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Articles

2019年9月11日,中国学论坛|杜维明:中美不管面临多大困难,对话都应持续

澎湃国际 澎湃新闻记者 刘栋 2019-09-11 06:26  来源:澎湃新闻 9月28日是孔子的诞辰,9年前的这一天,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 将近9年后,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创办院长,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著名儒学思想家杜维明10日在上海参加第八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之际,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回顾了在中国走过的九年研究之路。 本届论坛主题为“中国与世界:70年的历程”。去年10月,杜维明教授刚动了一个大手术,身体仍然有些虚弱的他,坚持来沪参加此次世界中国学论坛。在半个小时的采访中,他认真地回答了澎湃新闻关于中国学、文化中国、中美关系、文明对话等方面的多个问题。 杜维明,1940年生于云南昆明,9岁举家赴台湾,1961年毕业于东海大学,后在哈佛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曾任哈佛东亚系主任,哈佛燕京学社社长。2010年,他来到北京,任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创院院长。 在10日的大会开幕式上,这位享誉海内外的儒学大家被授予了世界中国学贡献奖,在谈到获奖感言之时,他向台下的观众们说道,“先哲们追求终极意义的智慧,也是因应当前人类面临的严重困境的反思。在自然环境被不可逆地破坏,世界秩序动荡与解体、种族主义复辟,人际关系被钱权宰制的大背景下,我希望人通过对自身的反思,重构精神世界,追求意义,学习做好各种角色的自己,建立‘如何做人’的自觉。这种自觉与主体性、社会性,自然、乃至天道密切相关。” 在谈到中国学的发展时,他表示,“中国学已不再是简单的东亚区域研究,它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于中国本身的发展也有非常大的帮助。”他说道。 澎湃新闻:九年前您毅然决定来到中国,在北大创立高等人文研究院。转眼快十年了,您如何回顾和评价过去九年来所做的研究? 杜维明:其实我觉得很惭愧。最初,我希望从几个方面来展开研究,一是关于文明对话,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以往就是东西方之间,以前我们总习惯拿自家文化的短处和西方文明的精华去比,这不公平。现在我希望看到,西方经过启蒙发展出来的核心价值和中国传统儒家核心价值,能不能进行平等对话?这方面,我们这些年做了一些尝试,特别是儒家和世界其他主要文明的对话,也包括儒家和伊斯兰文明的对话。 再有就是关于广义的“文化中国”的研究,而不仅只是从政治经济的角度来研究中国。“文化中国”,包括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新加坡以及各个海外华人社群,主要是想探索“文化认同”这个理念。也包括很多和中国没有血缘亲属关系,但是对中国研究长期关注的外籍人士他们对于中国的认识和互动。 另外还有关于世界文明和世界伦理的问题。西方启蒙运动代表了非常强烈的以西方为中心的思想,我们想从多元文明的角度去探讨,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对西方启蒙运动进行反思,我想这样的视野算是比较开阔的,但是这些年来我们所得的有限,我想这会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 澎湃新闻:这些年来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海外华人社区对此都很关注。有些国家认为中国希望得到海外华人的支持,甚至有所谓的言论认为中国在搞“文化渗透”。对此您怎么看? 杜维明:这是很重要的问题。不仅是海外华人,所有关注世界发展趋势的人都非常重视。有一个情况我想大家都理解,全球化不是一个同极化的过程,它促进了地方化,区域化,国家化,所以复杂性越来越多。所有和我们有密切关系的族群,包括语言、信仰、所在的地方、社会阶层,还有出生地,这些因素都是非常重要的产生联系和认同的因素。 我觉得中国不仅应该和不同国家多进行对话,自己内部本身也应该进行对话。但是因为所处的环境,面临的挑战不同,不容否认,困难是大的,所以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要具体分析来讨论。 比如我在美国参加的华人精英组织“百人会”,里面的一些老会员,坚持说自己是美国人,前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也反复强调说,虽然我是华裔,但是我是美国人。我的感觉是,作为一个美国华裔,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应该是非常强烈的。 另外,“文化中国”的内部,也不是平面的,而是多面立体的。这个是可以讨论的。这个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怎样学做中国人?书中说,如何做人?去年世界哲学大会,题目就叫做“学做人”,何以为人?这也是我们所关注的中心议题。 澎湃新闻:当下中美关系处于波折中,很多人觉得西方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又重新回来了,前一段时间美国有一些官员甚至提出中美之间有一些文明冲突论,对于中美文明之间的对话,您是怎么看的? 杜维明:这些言论,我认为背后所真正值得担忧的问题是民族主义的回潮。中美不管面临多大的困难,对话的机制都应该持续下去,对话的意愿和实践应该一直摸索下去。现在的问题涉及到两国的“自我形象”问题,还有将来如何创造一个人类的和平共同体的问题。这中间还是有很多思路的。美国还是比较多元的。你说你是美国人,第一个问题就是哪一种美国人?中国也有汉族和其他民族之间的不同。所以,尽管现在对话的困难比以前大很多,但仍应该继续尝试。而且不是单方面,一定是双方的努力。这也不是政府一方面的事情,整个知识界以及企业界都有关系。 澎湃新闻:最近几年,美国的一些孔子学院因为种种原因被迫关闭了,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杜维明:在早期我也参加过孔子学院。有媒体说有很多被关闭不符合事实。的确有一些关闭的例子,但是在美国还是有200多家,数量很多,而且还在增加。孔子学院它的运作方式和德国歌德学院很像(德国促进国外德语教学和国际文化合作的机构)。美国政府认为当你和意识形态结合在一起,就被视为一种渗透,这个忧虑我们可以理解。我认为要去除去这些忧虑,孔子学院最好能够由民间来参与,有更广大的社会民众来参与。另外孔子学院的运作方式本身我觉得很健康,一定是国外和国内50%资金合作的方式,不是完全地方化。现在它所碰到的困难,我相信是可以解决的。 澎湃新闻:您怎么看待儒家文化? 杜维明:儒家的文明是以人为本,这一点我相信所有人都能理解,它不是以神为本的。以人为本的意思是,它是从个人的修养,个人如何发展自己的人格着手,是“为己之学”,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外人。这种为己之学在塑造一个人的人格发展上,有比较宽广的道路。这个基础,我感觉现在正在为绝大多数的人所接受,也就是我们称之为的“人文精神”。 举一个佛教的例子,佛教本来是讲空,讲脱离红尘。但是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很特殊,以前佛教是“重智轻悲”,现在我们讲人生佛教,在台湾那边就谈到“人间净土”。所以儒家的这条路,就是学做人的这条路,可以在佛教那边找到一定的共鸣。基督教也一样,现在基督教非常重视环保的问题,重视世界秩序,重视对世界的“入世”。伊斯兰教、犹太教、印度教,都有这一面。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儒家有它一定的发展前景。 责任编辑:李怡清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澎湃新闻: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389365?from=singlemessage

Posted in Activities, Articles, Conferences & Workshops, Home, IAHS Update, Interviews, Other activities,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19年9月11日,中国学论坛|杜维明:中美不管面临多大困难,对话都应持续

2019年4月5日,杜维明:儒家“和而不同”的人文精神

儒学——为己之学 说儒家是一个生命的学问,是身心之学、性命之学,一般没有很大的争议。它一方面讲修身,一方面也讲人和自然、人和天道能否互相感动的问题,可是我想说儒家是“为己之学”——希望能够为自己培养创造自己的人格。儒家传统就是一个学做人的传统,那就是一直在学习做人的过程中展现它的价值。 儒家所理解的“己”就是个人,但他不是一个静态的结构,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他是变化的、发展的,希望能在逐渐的变化发展中,成全和展现自己。所以他不是孤岛,儒家没有发展成一个纯粹的个人主义,而像一条河流。儒家的终极关怀就是如何做人,如何完成自己的人格。儒家所谓的“己”是一个关系网络的中心点,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尊严和独立性。这个中心点,如果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自我认同。一般的理解是,儒家比较注重关系网络,注重人际关系,注重社会性,所以人们常常把儒家当作一种社会文明,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儒家仍有强调主体性的一面,真正了解儒家,就把个人主体性和社会性的关系网络配合起来,这个中间就有“和”的问题,也有“异”的问题,有调节的问题,也有矛盾冲突的问题。因此儒家是非常现实的,不是空谈。 那么儒家对“己”的期望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儒家希望每个人不要做一个损人损己的人;不要做一个损人不利己的人;不要做一个损人利己的人;也不要仅仅满足做一个利己也不损人的人。儒家最希望人能做“利己利人”的人。 现在所有要讨论儒家的问题,都应该以一个活生生、具体存在的人作为思考儒家问题的基础。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哪怕是克隆。因为两个一模一样的杜维明坐在一起,我并不是他,两人所处的空间位置不同。这是儒家非常坚持的一个观点,因为不同,每个人都有特殊性,包括族群、性别、年龄、语言、环境,甚至基本价值取向等的不同。 转自:爱思想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k4MMxetSbUR5B-ITjLqH9A

Posted in Articles, Home,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19年4月5日,杜维明:儒家“和而不同”的人文精神

【访谈】2019年3月,《中华读书报》,访杜维明:精神人文主义与民族文化复兴

《中华读书报》2019年征订正在进行,恭请读者朋友到当地邮局订阅。 邮发代号1-201 原创: 张梅 精神人文主义的内涵 张梅:您近年来提出了“精神人文主义”,我理解您所说的“精神人文主义”实际上包含四个向度:一是自我本身的内在关系,即身心灵神的统一;二是个人与他者的关系,即个体与社会的健康互动;三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即整个人类和自然的持久和谐;四是人心和天道的相辅相成,即“天人合一”。近几十年来,人们为振兴人文精神做出了各种努力,大家都在呼唤一种真正的全人类都能接受的人文主义,在我看来,“精神人文主义”的提出可以说是恰逢其时。以您之见,“精神人文主义”能够为重振人文精神、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困境作出哪些贡献? 杜维明:这不是说我们强加于人的一种共识,而是大家考虑到要对人做一个全面的理解时,这四个向度都不可分割——你只注重个人而不注重社会是不可能的,过分注重社会和谐而不考虑个人尊严也是不可能的,如果过分强调人类中心主义而对自然环境不能维持,也是不可持续的,另外如果只注意凡俗的世界而对很多宗教传统、精神传统(超越的上帝、安拉这种精神的最高实体)完全不照顾到也是不可行的。它们是四个不可分割的向度,但是中间又有很多交互的关系,所以讲个人严格地说不只是主体性,我认为主体性是与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志向、人对自我的了解都有关系的,但是主体性中间又有互为主体的因素。对于自我的了解,你可以想到将心比心——了解他人也需要同样的要求,讲到个人最高的理念一定是和他人有密切的联系,这样才能逐渐建构起一个以信任为基础而不是完全以契约为基础的社群——家庭就是最好的例子,是自然形成的社群,然后从这个社群逐渐地扩大。

Posted in Articles, Home, Interviews,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访谈】2019年3月,《中华读书报》,访杜维明:精神人文主义与民族文化复兴

2019年2月23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杜维明:纪念徐复观

导读:徐复观先生原名秉常,字佛观,是新儒家著名代表人物,人生经历传奇,早年戎马沙场,参加国民革命军,身历娘子关战役和武汉保卫战,累功擢升国民党少将。后拜入熊十力先生门下,熊先生赐名“复观”,取《道德经》“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之意,自此开始潜心于儒门,渐渐淡出军政界。杜维明先生早年在台湾东海大学求学之时,牟宗三先生和徐复观先生是其授业恩师,用杜先生的话讲“他们为我开启了儒学之门”。因此,本公号将杜先生在中国大陆第一次纪念徐复观先生的会议上的主题演讲作为 “徐复观系列”的第一篇推文,从中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徐先生的思想轨迹与学术精神,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杜先生所言“文化中国”的时代意义。 徐复观的儒家精神——以“文化中国”知识分子为例 各位师长,诸位学友: 我感到很荣幸,能在中国大陆第一次纪念业师徐复观先生的学术会议上,和萧萐父教授一起,首先表达我们对以体道、求学和论证三途并进来弘扬儒家精神的现代知识分子见证者——徐复观先生的崇敬和怀念。能在和他的家乡毗邻的国际著名学府武汉大学研讨他的学术思想,意义非常深长。 我在青少年时代(十四五岁时),就首先聆听了徐复观先生的教诲,一晃三十多年。虽然那段时间不能够朝夕与共,但他在道术上的择善固执,在学业上的艰苦功夫和在政治上的抗议精神,随时随地都鼓励我、激发我。他的那一支带有深情的笔,开辟了一个“广阔的磁场”,使得我们这些花果飘零的受惠者,能够环绕这个中心而展开各种类型的文化事业。他所接引的学生后进很多,学术界只是一个侧面,在媒体、企业、政治界、宗教界乃至各种不同的民间社团,都有徐先生的子弟。

Posted in Articles, Home,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19年2月23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杜维明:纪念徐复观

2019月1月29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开放讨论:全球商业中的全球伦理精神

2018年8月18日,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由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长江商学院和德国KSG基金会主办的2018第六届儒商论域会议,是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WCP)的特邀分会。在会上,杜维明、卢卡·斯卡兰蒂诺、莱辛格、项兵、赵东成、樊和平、姚新中、傅成玉、秦朔、周立等海内外知名学者与企业家们汇聚一堂,讨论了“精神人文主义”视域中的全球商业伦理展开的可能性、重要性与实践性,以及儒家哲学对于商业伦理的贡献等问题。接下来,本公众号将推出此次会议的演讲与圆桌会谈精编,作为一个系列推文以飨读者。 主题演讲:杜维明、卢卡·斯卡兰蒂诺、项兵、傅成玉、莱辛格、周立:精神人文主义视域中的全球商业伦理第一场圆桌会谈:道德的,抑或伦理的?我们如何认识企业精神:“精神人文主义与全球伦理精神”第二场圆桌会谈:现代性、全球化与地方性:“全球商业中的精神人文主义:和而不同的多样性”第三场圆桌会谈:全球商业中的人文教育第四场圆桌会谈:人伦日用中的精神人文主义:企业案例研究导读:本文为本次儒商论域开放讨论的会议速记整理稿,也是2018儒商论域系列推文之终章。 腾讯 https://mp.weixin.qq.com/s/k97MNZ-H-BZHgtET3uObRw

Posted in Articles, Conferences & Workshops, Home,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19月1月29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开放讨论:全球商业中的全球伦理精神

2019年1月18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人伦日用中的精神人文主义:企业案例研究

2018年8月18日,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由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长江商学院和德国KSG基金会主办的2018第六届儒商论域会议,是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WCP)的特邀分会。在会上,杜维明、卢卡·斯卡兰蒂诺、莱辛格、项兵、赵东成、樊和平、姚新中、傅成玉、秦朔、周立等海内外知名学者与企业家们汇聚一堂,讨论了“精神人文主义”视域中的全球商业伦理展开的可能性、重要性与实践性,以及儒家哲学对于商业伦理的贡献等问题。接下来,本公众号将推出此次会议的演讲与圆桌会谈精编,作为一个系列推文以飨读者。 主题演讲:杜维明、卢卡·斯卡兰蒂诺、项兵、傅成玉、莱辛格、周立:精神人文主义视域中的全球商业伦理 第一场圆桌会谈:道德的,抑或伦理的?我们如何认识企业精神:“精神人文主义与全球伦理精神” 第二场圆桌会谈:现代性、全球化与地方性:“全球商业中的精神人文主义:和而不同的多样性” 第三场圆桌会谈:全球商业中的人文教育 导读:本文为本次儒商论域第四场圆桌会谈会速记整理稿。

Posted in Articles, Conferences & Workshops, Home,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19年1月18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人伦日用中的精神人文主义:企业案例研究

2019年1月6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全球商业中的人文教育

2018年8月18日,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由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长江商学院和德国KSG基金会主办的2018第六届儒商论域会议,是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WCP)的特邀分会。在会上,杜维明、卢卡·斯卡兰蒂诺、莱辛格、项兵、赵东成、樊和平、姚新中、傅成玉、秦朔、周立等海内外知名学者与企业家们汇聚一堂,讨论了“精神人文主义”视域中的全球商业伦理展开的可能性、重要性与实践性,以及儒家哲学对于商业伦理的贡献等问题。接下来,本公众号将推出此次会议的演讲与圆桌会谈精编,作为一个系列推文以飨读者。 主题演讲:杜维明、卢卡·斯卡兰蒂诺、项兵、傅成玉、莱辛格、周立:精神人文主义视域中的全球商业伦理 第一场圆桌会谈:道德的,抑或伦理的?我们如何认识企业精神:“精神人文主义与全球伦理精神” 第二场圆桌会谈:现代性、全球化与地方性:“全球商业中的精神人文主义:和而不同的多样性” 导读:本文为本次儒商论域第三场圆桌会谈会速记整理稿。

Posted in Articles, Conferences & Workshops, Home,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19年1月6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全球商业中的人文教育

2018年12月29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现代性、全球化与地方性:“全球商业中的精神人文主义:和而不同的多样性”

2018年8月18日,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由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长江商学院和德国KSG基金会主办的2018第六届儒商论域会议,是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WCP)的特邀分会。在会上,杜维明、卢卡·斯卡兰蒂诺、莱辛格、项兵、赵东成、樊和平、姚新中、傅成玉、秦朔、周立等海内外知名学者与企业家们汇聚一堂,讨论了“精神人文主义”视域中的全球商业伦理展开的可能性、重要性与实践性,以及儒家哲学对于商业伦理的贡献等问题。接下来,本公众号将推出此次会议的演讲与圆桌会谈精编,作为一个系列推文以飨读者。 主题演讲:杜维明、卢卡·斯卡兰蒂诺、项兵、傅成玉、莱辛格、周立:精神人文主义视域中的全球商业伦理 第 一场圆桌会谈:道德的,抑或伦理的?我们如何认识企业精神:“精神人文主义与全球伦理精神” 导读:本文为本次儒商论域第二场圆桌讨论会速记整理稿。 主题:“全球商业中的精神人文主义:和而不同的多样性” 主持人:秦朔 圆桌嘉宾:马吉德·阿尔沙耶赫、蒋英华、刘高升、刘志伟、毛继鸿、倪培民 腾讯 https://mp.weixin.qq.com/s/ThTCnrgSWe6LBqK_d3YQbw

Posted in Articles, Home,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18年12月29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现代性、全球化与地方性:“全球商业中的精神人文主义:和而不同的多样性”

2018年12月22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杜维明:唐君毅的悲愿

导读:继前面三期介绍唐君毅早年感通体验及其对儒家三祭宗教价值的阐发与对天人合一的哲学论证之后,此期,本公众号继续推出唐君毅系列之四——杜维明先生写于1972年的短文《唐君毅的悲愿》。今年恰逢《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发表60周年之际,也是唐君毅逝世40周年之际,推送此文也是对宣言与唐先生适时的纪念。60多年前,唐君毅先生深感中华文化被斫伤与遭摧残的惨状,而发出“花果飘零”的悲叹并终生致力于中华文化“灵根自植”的工作。杜维明先生早年亲炙唐先生,受唐先生启发与感召,毕生致力于仁学“灵根再植”的志业,慧命相续,讲学不辍。在此篇小文中,我们看到青年的杜先生也追星,求唐先生签名,还以“鬼神之为德”的大难题求教于唐先生。儒门最重师弟间愤悱启发、当机指点、当下即是,所谓“直下承担,见诸行事”,后之览者亦必有所感发。 唐君毅的悲愿 一 最近读到香港新亚书院唐君毅教授的两篇文章:《海外中华儿女应为创造21世纪之人的中国而发心、努力》(《天声》双月刊,日本大阪,1971年3月)及《谈中国现代社会政治文化思想的方向与海外中国知识分子对当前时代之态度》(《明报月刊》,香港,1972年6月),使我想起唐先生九年前在香港《祖国周刊》所发表的《中华民族之花果飘零》一文及七年前为答复十多篇回响文章又为该刊撰写的《花果飘零与灵根再植》一文。这四篇感人肺腑的文字,虽然相隔几达十年,竟好像是一气呵成的宣言。他呼吁海外中华的青年学子共同奋起,形成一种社会文化上回流反哺的运动,以促成大陆中国人民之“人”的觉醒。他说:“此一工作,是海外3000万中华儿女共有的责任。积以10年、20年、30年的努力,必然可以旋乾转坤,而使中国在21世纪,成为人的文化之中国,而世界人士之共同努力,则可使21世纪成为一真正的人的世纪。此世纪中之政治经济将不是19世纪以来之帝国主义,狭义的民族主义,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之政治经济,而是为成就人的文化之政治经济,亦即人文主义之政治经济。此当是我们一切生于20世纪的人,为未来世纪应抱的理想,应尽的责任。” 腾讯 https://mp.weixin.qq.com/s/SyiwvVnoDTzgCAKCjW1iKA

Posted in Articles, Home,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18年12月22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杜维明:唐君毅的悲愿

2018年12月19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杜维明 安乐哲:中国哲学研究的方法与趋向:内地与海外视角对照与呼应

时间:2017年11月18日 地点:北京师范大学 主题演讲嘉宾:杜维明(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安乐哲(北京大学哲学系) 主持人:刘笑敢(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与谈嘉宾:倪培民(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梁涛(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陈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罗传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杨春梅(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赵法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干春松(北京大学哲学系) 韩星(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李祥俊(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李景林(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张曙光(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以发言先后为序  引言: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思考并深入阐释中国哲学的思想特质、当代价值和未来趋向是中国哲学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主讲嘉宾和与谈嘉宾就此深入探讨了中国哲学何以是一种扎根于儒家传统的“精神人文主义”,梳理了其思想渊源、经典文本、核心命题和发展逻辑,阐明了中国哲学在人类遭遇文明困境时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在此基础上力图结合全球文化的最新发展,思考当代中国哲学如何实现方法论转型,如何解答遭遇的现实问题,如何开拓中国哲学研究的国际视野,并向世界传达积极的、开放的、多元的、自省的文化信息,以此彰显出中国哲学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进而指出中国哲学已经成为世界哲学、世界文化之立法的积极参与者,它对于理解人类历史、思考人类文化的未来发展、重塑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腾讯 https://mp.weixin.qq.com/s/Z6GKclALAOSA1DywaXsd6g

Posted in Articles, Conferences & Workshops, Home,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18年12月19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杜维明 安乐哲:中国哲学研究的方法与趋向:内地与海外视角对照与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