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s: ZRY-m

2010年9月29日,杜维明:儒家伦理与东亚现代性精神

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9月29日报道:能在一个如此高雅的环境里,面 对如此卓越的听众,来谈一个如此合时宜的话题,我感到十分地荣幸和高兴。作为一名亚 洲与比较哲学以及中国文化的学生,并怀有对儒家人文主义现代转换的关注,我非常感兴 趣的是,你们对于我个人观察的一些关键问题的反应,比如“文化中国”背景下做中国人的 意义,东亚现代性特征的界定,以及“亚洲价值”与新世界秩序建构的相关性等问题。 显而易见的是,世界还远未达到对话的、和谐的、和平的状态。全球化扩大和加深着 地球每个角落人们之间的互联性与团结性, 而世界作为一个“地球村”的构想可使这一共享的 渴望大大加强。事实上,从20世纪60年代起,当我们的肉眼为宇航员超越性的凝视所开 启,能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方位地看见这蔚蓝色的地球时,就已经知道在这个作为我 们终极拯救的救生艇——地球之上,我们是共生共荣、相互依存的。在巴黎,东京,北 京,新德里,莫斯科以及伊斯坦布尔,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意识到所有自然资源,从土壤 到空气都是极为有限的。如果我们不悉心呵护我们的地球家园,那么上帝王国或彼岸世界 也不会自动出现来拯救我们。我们常常教育年轻人爱自己的邻居,尊重差异,设身处地为 他人考虑,这是因为,作为受过西方现代启蒙思想洗礼以及良好教育且思想开明的学生, 我们应该珍惜理智终将胜于暴力和偏执的希望,而这种稳定性而非混乱则将成为国际社会 的特征。

Posted in Home, Lectures & Speeches | Comments Off on 2010年9月29日,杜维明:儒家伦理与东亚现代性精神

2010年9月29日,中国日报,杜维明:儒家伦理与东亚现代性精神

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9月29日报道:能在一个如此高雅的环境里,面对如此卓越的听众,来谈一个如此合时宜的话题,我感到十分地荣幸和高兴。作为一名亚洲与比较哲学以及中国文化的学生,并怀有对儒家人文主义现代转换的关注,我非常感兴趣的是,你们对于我个人观察的一些关键问题的反应,比如“文化中国”背景下做中国人的意义,东亚现代性特征的界定,以及“亚洲价值”与新世界秩序建构的相关性等问题。 显而易见的是,世界还远未达到对话的、和谐的、和平的状态。全球化扩大和加深着地球每个角落人们之间的互联性与团结性, 而世界作为一个“地球村”的构想可使这一共享的渴望大大加强。事实上,从20世纪60年代起,当我们的肉眼为宇航员超越性的凝视所开启,能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方位地看见这蔚蓝色的地球时,就已经知道在这个作为我们终极拯救的救生艇——地球之上,我们是共生共荣、相互依存的。在巴黎,东京,北京,新德里,莫斯科以及伊斯坦布尔,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意识到所有自然资源,从土壤到空气都是极为有限的。如果我们不悉心呵护我们的地球家园,那么上帝王国或彼岸世界也不会自动出现来拯救我们。我们常常教育年轻人爱自己的邻居,尊重差异,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这是因为,作为受过西方现代启蒙思想洗礼以及良好教育且思想开明的学生,我们应该珍惜理智终将胜于暴力和偏执的希望,而这种稳定性而非混乱则将成为国际社会的特征。

Posted in Articles, Home, Lectures & Speeches,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10年9月29日,中国日报,杜维明:儒家伦理与东亚现代性精神

2010年9月28日,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揭牌典礼

2010年9月28日,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简称高研院)揭牌典礼在陈守仁国际研究中心举行。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常务副校长吴志攀,副校长刘伟,副校长李岩松,高研院院长杜维明及北大人文社科院代表、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均出席了此次典礼。典礼由关世杰教授主持。 周其凤校长发表致辞,他首先向杜先生和高研院的全体工作人员表示祝贺。在讲话中,周校长回顾了北京大学建校百余年以来的人文传统与民族命运的密切关联,并认为高等人文研究院的成立在北大人文学科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还指出了高研院自从筹办以来对整合北大学术资源做出的重要贡献,相信由高研院推动的“启蒙反思”、“儒学创新”等讨论领域必将为国内外学术对话提供更多更加宽广的平台,从而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国内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化进程。在致辞的最后,他衷心地提出期待,希望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不仅为北京大学的人文学发展注入一股活力,也能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转折点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杜维明院长介绍了高研院的现状。高研院下设“文化中国”、“文明对话”、“世界宗教与普世伦理”、“燕京中心”等四个研究中心,将聘请国内外资深专家组成顾问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以此为基础制定学术计划并推动若干研究项目的开展。杜维明院长希望通过高研院的工作提高国内人文社科研究的国际影响力,为东西文化的核心价值创造平等对话的机会。 北京大学汉学家研究基地,宗教文化研究院,儒学研究院以及来自中文系、历史系和哲学系的代表分别致辞,表示了对高等人文研究院成立的祝贺,并希望在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上和高研院展开密切合作,共同推进具有综合性、前瞻性的人文学研究。 在接下来的主题演讲中,来自人文社科不同院系的马戎、李强、张祥龙与杜维明四位教授分别就“文化中国”、“启蒙反思”、“儒学创新”与“文明对话”四大领域发表观点,从各自的学术背景出发展示出了这些主题所蕴含的丰富思想内涵和拓展空间,并且非常认可杜维明教授指出的“在文明对话的大环境下,我们不仅需要了解他者,而且要反思自身的传统,以更开放的姿态促成一种‘对话的文明’的形成。” 在典礼后,周其凤校长与杜维明院长共同为高等人文研究院揭牌。 附简介: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Humanistic Studies,PKU),简称高研院(IAHS),于2008年经北京大学批准开始筹备,2010年9月28日正式成立,是集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研究与教学机构。高等人文研究院立足中国传统,致力于具有国际性和创造性的学术研究,以促进人文学内部、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跨学科交流,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反思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发展与转化。高等人文研究院首任院长由杜维明教授担任。

Posted in About Tu, Activities, Biography, Home, IAHS Update, Services | Comments Off on 2010年9月28日,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揭牌典礼

2010年9月19日,杜维明:精神危机带来文化自觉

中国正处于转型阶段,转型意味着有很多滑坡,但正因为大家忧虑,文化自觉开始起来。现在中国应当有一个健康的文化认同的主线,一方面是自信心,另一方面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自我批评自我反思的能力应该很强,而且这种文化认同不应对世界造成威 胁。 年过七旬的杜维明回到北大,创办高等人文研究院,引来学界的关注。在未名湖的诵 经阁里,他纵谈对儒学的最新理解,“我每每都有些新想法”。而从他呼吁将孔子诞辰日作 为尊师日,也看出他在策略性地将自己的想法推展到实践。 同为现代儒学最重要的研究者和推广者,杜维明与余英时是两个极端,余英时 1978年访问大陆后便不再来,第一次成了最后一次。但今天的杜维明却是全身心投入到了大 陆,成了另一个极端。“不投入大陆,所有的儒学研究都只能是边缘,没办法”。 纯粹政治化的儒家是最大的威胁 南方都市报:您为什么呼吁将 9 月 28 日孔子诞辰日作为尊师日? 杜维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的力度很大,每年哲学日(编者按:11 月第 3 个星期 四)这一天,世界各地哲学家都被邀请。莫斯科和智利分别承担过一次,今年要在德黑 兰。尊师日如果建立起来,大概也有这个可能性。后来我说,不要把教师节改了,把 9 月 28 日作为尊师日就行了。我在想,在这一天,如果你的老师已经过世,那么你可以怀念 他;如果他还在世,那么你可以尊重他,各种不同的形式,主要是心灵的感恩。自然世界 之外,我们还有意义世界和精神的生命,这都是那些老师塑造的。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 明,犹太文明和佛教,都有对其大师的尊重。现在这个算是小型的学术界内部的运动,希 望它慢慢能够扩大。 很多人怀念“文革”,那时大家诚实,为人民服务,牺牲自我,雷锋精神,但那是最糟糕 的时代,因为那时根本没有文化自觉,顺着一条路,不相信自己,相信红太阳,亲情完全 崩溃。那是真正摧残中国文化的时代,所谓的夜不闭户,人民诚实忠诚,都是虚伪的,非 常危险。改革开放之后,改变很大,正面意义远远超过负面。但我们出了一个比较大的问 题,过分强调经济主义。我们现在处于转型阶段,转型就意味着有很多滑坡。但是,正因 为大家忧虑,文化自觉开始起来。现在中国应当有一个健康的文化认同的主线,也包括台 湾、香港地区和新加坡华人。 文化认同一方面是自己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进行自我批评自 我反思的能力应该很强,而且这种文化认同不应对西方文化造成威胁,如果是威胁性的, 还未起来,扼杀的力量就会很大,也不能使得还没有发展到同样水平的国家,包括印度, 感觉到我们自私自利,掌握了他们的资源,所以文化认同应该开放。但确实很难。最为关 键的是知识精英,一般的人能存活就有尊严,有些知识精英是这样的,无恒产而有恒心—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Articles, Home, Interviews,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10年9月19日,杜维明:精神危机带来文化自觉

2010/07/11-Dialogue JK Kapur and Tu Weiming

2010/07/11Dialogue JK Kapur and Tu Weiming Jagdish Chandra KapurPublisher, World Affairs Prof. Tu WeimingDirector of Institute for Advanced Humanistic Studies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 杜维明教授 Video.tudou.comhttps://video.tudou.com/v/XODI1NzYyMDUy.html?spm=a2h0k.8191414.0.0&from=s1.8-1-1.2

Posted in Dialogues & Discussions, Home, Multimedia, Video | Comments Off on 2010/07/11-Dialogue JK Kapur and Tu Weiming

2010年6月24日,杜维明:儒家“和而不同的人文精神

《论语》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杜维明以为,“同”与“和”是有区别的,“和”的对立面是“乱”和“同”。“异”是“和”的必要条件,没有“异”就不能“和”。儒家“和而不同”的人文精神更多讲的是“求同存异”……   儒家传统是一个划时代、跨文化,同时也是多学科的一个文化现象。   说它跨时代,因为它是从曲阜的地方文化,逐渐成为中原文化主流。自11世纪开始,又从中原文化的主流逐渐成为东亚文明的体现。它对越南、韩国、日本和海外的东亚社会都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很多人认为儒家传统是代表东亚文明圈的一个思想传统。   说它跨文化,因为它不仅是中国的,也是越南的、日本的,朝鲜的,也可以说是海外东亚社会的文化。   说它多学科,因为我们可以从历史、文学、宗教、人类学、政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各方面来探讨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今天我们想问的是:有没有一条思路、一种理念,可以把这么一个划时代、跨文化、多学科的复杂现象串起来?也就是说儒家所体现的人文精神,是不是有现代的意义?有全球的意义?它是不是能够成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另外,面对未来的世界,它可不可能也成为全球人类的一个参照? 哈佛大学讲座教授、浙大光彪讲座教授 文章来源:浙江人文大讲坛

Posted in Articles, Home, Lectures & Speeches,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10年6月24日,杜维明:儒家“和而不同的人文精神

2010年6月21日,杜维明:城市化与核心价值的文明对话

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非常荣幸有这个难得的机会参加这个具 有历史意义的论坛。我仅扮演一个抛砖引玉的角色。 城市的特点是精神资源和物质资源的高度集中,各种健康和不健康的因素互 相碰撞、激荡,释放出极大的能量,造成社会分层、职业分工越来越细的状况, 为知识人提供了各种发展的空间。只有在这种浓郁的人文氛围中,文学家和哲学 家才能创造出多元、多样的价值。正如刚刚厉无畏教授提到的,城市化不仅是同 质化的过程,也是差别、歧异、分化、矛盾、冲突同时涌现的过程。大都会要比 一般城市及乡村复杂得多,作为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城市化可以说是复杂化的过 程。 经济全球化是趋同的,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但文化全球化却和区域化及地 方化难分难解。因为族群、性别、年龄、阶层及信仰,各种原初的联系就使每个 具体的人必须掌握的资源和接受控制的条件,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凸显了它的价 值。因此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要,所以文化多样性已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所关注的重点课题。这也就最能体现一个大都会的特殊性格。以西化为典范 的现代化的定义,市场经济、民族政治、市民社会也是现代化的标志。

Posted in Conferences & Workshops, Home | Comments Off on 2010年6月21日,杜维明:城市化与核心价值的文明对话

2010年6月12日,杜维明:城市文化的反思

大家好。主席先生、各位尊贵的来宾,各位代表。你也可以说,一些主要城市的出 现,一定也是进步的一个象征和记号,所以应该是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但是 城市是不是一定可以提供人类繁荣的机会?看上去非常明显,非常丰富的城市生活方式, 比如有很多的音乐馆、博物馆、图书馆和购物中心,这些只能在现在的城市出现。 但是,城市人民也会受到交通拥堵、空气污染、传染病等的威胁。其实不仅是专家, 包括街上普通的老百姓也一直在讨论的问题,是现代化是不是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的生 活?我们发现现在有许多的建筑师、设计师、学术界和记者官员以及其他的人士就现有的 城市的发展模式提出的挑战以置疑,我们知道现在有全球化,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有许 多的城市正在走向不同程度的同质化,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当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矛 盾。比如我们在选择方面,是多元的结构,但是,我们在身份上又需要符合社群的主义。 这两者的融合,必须有新型的城市文化来解决,我相信我们应该在城市当中提供更丰富和 更活跃的社区生活。 我们要增加城市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这样一来,才能够在这样的一个城市当中给大家 带来一个和谐的感觉。 文化的全球性是比较难领会的,因为它本身也是带有各位复杂性和矛盾。我们知道到 目前为止全球化都是由西方化和现代化的力量来驱动的,但是,就像我所说的,成为一个 加快同质化的过程。 因此,我们在全世界有各种各样的声音,特别是在国际的商业区里面,比如大家说到 的所有的文化形式为什么只讲英语呢?比如戏剧、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都是由于讲英语, 所以他们认为全球化就是美国化的过程。但是,实际上美国也有一些智者和知识分子,他 们意识到了,并且担忧这一点。他们认为英语已经不再是世界上的主导语言,而且有其他 的语种来替代,比如说西班牙语。 我们的世界更全球化,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原生的纽带。我们发现种族、性别这样的一 些年龄,还有一些信念比世界上没有哪个时刻比现在更加突出它的重要性。 我们现在的现代化给我们带来文化的差异,原生这个纽带在现在的经济、社会和政治 当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Posted in Articles, Conferences & Workshops, Home,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10年6月12日,杜维明:城市文化的反思

2010年6月12日,中国迎来对话世界文明良机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12日15:33  新民晚报   本报苏州上午电(特派记者叶薇朱光)今天上午,“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主题论坛在苏州开幕。这是上海世博会在上海以外长三角城市举办的第二场主题论坛。   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中国文化部部长蔡武,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上海市市长韩正,江苏省省长罗志军,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汉斯·道维勒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本次“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论坛,是由中国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上海世博会执委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苏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共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国际组织代表、专家学者参会。出席本次论坛的还有有关国家政府部门的官员、国际组织、文化界、学术界的代表,共600多人。   在城市更新中倡导多元文化的共生与融合,是各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在今天上午的论坛全体大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勒和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哈佛大学研究员杜维明,分别围绕“创意产业:城市文化的创新与实践”“文化遗产——让城市更美好”和“城市化与核心价值的文明对话”等内容作主旨演讲。   杜维明在演讲中提出,都市为人类创造了核心价值对话的条件。我们和世界各大文明对话的时机已经来临,上海世博会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缘。世博和奥运一样,都是从正面充分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坚信中国传统不仅是孕育中华心灵的源头活水,而且也是促进世界和平的精神资源。

Posted in Conferences & Workshops, Home | Comments Off on 2010年6月12日,中国迎来对话世界文明良机

2010/05/20-Displaying Modernity: A Dialogue between Homi Bhabha and Tu Weiming at Peking University

2010/05/20Displaying Modernity: A Dialogue between Homi Bhabha and Tu Weiming at Peking University展示现代性——霍米巴巴与杜维明对话 Moderator: Professor Wu Zhipan主持人:吴志攀 教授 霍米·巴巴(Homi K. Bhabha)1949年出生在印度孟买,现任(2008年)哈佛大学英美文学与语言讲座教授。巴巴是当代著名的后殖民理论家,与萨义德(Edward Said)和斯皮瓦克(Gayatri C. Spivak)一起被誉为后殖民理论的“圣三位一体”。其主要批评著作有《文化的定位》以及他主编的《民族与叙事》等。 Video.tudou.comhttps://video.tudou.com/v/XODI1NzYxMjEy.html?spm=a2h0k.8191414.0.0&from=s1.8-1-1.2

Posted in Dialogues & Discussions, Home, Multimedia, Video | Comments Off on 2010/05/20-Displaying Modernity: A Dialogue between Homi Bhabha and Tu Weiming at Peki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