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January 2007

2007年1月,《开放时代》,杜维明:文明间对话的最新路径与具体行动

【编者按】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蓬勃兴起的全球化运动,并没有创造一个平和安定的世界,各 种各样的冲突对抗遍布人类社会,族群冲突、国家冲突、宗教冲突、文化冲突,取代“冷战”, 构成新的人类困境。 如何面对人类的共同生活?这个严峻的反思已经刻不容缓!加强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 国家和地区的“文明对话”,是因应人类困境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选择。联合国决定把 2001 年 命名为“文明对话年”,成立了文明对话核心小组,并着手起草报告。初稿面世后,核心小组的 成员,如孔汉思、许通美及怀瑟克对报告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代表基安尼·皮 科(GianniPicco)专程到哈佛,听取杜维明教授的意见,并邀请杜教授执笔撰写“核心小组” 向联合国大会提供的报告中最关键的一章:“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报告于 2001 年 11 月 7 日 提交联合国大会。经过联合国的推动,以及学者、宗教领袖和政治家的积极努力,不同文明必须 进行对话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 为了进一步推动“文明对话”的深入开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主席,德国的崴尔德 (Wrede)先生邀请杜维明教授前往巴黎,于 2004 年 10 月 13 日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的五 十八位成员进行了从早晨十点到下午一点的对话。对话分几个阶段,先由杜教授作 20 分钟的主 题发言,接着由六、七位代表各作 3 分钟的提问,再由杜教授作出简短的回应。以下的中文记录 是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英文文本(亦包括少数其他语言的英译)润色而成。 主席忆及 169EX/4.2 决议,其中的第二段指出:“一场由国际知名人士领导的就教科文组织 特别关注的议题展开的主题辩论会,将在第二届执行局二年任期内第一年的执行局会议期间召 开,也就是在联合国大会的二次会议之间召开。”他说,本次辩论会有关“文明间对话的最新路 径与具体行动”,秘书处已经准备好了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Articles, Conferences & Workshops, Home,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07年1月,《开放时代》,杜维明:文明间对话的最新路径与具体行动

2007年1月7日,杜维明:文化认同与儒学创新

中国网编者按:1月7日下午,应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之邀,哈佛大学著名学者杜维明先生,在逸夫会议中心第一报告厅作了题为《文化认同和儒学创新》的精彩讲演。此次演讲系国学院“国学论坛”2007年第一场。杜先生的讲演突出了“同”、“异”、“和”及“文化中国、文明对话、启蒙反思、儒学创新”四个关键词。强调传统儒家文化应该担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尤其在文明对话中求索反思,完成自身的现代转换,为当前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积极贡献。“国学论坛”系列学术讲座已举办了多次,本次讲座吸引了校内外的大批听众,引起了校内外的强烈反响。这里将演讲内容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很高兴能来中国人民大学作演讲,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国学是具有一国民族特色的学问,各国都有自己的国学。我是一直主张从多元化的角度来看文化认同的。文化认同首先是多元的、开放的,文化认同要与文化适应结合起来,你的认同越强,你的适应性也就越强。同时,文化认同也要有深层的自我反思。越能深入地洞悉文化的缺点与阴暗面,认同就会越深刻。在这一点上,中国与日本是不同的,从鲁迅到柏杨、李敖,看到的都是国民的劣根性甚至是丑陋的中国人;而日本则推出了日本文明的优势,樱花、菊与刀、武士道之忠。日本消化了两个轴心文明,现在正在消化吸收的是第三个,西方文明。我们总是拿自己的缺点来比西方的优点,极端地攻击国民性,这样的“弱人政策”是不足取的。我们希望中西方都能坐下来,在对等的框架下寻求共同发展的可能。这也正是我今天要谈的题目:文明对话与中国文化主体性建构的关系及儒学的创新。

Posted in Conferences & Workshops, Home | Comments Off on 2007年1月7日,杜维明:文化认同与儒学创新

2007年第1期,《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杜维明:从轴心时代看对话文明与求同存异

楼宇烈教授,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我感到非常高兴又能回到北大,和大家交流,向大 家请教,每次到北大都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也是我自己感觉到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所 以我希望掌握这个机会,讲的短一点,多听听大家的观点。 1985 年应北大哲学系邀请,我曾经来北大以“儒家哲学”为题上一门课,可以说是我 一生中很难忘的经历。这二十一年来,我访问北大多次,每次都感觉到非常愉快,很亲切, 有宾至如归的愉快之感。我这个讲题安排在法律人文讲座来谈“从新轴心时代看对话文明与 求同存异”(有人说不是文明对话,其实是对话文明),我思考这个问题是有一段时间的, 但是所获很浅。我想,通过和大家交流应该把这个观点提升,把我的视野拓展,所以这也是 我能够来这边和大家交流的主要理由。 在公元 2006 年 6 月,在夏威夷召开一个中西哲学家会议,我有幸主持了这个会议的一 个对谈,是由美国的哲学家罗蒂和意大利哲学家瓦迪诺他们两位的对话。这两位都是现代世 界有名的后现代主义者,并且对于所谓宏大论说,包括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一些问题,他们都 提出已经解构了,不值得有现代学术素质的学者来探讨这种大问题,我们应该把我们的视野 更集中在确实可行的,而且是能够非常确定的一些问题。罗蒂的观点,大家都很熟悉,是比 较极端的。这个题目是叫做“哲学的未来”,就是五十年以后哲学界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所谓东西哲学这个观点老早就过时了,另外也没有什么亚洲哲学,更谈 不上什么比较哲学。所以在组织会议的人看起来,他的这个观点是比较极端的。他认为这些 观念过时了。因为现代化的关系,全球化的关系,各种不同的传统,它们的门户就打开了。 以前列文森就用过一个观念叫做“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你的财富也可以是我的,我的财富 也可以是他的,我们都有共享。很多的观念,关于中国文化,东亚文明,儒家传统,基督教 传统,这些都可以分享。所以他说,可能最重要的观念,应该是一个混合,甚至更露骨一点 说,是杂交的文化,没有所谓特定的文化认同。对他的这个提法应该做一个重新的了解。不 管文明、文化、国家,这些认同纠缠不清,有各种不同的选择。

Posted in Articles, Home, Lectures & Speeches,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07年第1期,《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杜维明:从轴心时代看对话文明与求同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