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 Weiming's Blog
Search
Quick Facts
World Philosophy Day is annually observed on the third Thursday of November to honor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around the world. It is a day for people to share thoughts, openly explore and discuss new ideas and inspire public debate or discussion on society’s challenges.
-
Recent Posts
Links
Archives
- July 2023 (1)
- October 2019 (2)
- September 2019 (3)
- May 2019 (2)
- April 2019 (1)
- March 2019 (1)
- February 2019 (3)
- January 2019 (3)
- December 2018 (3)
- November 2018 (4)
- October 2018 (1)
- September 2018 (5)
- August 2018 (15)
- June 2018 (1)
- May 2018 (5)
- April 2018 (4)
- March 2018 (1)
- February 2018 (1)
- January 2018 (1)
- December 2017 (3)
- November 2017 (6)
- October 2017 (4)
- September 2017 (2)
- August 2017 (6)
- July 2017 (2)
- June 2017 (9)
- May 2017 (5)
- April 2017 (6)
- March 2017 (6)
- February 2017 (7)
- January 2017 (46)
- December 2016 (45)
- October 2016 (2)
- July 2016 (2)
- June 2016 (1)
- May 2016 (5)
- April 2016 (2)
- March 2016 (1)
- February 2016 (1)
- November 2015 (4)
- September 2015 (2)
- January 2015 (1)
- November 2014 (1)
- October 2014 (1)
- September 2014 (4)
- August 2014 (1)
- May 2014 (2)
- February 2014 (1)
- December 2013 (1)
- November 2013 (3)
- September 2013 (3)
- August 2013 (1)
- July 2013 (1)
- June 2013 (5)
- May 2013 (2)
- January 2013 (4)
- December 2012 (2)
- November 2012 (2)
- October 2012 (3)
- September 2012 (3)
- August 2012 (1)
- July 2012 (2)
- June 2012 (1)
- April 2012 (1)
- February 2012 (5)
- January 2012 (1)
- December 2011 (1)
- November 2011 (8)
- September 2011 (1)
- July 2011 (3)
- June 2011 (5)
- April 2011 (7)
- March 2011 (8)
- February 2011 (1)
- January 2011 (2)
- December 2010 (9)
- November 2010 (8)
- October 2010 (3)
- September 2010 (4)
- July 2010 (1)
- June 2010 (4)
- May 2010 (2)
- April 2010 (2)
- March 2010 (8)
- February 2010 (8)
- January 2010 (7)
- December 2009 (3)
- November 2009 (5)
- October 2009 (1)
- September 2009 (1)
- July 2009 (2)
- January 2009 (1)
- November 2008 (1)
- October 2008 (3)
- July 2008 (1)
- April 2008 (1)
- January 2008 (5)
- December 2007 (3)
- September 2007 (3)
- August 2007 (4)
- July 2007 (1)
- June 2007 (6)
- May 2007 (6)
- January 2007 (3)
- December 2006 (1)
- November 2006 (1)
- October 2006 (1)
- March 2006 (1)
- January 2006 (3)
- November 2005 (2)
- April 2005 (1)
- March 2005 (1)
- February 2005 (2)
- January 2005 (2)
- December 2004 (1)
- August 2004 (2)
- March 2004 (1)
- February 2004 (1)
- January 2004 (3)
- August 2003 (2)
- July 2003 (1)
- June 2003 (1)
- March 2003 (1)
- February 2003 (1)
- January 2003 (3)
- August 2002 (1)
- June 2002 (2)
- February 2002 (1)
- January 2002 (6)
- November 2001 (1)
- July 2001 (1)
- May 2001 (2)
- April 2001 (7)
- March 2001 (8)
- February 2001 (6)
- January 2001 (6)
- December 2000 (2)
- October 2000 (1)
- May 2000 (1)
- March 2000 (1)
- January 2000 (5)
- December 1999 (1)
- October 1999 (1)
- May 1999 (1)
- January 1999 (5)
- October 1998 (1)
- June 1998 (1)
- April 1998 (1)
- July 1997 (1)
- May 1997 (1)
- March 1997 (1)
- January 1997 (1)
- December 1996 (1)
- September 1996 (1)
- June 1996 (1)
- April 1996 (1)
- February 1996 (2)
- January 1996 (2)
- October 1995 (1)
- March 1995 (1)
- January 1995 (4)
- December 1994 (1)
- August 1994 (1)
- January 1994 (1)
- November 1993 (1)
- October 1993 (1)
- January 1993 (1)
- May 1992 (1)
- January 1992 (1)
- March 1990 (1)
- January 1990 (1)
- August 1989 (1)
- June 1989 (1)
- October 1988 (1)
- January 1988 (2)
- July 1987 (1)
- January 1987 (1)
- July 1986 (1)
- January 1986 (1)
- January 1983 (1)
- July 1981 (2)
- January 1981 (1)
- November 1979 (1)
- June 1979 (1)
- February 1979 (1)
- April 1978 (2)
- January 1978 (3)
- November 1977 (1)
- October 1977 (1)
- August 1977 (1)
- June 1977 (1)
- January 1977 (1)
- January 1976 (1)
- October 1974 (1)
- May 1974 (1)
- May 1971 (1)
- August 1970 (1)
- January 1970 (7)
Categories
- Powered by Google Translate.
Monthly Archives: January 2017
[:zh]2013年5月,《龙鹰之旅 —— 从哈佛回归东海的认同和感悟(1966-1970)》(杜维明著作系列)北京大学出版社[:]
[:zh] https://www.amazon.cn/%E9%BE%99%E9%B9%B0%E4%B9%8B%E6%97%85-%E4%BB%8E%E5%93%88%E4%BD%9B%E5%9B%9E%E5%BD%92%E4%B8%9C%E6%B5%B7%E7%9A%84%E8%AE%A4%E5%90%8C%E5%92%8C%E6%84%9F%E6%82%9F-%E6%9D%9C%E7%BB%B4%E6%98%8E/dp/B00CR9GR1I/ref=sr_1_14?s=books&ie=UTF8&qid=1415069531&sr=1-14 本书简介 《龙鹰之旅:从哈佛回归东海的认同和感悟(1966-1970)》作者杜维明1962年赴哈佛留学,本文所收文章是写于通过哈佛博士口试考试到任教普林斯顿大学期间的心得随笔,在这一学术起点上,身为第三代新儒家代表的杜维明接过牟宗三和徐复观等先生的衣钵,超越民族文化认同的儒家论说,开始在轴心文明的视域中反思儒家人文精神。 内容推荐 儒家学说过时了吗?不,永远不会,这是中国的传统中国的根。只要身处中国,学做人、学做事,就必须了解儒家文化。儒家学说的影响从古至今渗透千年,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受着儒家文化的影响。要认识他人,必先认识自我。 新儒学领军人物杜维明将儒学与当下中国的现实相结合,让儒学迈进了“自由之门”——儒学依然可以解决当下人们的心灵困惑。 杜维明50年求学治学3部曲《龙鹰之旅》《迈进“自由之门”的儒家》《现龙在田》以充满才情的文字,向我们娓娓讲述了一个学者游历世界名校,所感受的心灵震荡! 三部曲所收录文章多来源于美国、港台地区等颇有影响力的杂志,纽约《联合杂志》、香港《明报月刊》《人生》等,风靡一时。 《龙鹰之旅》简介 《龙鹰之旅》本书所收文章是写于通过哈佛博士口试考试到任教普林斯顿大学期间的心得随笔,在这一学术起点上,身为第三代新儒家代表的杜维明接过牟宗三和徐复观等先生的衣钵,超越民族文化认同的儒家论说,开始在轴心文明的视域中反思儒家人文精神。这是杜维明五十多年学术生涯的第一部作品,并第一次以单行本形式在大陆出版,读者可以了解杜维明先生在学术起点对于中国文脉未来走向的思考。 目 录 再版序(1) 序(1) 知识分子与时代信息 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所面临的抉择 在学术文化上建立自我 争取国际学坛的发言权 从建立自我到国际学坛 ——一些杂感似的答复 消弭学术界的趋时风气 ——介绍熊十力先生的《戒诸生》 从博士到教授 ——漫谈美国的学术界 美国学术“市场”概况 以学术为市场的弊病 维也纳之行 ——记第十四届国际哲学大会 漫谈儒家的品题人物 从中国思想研究看台湾 ——向台湾大专教育进一言 有关儒学研究的几重障碍 儒家的新考验 全盘西化的最后一课 ——评居浩然的《义和团思想与文化沙文主义》 有关文化认同的体验 历史、文化上有分量的牺牲者 文化两极与两栖文化 ——海外中国知识分子的适应与认同诸问题初探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ooks, Publications
Comments Off on [:zh]2013年5月,《龙鹰之旅 —— 从哈佛回归东海的认同和感悟(1966-1970)》(杜维明著作系列)北京大学出版社[:]
[:zh]2012年3月,《体知儒学:儒家当代价值的九次对话》浙江大学出版社[:]
[:zh] https://www.amazon.cn/%E4%BD%93%E7%9F%A5%E5%84%92%E5%AD%A6-%E6%9D%9C%E7%BB%B4%E6%98%8E/dp/B00AATF3QC/ref=sr_1_23?s=books&ie=UTF8&qid=1415071937&sr=1-23 本书简介 《体知儒学:儒家当代价值的九次对话》根据浙江大学儒商与东亚文明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杜维明先生为浙江大学“文化中国人才计划”开设“儒家传统的转化与创新”课程时的录音整理而成。《体知儒学:儒家当代价值的九次对话》收入了九次对话记录,内容涵盖文化中国、儒家三期、新轴心文明、启蒙反思、文明对话、全球伦理、印度启示等前沿性论域。“体知”作为儒家的一种独特的认知途径贯穿全书,隐含杜维明先生对当代中国青年的殷切期盼。 内容推荐 二○○八年秋,杜维明教授从哈佛大学来到杭州,与浙江大学精英学子对话“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与创新”。《体知儒学(儒家当代价值的九次对话)》收入了九次对话记录,内容涵盖文化中国、儒家三期、新轴心文明、启蒙反思、文明对话、全球伦理、印度启示等前沿性论域。“体知”作为儒家的一种独特的认知途径贯穿全书,隐含杜维明先生对当代中国青年的殷切期盼。 《体知儒学(儒家当代价值的九次对话)》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发行。 目 录 对话一 文化中国 对话二 儒家传统 对话三 家国天下 对话四 《大学》何为(上) 对话五 《大学》何为(下) 对话六 《论语》初探(上) 对话七 《论语》初探(下) 对话八 《孟子》浅尝 对话九 《孟子》心学管窥 附录 后记[:]
Posted in Books, Publications
Comments Off on [:zh]2012年3月,《体知儒学:儒家当代价值的九次对话》浙江大学出版社[:]
[:zh]2011年2月,《切中伦常:《中庸》的新诠与新译》安乐哲 杜维明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zh] https://www.amazon.cn/%E5%88%87%E4%B8%AD%E4%BC%A6%E5%B8%B8-%E4%B8%AD%E5%BA%B8-%E7%9A%84%E6%96%B0%E8%AF%A0%E4%B8%8E%E6%96%B0%E8%AF%91-%E5%AE%89%E4%B9%90%E5%93%B2/dp/B004Y20X02/ref=sr_1_19?s=books&ie=UTF 本书简介 第一部分是关于《中庸》文本的研究,对于了解《中庸》这部文献的历史及其英文翻译的历史,该部分探讨了某些较为专门性的问题。其中,我们诉诸于最近中国的考古发现,来帮助我们确定《中庸》在其思想脉络(intellectualcontext)中的定位。 第二部分是对《中庸》提供一种哲学性和宗教性的诠释。 第三部分提出了《中庸》一书中所涉及的一些重要的术语,并对这些术语的含义进行了解释。对于那些将这本书作为课堂教材的教师来说,这些术语的解释尤为有帮助。因为这些术语在《中庸》的论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此书的解释则简明扼要。第四部分则是对《中庸》的英文翻译。[:]
Posted in Books, Publications
Comments Off on [:zh]2011年2月,《切中伦常:《中庸》的新诠与新译》安乐哲 杜维明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en]2010年7月–《现代性与物欲的释放》杜维明先生访谈录(人文大讲堂)杜维明、卢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zh]2010年7月,《现代性与物欲的释放》杜维明先生访谈录(人文大讲堂)杜维明、卢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zh] http://product.dangdang.com/1025893152.html 编辑推荐 杜维明先生和卢风教授在他们的哈佛对话录中,揭示了现代社会制度和价值观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将历史上一致视为洪水猛兽的物质贪欲标揭为进步的动力和创造的源泉。真实的欲望标志着真实的自我,这是为现代人所接受的一个失之草率的观点。正由于这样一种草率的、未经审查和批判的态度,那种粗俗的物质主义所衍生的经济主义和消费主义,才在现代社会的精英——那些以追逐利润为天职的人们——的标榜和鼓吹中,成为主流的价值观。以资本的增殖为目的的“资本的逻辑”逐渐成为指导制度设计和社会生活的逻辑,于是,经济主义、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便逐渐“大化流行”,金钱和“难得之货”作为人生价值和意义的符号笼罩了一切! 内容推荐 本书是卢风教授对杜维明先生的访谈录,主要讨论现代性的价值导向。现代社会以日益复杂的制度和日益发达的媒体激励、劝诱人们以努力赚钱、及时消费的方式追求人生意义,其价值导向是经济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而经济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实质是物质主义。本书着力分析如此粗俗的价值观何以能成为强有力地影响制度的主流价值观。 目 录 前言 一 讨论的话题 启蒙与中国思想 现代性的价值导向 现代社会的制度安排 文明的可比性问题 多元主义与相对主义 哲学与生活之道 二 现代人的意义追求 人总是追求意义的 经济人或理性人 西方的慈善事业 现代企业家和现代企业 尊重他人的自主性 思想精英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当代美国知识分子与美国梦 现代制度与经济主义 公平与效率 多元性与差异性 三 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与物质主义 民主与物质主义 社会不应市场化 资本的逻辑 民主的多面向和恶质化 现代性的去道德化倾向 现代性价值导向的错误和危险 宗教与物质主义 四 “为己之学”和个人责任 仁爱的外推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ooks, Publications
Comments Off on [:en]2010年7月–《现代性与物欲的释放》杜维明先生访谈录(人文大讲堂)杜维明、卢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zh]2010年7月,《现代性与物欲的释放》杜维明先生访谈录(人文大讲堂)杜维明、卢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zh]2010年9月,《天与人——儒学走向世界的前瞻 杜维明 范曾 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
[:zh] 天与人:儒学走向世界的前瞻 (《中华文明大讲堂》系列丛书) 内容推荐 本书中杜维明先生认为:这是一个不同文明对话的时代,是一个王阳明心学重倡的时代,是一个心学的时代。范曾先生认为中国儒学作为审美对象,有极大的存在价值,二人就儒家思想的历史作用、思想特征、未来走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心学时代的来临将会带来儒学思维穿透历史、人心、社会的境界。 目 录 一场睿智的思想对话(代序)/周其凤 第一次对话 “天人合一”的价值追求 一、东西方先哲论天与人 二、知行合一:关于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评判 三、心学时代的来临 四、天理与人欲 学术互动 楼宇烈提问:儒学为什么如此敬天、畏天 万俊人提问:在世俗主义泛滥的今天,儒学能够贡献什么 陈 洪提问:天和人的话题和权力架构的殊异 王 博提问:关于儒学走向中国的思考 周建忠提问:儒学关于天与人之间关系的现实关照 …… 第二次对话 阳明“心学”与儒学的未来 第三次对话 中国儒学的魅力与影响[:]
Posted in Books, Publications
Comments Off on [:zh]2010年9月,《天与人——儒学走向世界的前瞻 杜维明 范曾 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
[:zh]2008年7月,《中庸·洞见(中英文对照本)》杜维明著 段德智[译] 林同奇[校] 人民出版社[:]
[:zh] 中庸-论儒学的宗教性9787108043337(杜维明) 内容推荐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也者,天下之正道。‘庸’也者,天下之定理。”《中庸》虽然是《四书》中篇幅最小的一部,但却是其中最富形上意蕴、最具理论系统和最见宗教气象的著作,最能淋漓尽致地展现我们中国人人生智慧和哲学洞见的著作。 本书便是当代著名新儒家代表杜维明先生的一部诠释国学元典《中庸》深层义理的著作,其紧紧围绕文本的三个核心概念,即“君子”、“政”和“诚”,对蕴含在《中庸》中的种种洞见作了高屋建瓴、鞭辟入里的解析和阐释,既可以看做是作者对《中庸》的“洞见”,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对《中庸》“洞见”的“洞见”;其思想之深邃、视野之开阔、气势之恢宏,在当代儒学研究中,是很少有能望其项背的。 目 录 序 英文版第二版前言 英文版第一版序 第一章 文本 第二章 君子 第三章 信赖社群 第四章 道德形上学 第五章 论儒学的宗教性 注释 人名、书名和部分术语中英文对照表 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儒家人文精神的宗教含义 附录二:中文版译后记 后记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文本 或许《中庸》读者所遇到的最为困难的问题在于它的表达方式。《中庸》同孔子的《论语》一样,所运用的语言不是辩论时使用的分析模式,而是警句格言的方式。《中庸》的整体规划貌似简单,从集中研究这种结构来开始形成我们的诠释性回应,是颇具诱惑力的。但是,《中庸》里的诸多陈述是一个复杂结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种结构包含着经过精密思维的许多层次。诚然,我们可以很容易地从《中庸》的上下文中摘录一个陈述,而依然不失其为一条可资引证的意味隽永的格言。其实,中国学者和西方汉学家一直把这部儒家经典著作视为格言集锦。然而,作为一部哲学著作(在陈荣捷看来,“在儒家全部古典文献中,它或许是哲理性最强的”),它具有自己的完整性。 事实上,仅从字面上读孤立的段落并不能使我们登堂入室,因为除非对这些警句格言的表达从其内在联系的角度予以理解,则误读的危险十分严重。因此,为了开始对《中庸》的讨论,以文本第1章为例,对《中庸》结构的运作方式进行细致研究,兴许是很有帮助的。第1章的全文如下: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第1章第1节) 《中庸》开宗明义提出了三个定义性的陈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显然,这些陈述不是作为有待论证的新命题提出来的,而是作为一些从《中庸》的观点看来是不证自明的命题提出来的。随后我们将探索这些论断的哲学意蕴;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中庸》的立场在于:正是天命所赋予的人性界定了“道”是什么,而后者又界定了“教”应该是什么。在把“道”界定为人性的展现,并把“教”的特征界定为“道”的彰显之后,《中庸》继续说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从表达方式看,这两句话 似乎和前面三句话不大相干;它们不是定义性的而是格言式的说法,旨在强调道与我们的日常生存的不可分离性。 ……[:]
Posted in Books, Publications
Comments Off on [:zh]2008年7月,《中庸·洞见(中英文对照本)》杜维明著 段德智[译] 林同奇[校] 人民出版社[:]
[:zh]2005年7月,《对话与创新》杜维明(作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zh]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322224/ 简介 该书阐述了全球化冲击下的文明对话的主题,主张在全球化冲击下的各种不同形态的文明,应该排除传统的“二分”意识,采取对话的形式求得共存与发展,达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作者主要以儒家精神为个案,剖析了传统文明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为读者正确、深刻地认识全球化发展趋势提供了新的视角。[:]
Posted in Books, Publications
Comments Off on [:zh]2005年7月,《对话与创新》杜维明(作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zh]2000年1月,《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杜维明(作者) 钱文忠(译者) 盛勤(译者) 上海人民出版社[:]
[:zh]https://www.amazon.cn/%E8%AE%BA%E5%84%92%E5%AE%B6%E7%9F%A5%E8%AF%86%E5%88%86%E5%AD%90-%E6%9D%9C%E7%BB%B4%E6%98%8E/dp/B00114EYWY/ref=sr_1_31?s=books&ie=UTF8&qid=1415071937&sr=1-31 本书是美籍华人学者杜维明有儒家知识分子研究的著作,收录的定他学术地位的九篇论文前四篇探讨古典时期的概念体系,标明儒家知识分子的神趋向;中间3篇考察宋元明清新儒学纪元的面貌;后两篇对统儒学的现代意义的思考。从本书中可以窥见作者在国传统文化方面的深厚功底,极其可贵的是:作者是使用现代西方的方法和话语来重新整合传统儒学的,所以很有新意,作者的思考和表述乏精彩之处,品评人物也十分中肯,少偏颇之处。本书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学术著作,能给你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 本书所收九篇文章分成彼此关联的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古典时期的概念设置和象征资源,集中讨论道、学、政的观念,重点则在标明儒家知识分子总的精神趋向的道德形而上学,孔子及其弟子所体现的核心价值通过修身与为已之学,为儒家纪元的伦理打下了基础。第二部分包括有三篇文章,是走进儒学纪元的知识远足,从意义深远的不同阐释方法的角度,具体描绘了儒学的面貌。新儒学袭用了古典儒学遗产,其中蕴含的多元主义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通过作为公共行为的自我努力,有可能改变人类处境的儒学信仰。[:]
Posted in Books, Publications
Comments Off on [:zh]2000年1月,《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杜维明(作者) 钱文忠(译者) 盛勤(译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1月4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杜维明:极高明而道中庸
导读:今天的推送是杜维明先生在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所筹备处1999年7月举办的“儒家思想在现代东亚”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提纲(杜先生同时也是中研院中央文哲所学术召集人),后发表于2002年《文史哲》第六期,延续前次的主题,继续探讨精神人文主义在社群层面的展开。 孔汉思的普世伦理宣言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都是跨文化研究的重要尝试,但是都未能正确地看待儒家伦理。后者将儒家置于西方主流价值观的对立面,前者则直接忽略了儒家伦理的世界意义。以普世伦理为目标的文明对话必须实现全球化与地方化的整合,而根源性和普世性在儒家对于群己关系的思考当中相辅相成,这一“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本质属性使得儒家伦理对跨文明对话有着独特的价值。 以下内容根据北京大学出版社《杜维明著作系列:文化中国——扎根本土的全球思维》(2016年第1版)整理,一级标题为整理者所加。 1993 年在芝加哥举行了大规模的世界宗教集会,并以孔汉思(Hans Kueng)起草的文本为基础发表普世伦理宣言,引起精神领域中各家各派的关注。同年夏天哈佛大学政府系亨廷顿在《外交季刊》提出“文明冲突”的构想,在全球各地掀起广泛的讨论。儒家在世界宗教集会中缺席,而在“文明冲突”论域中却扮演了毫无先见之明的重要角色。不该缺席的竟缺席了,而不应出场的又出场了。在儒家传统现代转化的议题中,这种坐失良机的沉默和身不由己的曝光,值得我们深思。 由孔汉思主导的普世伦理所得出的两项基本原则,和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精神如出一辙。而且宣言中明确指出,孔子思想是基本原则的源头活水之一。当然,这种对先秦儒学的认可其来有自。18 世纪的伏尔泰、莱布尼兹及重农学派的魁奈即突出儒家人文理性的启蒙价值。二战以后,雅斯贝尔斯在《伟大哲人》一书中特别凸显柏拉图、孔子、释迦牟尼和耶稣的历史意义在欧美学坛已成公论。儒家居然在这样一个友善的环境中缺席是一大遗憾。特别是 1893 年第一次世界宗教大会在芝加哥召开时,还有代表儒家的清朝官员参加,而百年之后竟完全沉默更令人扼腕长叹! 腾讯 https://mp.weixin.qq.com/s/hhjDfu5TshQvxTn9WDzpJg
Posted in Articles, Conferences & Workshops, Home, Publications
Comments Off on 2017年1月4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杜维明:极高明而道中庸
[:zh]2008年4月,《思想·文献·历史:思孟学派新探》(Thoughts Documents History)北京大学出版社[:]
[:zh] https://www.amazon.cn/%E6%80%9D%E6%83%B3%E2%80%A2%E6%96%87%E7%8C%AE%E2%80%A2%E5%8E%86%E5%8F%B2-%E6%80%9D%E5%AD%9F%E5%AD%A6%E6%B4%BE%E6%96%B0%E6%8E%A2-%E6%9D%9C%E7%BB%B4%E6%98%8E/dp/B008CM5JDG/ref=sr_1_ 内容推荐 对于中国学术思想史的研究来说,郭店竹简是千年难得一遇的重大发现。在这批竹简公布后不久,杜维明教授就指出:“整个中国哲学史、中国学术史都需要重写。”本书是在杜维明教授召集下的2006-2007年度哈佛-燕京学社“思孟学派工作坊”的集体研究成果。陈来、梁涛等学者围绕与思孟学派关系密切的近年来的出土文献《五行篇》,从哲学、历史和文学多个视角,梳理和还原思孟学派的渊源与传承,具有学术史上的重大价值。 目 录 前言 杜维明 《五行》经说分别为子思、孟子所作论——兼论郭店楚简《五行》篇出土的历史意义 陈 来 竹简《五行》篇与子思思想研究 陈 来 一、论五行、善、德 二、论仁、智、圣之思 三、论聪明、闻见、圣智 四、论仁、义、礼之端绪与发作 五、论心与慎独 六、子思五行说中的“圣智”与“仁” 七、圣智说的政治解读 帛书《五行》篇说部思想研究——兼论帛书《五行》篇与孟子的思想 陈 来 一、德气说 二、聪明圣智说 三、天道说 四、舍体说 五、仁义说 六、大体说 七、《五行》与《孟子》 《缁衣》、《表记》、《坊记》思想试探——兼论“子日”与儒学的内在诠释问题 梁 涛 一、《缁衣》、《表记》、《坊记》中“子日”的问题 二、《缁衣》、《表记》、《坊记》思想试探 三、“子日”与儒学的内在诠释问题 从简帛《五行》“经”到帛书《五行》“说”——兼论孟氏之儒对子思之儒的继承与发展 梁 涛 一、从“为德”、“为善”的二元论到“为德”的一元论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ooks, Publications
Comments Off on [:zh]2008年4月,《思想·文献·历史:思孟学派新探》(Thoughts Documents History)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