界各地的哲学 界会有一个较大的变化,就是特别注意精神磨练,也称为精神锻炼。最近一位有名的法国 学者出了一本书,译成中文便是《作为生命哲学的精神锻炼》,从苏格拉底一直讲到现在 的福柯、德里达,主要突出精神锻炼问题。我哲学界的一位同事,主要研究数理逻辑,最 近在退休前,专门花了四年时间,研究了四个重要的犹太思想家,其中特别注重人的人格 发展和精神磨练。哲学界现在有一个新的发展趋势,或者说从前有认识论的转向,后来有 语言学的转向,现在则可能有关注人的精神问题的哲学转向。人们需要重新了解自我,了 解人的发展。但是我们的回应却显得很不够,从鸦片战争到现在已有 166 年了,我们追求 富国强兵,却疏离了自己重视精神和人格的传统。

Posted in Articles, Home, Lectures & Speeches,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06年,《阳明学刊》,杜维明:全球性存在危机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