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2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杜维明:从“坎陷”道“扩大”

导读:恻隐之心、良知及其推扩,对天的内向化理解,对人的非归约化的认识……这些内容都建基于儒学对心的性质和潜能的理解。心的良知绝不局限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道德意识,而是本身具有一套宇宙论和本体论,并且自有向外推扩的要求和肌理。同时,儒家对人的这些探索是非教条的、多元的、包容的,这也就使得在21世纪不同文明、不同宗教对话的背景下,儒家的价值能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获得认同,具有全球性的意义。

. 恻隐之心与儒学复兴

1 恻隐与推扩

恻隐,也叫做“同情”。现在有些科学家在研究同情心在儿童中的产生,以前很多的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在两岁的时候开始有同情心,最近有一些英国心理学家认为几个月小孩就开始有了。当然,从同情到具体的行为之间,有很多复杂的问题要加以解决。于是“推”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人的本性中有内在的情,人的价值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显现,但是不可以自觉地加以体现,能“三月不违 仁”,这就需要一个自我修养的过程。

人的本性,从各个方面来看,都是要通过学习的。人的特色在于何?就是人的情和义,这没有什么可争议。当然,所有动物也都有情,但人的情有最特别之处,如果从孟学来说的话,就是“仁爰”。“仁”就是建构在恻隐之上,经由推扩,最终达到天地万物为一体,人之所以成为人,最珍贵的,就在于他们有大体。孟子说道“良贵”,其贵也是贵在这里。

“恻隐之心”能不能面对现在复杂的社会?现在道德哲学的研究深化了,研究人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道德理念,是怎么从演化论发展出来,开始是生物,到动物再到人,这个进化的过程,现在是不是已经基本上变了,至少在道德哲学上来考虑的很少。如果不是,那么人的出现,如果使你出现的那些条件之中有一个质的变化,会怎样。以前都不太关注人的动物性方面,比如孟子所说“人之去禽兽也几希”,而现在学术界对人的生物性方面的理解是越来越强,比如哈佛有一个研究计划,研究心和脑的问题,从科学主义来讲脑的问题,解决心的问题。脑的领域的扩大,意味着心的领域在缩小。

腾讯 https://mp.weixin.qq.com/s/1NS61d3brik4F2T2vdahew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Books, Home, Publications. Bookmark the perma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