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Books

2015年11月16日,北大博雅好书,杜维明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预言对了吗

本文来源:北大博雅好书 2015-11-16 编者按: 亨廷顿 1993 年提出的文明冲突论,现在看来似乎在变为现实:2001 年“9·11”, 2005 年伦敦地铁爆炸安,刚发生的巴黎恐怖袭击,那亨廷顿的预言对了吗?杜 维明先生指出不一定如此,人类的前途还是应该以文明对话化解对抗。 那该如何进行文明对话?杜先生指出:如果一个人有强烈的意念认为自己真 理在握,认为不需要对话,而需要宣传,希望改正对方的错误,那就是一种抗衡 和征服。对话的最后是“庆幸多样”(celebration of diversity),多样性是值得庆 幸的。比如,所有人一下都变成儒家,但儒家并不是所有真理价值的总汇合,这 个在我看来应该是一个悲剧,并不值得庆幸。 今日文章选摘自《文明对话的发展及其世界意义》一文(2002 年 8 月哈佛 燕京学社与南京大学在南京召开了“文明对话国际学术讨论会”,这是一个穆斯林 学者与非穆斯林学者的文明对话的学术讨论会。该文是会议发言记录),收录于 杜维明《一阳来复:新轴心时代的儒家资源》(即将出版,明年初,我们会推出 杜维明著作系列的另外五部。

Posted in Articles, Books, Home,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15年11月16日,北大博雅好书,杜维明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预言对了吗

2014年9月5-7日,第四届世界汉学大会:东学西学400年,杜维明先生主题报告

2014年9月5-7日第四届世界汉学大会:东学西学400年杜维明先生主题报告 Exchange and Learning between East and West : 400 Years in Retrospect Video.tudou.comhttps://video.tudou.com/v/XNzkxOTIxNjEy.html?spm=a2h0k.8191414.0.0&from=s1.8-1-1.2

Posted in Books, Conferences & Workshops, Home, Lectures & Speeches,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14年9月5-7日,第四届世界汉学大会:东学西学400年,杜维明先生主题报告

2009年10月15日,杜维明与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卢风进行对话

2009年10月15日,卢风教授现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同时发布新书《现代性及其物欲的释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邀请各方面记者媒体参与。 该书是卢风教授访问哈佛燕京学社期间,与杜维明教授的一系列讨论,主要关注现代性的问题。现代性与物欲的释放 作者: 杜维明 / 卢风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杜维明先生访谈录 出版年: 2009-01-01 页数: 208 丛书: 人文大讲堂 ISBN: 9787300100968 现代社会以日益复杂的制度和日益发达的媒体激励,劝诱人们以努力赚钱、及时消费的方式追求人生意义,其价值导向的实质是物质主义。著名学者杜维明和卢风在对话中着力探讨如此粗俗的价值观何以能成为强有力地影响制度的主流价值观。

Posted in Activities, Books, Home, Publications, Research | Comments Off on 2009年10月15日,杜维明与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卢风进行对话

2007年12月7日,让儒学的活水流向世界——《杜维明文集》编序

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以全部的身心致力于儒学的创造性诠释和儒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的伟业。他不仅艰苦卓绝地在北美“传道、授业、解惑”,影响了众多的西方学者与学生,而且风尘仆仆,席不暇暖,来往于北美、西欧、东亚、南亚之间,以仁心、学养、慧解、听德与辩才,通过历史研究及哲学分析,代表儒家与世界各大宗教、各大思想传统,与现代思潮诸流派交流对话,开拓了西方儒学论说空间,并且返输东亚与中土。他是当代最忙碌、最具活力的儒家型的公众知识分子,集学术研究、培育学生、人文关怀、社会参与于一身,响应当代世界的诸多问题,对西方的现代化与“现代性”,对西方以外的“现代性”及现代人的存在危机作出了具有哲学意义的反思,创造性地提炼、转化东亚文化和儒家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念并将其传播、贡献给人类社会。 杜维明先生的学术生涯,至目前为止,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或阶段。1966年至1978年为第一个时期。1966年,他决心鼓起心力对儒家的精神价值作长期的探索,以此作为自己专业上的承诺。他努力诠释儒学传统,并为推进一种既有群体性又有批判性的自我意识而努力。1978年至20世纪80年代末为第二个时期,他的关怀重心在阐发儒家传统的内在体验和显扬儒学的现代生命力。这一时期,他所关注并拓展的论域有“传统与现代”、“儒学创新”、“儒学三期”、“工业东亚”、“东亚核心价值”、“轴心文明”等。20世纪90年代迄今为第三个时期,他进一步拓展论说领域,更加关注“文明对话”、“文化中国”、“全球伦理”、“人文精神”、“启蒙反思”、“印度启示”、“新轴心文明”等问题,这些论域与“儒学创新”紧密相关。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中以及全球化与本土化交互影响的氛围里,如何为儒学第三期发展开拓理论和实践空间,是杜先生1978年以来关注的焦点。面对21世纪,杜先生批评西方的话语霸权,积极参与关于儒学与宗教、儒学与生态环保、儒学与人权、儒学与政治自由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或女权运动、人文精神、全球伦理的的对话,尊重并响应各方面对儒学和现代新儒家的批评,倡导儒学之活的精神在当代学术、商业、企业、媒体、民间社会、社会运动、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等各领域、各层面发挥积极作用,并身体力行。 杜维明的儒家论说,不在概观,也不在知性铺陈与体系建构,而是如孟子和马赛尔(G.Marcel)所说的“掘井及泉”——从具体存在通向普遍价值,重在钻研、挖掘、创造性诠释儒家思想的内在精神与现代意义,重在人类学、伦理学而不是形上学。

Posted in Books, Home,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07年12月7日,让儒学的活水流向世界——《杜维明文集》编序

2007年6月9日,杜维明:何为儒家之道

译者按:本文原为杜维明先生为Arvind Sharma所编Our Religions一书撰写的第3章,笔者译出后收入杜维明:《东亚价值与多元现代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作为该书下部。 关于耶稣基督“别人打你左脸,你把右脸也给他”的劝诫,具有某种在伦理上激励人心的东西:它诉诸于我们许多人略具谦卑特征的理想主义。我们相信,较之单纯报复性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种单方面的利他主义象征着一种更高的德性。不过,另外一种可能的回应方式或许会让人感到惊奇。这种回应方式在崇高性方面并不逊色,它以高尚的实用主义而非单纯的理想主义为其特征。当孔子被问到:“以德报怨,何如?”他回答说:“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1]对我们来说,可能更容易引起兴趣的是孟子所提倡的伦理准则:“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2]现在,我们就开始研究一种伦理—宗教传统,她是如此细致地将道德焦点从抽象的法则转换到生活的种种现实,并挑战着我们在伦理和宗教的比较研究中许多熟悉的范畴。  一、界定儒家的精神性  我们是孤立的个体吗?或者说,我们是否作为人际关系的一个中心在生活吗?道德的自我认识对于人的成长是必要的吗?在其成员中没有发展一种基本的义务和责任感,任何社会能够繁荣或持续吗?我们的多元社会是否应当深思熟虑地培养共享的种种价值和一种人类理解的共同基础呢?当我们在现实中逐渐意识到地球的脆弱性,并作为一个“受到危及的物种”而越来越小心翼翼地对待我们自己的命运时,我们应该询问什么批判性的精神问题呢? 儒家传统的根本关怀就是学习成为人。关键不在于那与自然和天道相对反的人,而是那寻求与自然和谐以及与天道相感应的人。诚然,在儒家的视界中,学习成人使得一种深广的过程成为必要,该过程承认限定人类境况的所有存在方式的相互关联性。通过一种包括家庭、社群、国家、世界和超越界的曾曾扩展的关系网落,儒家寻求在其无所不包的整全中实现人性。这种包容涵育的过程有助于深化我们的自我认识,同时,通过不断的努力,使我们身心健康灵敏、精神纯洁闪光。修身本身是一个目的,并且,它的基本目标也是自我实现。 儒家人文主义的一个明确特征是:在我们人类境况的创造性转化中,信仰是作为对天道的一种集体式行为和对话性回应。这涉及到人性的四个向度,包括自我、社群、自然和天道的有机整合。有关儒家精神性的探索必须将以下方面考虑在内:作为创造性转化的自我,作为人类繁荣必要工具的社群,作为为我们生活方式提供适当家园的自然,以及作为终极性自我实现之根源的天道。

Posted in Articles, Books, Home,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07年6月9日,杜维明:何为儒家之道

2002年1月,《杜维明文集》(第一卷),武汉出版社

序 我是1962年来美国的,8月中旬从台湾中央山脉的游击训练调返嘉义退伍,9月下旬就在大西洋岸边的康桥过起研究院的生涯。天气、土地、风俗人情的转变都太突然了。置身于英文的环境,又加上勤修日本和补习法文的压力,常会感到一种无名的文化疏离。只有在深夜或清晨用方块汉字来传达心声的时候,才觉得真正地亲近了自己的根源。记得在大学时代,为了锻炼英文,逐渐地养成了运动英语思考的能力;出国以后,我又自然地恢复了运用国语思考的习惯——一种内心的“对话”。有时还“挤出”一些时间写散文,间或也向台湾的报章杂志投稿。 1966年回台湾一趟以后,想用中文撰稿的要求更强烈了;加上心里本来藏着许多积郁今年的问题,又再受到各种新思想的敲打,有时竟耐不住阵阵怒潮的撞击。在万分忙碌中痛下决心,通宵达旦地写,多半停笔后即撕去;间或也又稿成,朗诵几遍,投递发表的。如果没有那些极不正常的“自我压迫”,现在我也许不会轻易动笔。不过,我真应该沉住气,等到10年20年后再发表成熟的学术论文,在现阶段就把一切切身的感受传达出来,真时大逆不道吗? ISBN:9787543025622

Posted in Books, Home,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02年1月,《杜维明文集》(第一卷),武汉出版社

2002年,《杜维明文集》(第四卷),武汉出版社

原序 1977年的春天,已故社会研究新学院纳尔逊(Benjamin Nelson)教授建议我把几篇已发表 的儒家思想论文集结成书。他并主动提供正由他主编的一系列有关比较文明研究的专论作为出版的渠道,同时他还答应为我的论文集写序,从比较文明学研究的角度,介绍我的学术工作,使我极感欣慰,也倍觉荣幸。1977年9月17日纳尔逊教授在德国旅行时不幸去世。他的逝世对我们这些深受其充满活力的人格所感召、其生趣盎然的学术所鼓舞的文化工作者,确时一大损失;尤其是我本人,对这位敬爱的“师友之间”人物的猝然离去更感到悲痛。我们原已商定准备共同撰写三篇从比较文明学的角度来探索中国和西方的论文,其中一篇是以中古基督徒的“良心”(Conscience)为线索,集中探讨宋明儒学关于“心”的概念。 由于我的同事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东方语文系兰克斯特(Lewis Lancaster)教授的鼓励,我终于鼓起勇气把这几篇论文安排成专著的形式。他所主持的“亚洲人文出版社”决定重新排印全稿,为我提供了改正一些错误和进行少量校订的机会。我很感激阿德勒(Joseph Adler)先生、湘纳(Betsy Scheiner)女士和汤普森(Tracy Thompson)在这方面给我的协助。

Posted in Books, Home,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02年,《杜维明文集》(第四卷),武汉出版社

2001年1月,《东亚价值与多元现代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引言 儒学进一步发展的契机何在?笔者近年来因在哈佛求学之便,与第三代新儒家代表人物杜维明先生时有交谈。杜先生认为:目前儒学的进一步发展有一个“十年机缘”。十年,作为一个时间跨度在人类历史中稍纵即逝,但这个儒学发展机缘已呼之欲出,就看我们能不能抓得住。 这将是跨越世界的十年! 一个世纪以来,儒学的命运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消长。在本世纪初“打倒孔家店”的呼声中,儒学从两千年官方意识形态的正统席上游离出来,徘徊于少数与五四文化精英具有同等历史担待的学人之笔端。与五四时期主流知识分子决裂于传统的时代精神迥然一去的是,这一数十年以后才被人们认为“当代新儒家”的文化思潮,在其造端者那里就毫不含混地将中国文化现代再生的契机直指“晚周之遗轨”(熊十力语),直指孔子所奠定的儒家传统。几十年来,这一思潮以学统的形式一系相承,不绝如缕,并在空间上呈现由中国本土向港台的漂移。面对本世纪初以来应接不暇的种种现代化理论,20世纪儒学之惨淡经营较之于北宋初年“儒门淡泊,收拾不住”的景况远为甚矣。 ISBN:7-5004-2874-X

Posted in Books, Home,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01年1月,《东亚价值与多元现代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年1月,杜维明《文明的冲突与对话》,湖南大学出版社

儒家人文精神与文明对话——杜维明岳麓书院演讲笔录 肖永明 整理 朱院长、湖南卫视和岳麓书院的老师、同学和朋友们: 大家好! 我感到万分荣幸,能够有这个难得的机会,在千年学府,在对儒家人文精神作出极大贡献的岳麓书院,提出文明对话的构想。就在今年10月7号到10号,我在北京参加了孔子诞辰2550周年的国际学术讨论会。这是一次由国际儒联主持的,有17个国家的260多位学者参加的学术盛会。会议总共提出了160多篇论文,对儒家从曲阜所谓洙泗源流发展到中原文明,然后从中国发展到东亚,从亚洲面向全球,也就是说儒学发展的所谓三期,都作了超时代、跨文化的多学科的探索与研究。10月13号,在贵阳参加了以王阳明的“龙场顿悟”为主题的文化节。在修文县,也就是阳明顿悟的龙场,和贵州的许多学者乃至成千上万的同胞,一起探讨了王阳明心学的价值,比如说“知行合一”、“致良知”和“事上磨练”。1996年我到贵阳的时候还没有多少人知道王阳明,这些年大家对他都耳熟能详,对儒学情况已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前两天,我们在武汉和国内外的一些著名学者,像饶宗颐、任继愈、庞朴、裘锡奎、李学勤等一起参加了有关郭店楚暮出土竹简的学术讨论会,对儒家原始的古典形态特别是《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所体现的人文精神进行了一些诠释和了解。郭店的出土材料使我们对孔子的第一代学生所提出的一些问题有了一些文献上的证据。

Posted in Books, Home, Lectures & Speeches,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01年1月,杜维明《文明的冲突与对话》,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1年,《杜维明学术专题访谈录》,复旦大学出版社

杜维明学术专题访谈录作者: 杜维明,东方朔著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01ISBN:7-309-02895-3 简介:本书是杜维明阐述明末刘宗周思想的访谈录,访谈以哲学问题为线索,讨论刘宗周的人学宇宙观、《人谱》体现的道德观和《圣学宗要》展示的哲学谱系学,以及儒家批判精神在现代的影响。 刘宗周的哲学及其问题性 作为明末的一位大儒,刘宗周的思想经牟宗三、唐君毅诸先生的阐发,已经在中国哲学史界引起了相当的重视,海峡两岸学者研究刘宗周思想的论文和著作也日渐增多。刘宗周的思想并不容易把我。我们当然可以从心体和性体,抑或唯心和唯物的角度去说明宗周思想的特点,但是,当我们作这样的学术研究时,我们的问题意识与宗周希望被了解的他自己的问题意识之间,是否达到了诠释学上的“视界圆融”? 爱图书 http://book.ixueshu.com/book/78602c6920827b15.html

Posted in Books, Home,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01年,《杜维明学术专题访谈录》,复旦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