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 Weiming's Blog
Search
Quick Facts
World Philosophy Day is annually observed on the third Thursday of November to honor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around the world. It is a day for people to share thoughts, openly explore and discuss new ideas and inspire public debate or discussion on society’s challenges.
-
Recent Posts
Links
Archives
- July 2023 (1)
- October 2019 (2)
- September 2019 (3)
- May 2019 (2)
- April 2019 (1)
- March 2019 (1)
- February 2019 (3)
- January 2019 (3)
- December 2018 (3)
- November 2018 (4)
- October 2018 (1)
- September 2018 (5)
- August 2018 (15)
- June 2018 (1)
- May 2018 (5)
- April 2018 (4)
- March 2018 (1)
- February 2018 (1)
- January 2018 (1)
- December 2017 (3)
- November 2017 (6)
- October 2017 (4)
- September 2017 (2)
- August 2017 (6)
- July 2017 (2)
- June 2017 (9)
- May 2017 (5)
- April 2017 (6)
- March 2017 (6)
- February 2017 (7)
- January 2017 (46)
- December 2016 (45)
- October 2016 (2)
- July 2016 (2)
- June 2016 (1)
- May 2016 (5)
- April 2016 (2)
- March 2016 (1)
- February 2016 (1)
- November 2015 (4)
- September 2015 (2)
- January 2015 (1)
- November 2014 (1)
- October 2014 (1)
- September 2014 (4)
- August 2014 (1)
- May 2014 (2)
- February 2014 (1)
- December 2013 (1)
- November 2013 (3)
- September 2013 (3)
- August 2013 (1)
- July 2013 (1)
- June 2013 (5)
- May 2013 (2)
- January 2013 (4)
- December 2012 (2)
- November 2012 (2)
- October 2012 (3)
- September 2012 (3)
- August 2012 (1)
- July 2012 (2)
- June 2012 (1)
- April 2012 (1)
- February 2012 (5)
- January 2012 (1)
- December 2011 (1)
- November 2011 (8)
- September 2011 (1)
- July 2011 (3)
- June 2011 (5)
- April 2011 (7)
- March 2011 (8)
- February 2011 (1)
- January 2011 (2)
- December 2010 (9)
- November 2010 (8)
- October 2010 (3)
- September 2010 (4)
- July 2010 (1)
- June 2010 (4)
- May 2010 (2)
- April 2010 (2)
- March 2010 (8)
- February 2010 (8)
- January 2010 (7)
- December 2009 (3)
- November 2009 (5)
- October 2009 (1)
- September 2009 (1)
- July 2009 (2)
- January 2009 (1)
- November 2008 (1)
- October 2008 (3)
- July 2008 (1)
- April 2008 (1)
- January 2008 (5)
- December 2007 (3)
- September 2007 (3)
- August 2007 (4)
- July 2007 (1)
- June 2007 (6)
- May 2007 (6)
- January 2007 (3)
- December 2006 (1)
- November 2006 (1)
- October 2006 (1)
- March 2006 (1)
- January 2006 (3)
- November 2005 (2)
- April 2005 (1)
- March 2005 (1)
- February 2005 (2)
- January 2005 (2)
- December 2004 (1)
- August 2004 (2)
- March 2004 (1)
- February 2004 (1)
- January 2004 (3)
- August 2003 (2)
- July 2003 (1)
- June 2003 (1)
- March 2003 (1)
- February 2003 (1)
- January 2003 (3)
- August 2002 (1)
- June 2002 (2)
- February 2002 (1)
- January 2002 (6)
- November 2001 (1)
- July 2001 (1)
- May 2001 (2)
- April 2001 (7)
- March 2001 (8)
- February 2001 (6)
- January 2001 (6)
- December 2000 (2)
- October 2000 (1)
- May 2000 (1)
- March 2000 (1)
- January 2000 (5)
- December 1999 (1)
- October 1999 (1)
- May 1999 (1)
- January 1999 (5)
- October 1998 (1)
- June 1998 (1)
- April 1998 (1)
- July 1997 (1)
- May 1997 (1)
- March 1997 (1)
- January 1997 (1)
- December 1996 (1)
- September 1996 (1)
- June 1996 (1)
- April 1996 (1)
- February 1996 (2)
- January 1996 (2)
- October 1995 (1)
- March 1995 (1)
- January 1995 (4)
- December 1994 (1)
- August 1994 (1)
- January 1994 (1)
- November 1993 (1)
- October 1993 (1)
- January 1993 (1)
- May 1992 (1)
- January 1992 (1)
- March 1990 (1)
- January 1990 (1)
- August 1989 (1)
- June 1989 (1)
- October 1988 (1)
- January 1988 (2)
- July 1987 (1)
- January 1987 (1)
- July 1986 (1)
- January 1986 (1)
- January 1983 (1)
- July 1981 (2)
- January 1981 (1)
- November 1979 (1)
- June 1979 (1)
- February 1979 (1)
- April 1978 (2)
- January 1978 (3)
- November 1977 (1)
- October 1977 (1)
- August 1977 (1)
- June 1977 (1)
- January 1977 (1)
- January 1976 (1)
- October 1974 (1)
- May 1974 (1)
- May 1971 (1)
- August 1970 (1)
- January 1970 (7)
Categories
- Powered by Google Translate.
Monthly Archives: January 2017
2017年1月26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杜维明:儒家视域之创造力(下)
导读:今天的推送是上一期的延续。在上篇中,我们了解了儒家对天的客观认识和基本态度,下篇则将要集中讨论,我们如何能够摆脱 神人同形同性说和人类中心说的视角,正确理解天之创造力的特征和本质,以及如何认识天对人事的影响、人对天道的发挥。 天的创造除了生生,还有毁灭。杜先生提出,天的创造力和人的创造力都有一种内在的平衡。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系统的内在稳定和平衡,人类社会的组织也模仿天的这一特性,努力保持稳定、有弹性和平衡,以适应新的挑战。 本篇文章选自《一阳来复——轴心时代的儒学资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小标题为编者自撰。 “人能弘道” 人性,像所有其他形态的存在一样,是天所赋予的。然而,人之为人的独特性就在于有一种内在能力可以学着去顺乎道。我们能够教化我们自己成为宇宙过程中更有价值的伙伴。我们能够通过我们的自知来知天。如孟子所承认的,尽其心则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的确,就存在而言,我们无法尽其心,实际上也不可能知其性,推而言之,我们也就不可能完全地知天。然而,在理论上,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实际上可以与天道相协调;特别是通过我们持续的自身修养达到与宇宙过程产生同感共鸣(“大化流行”)。这不仅仅包括头脑的感知认识,而且包括心的经验体现。 儒家自我实现的最高体现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暗含人的心灵(heart-and-mind)与天道之间相互感应的真正可能性。承认天人关系上的不对称极其重要。天就是创造力本身,而人通过自身努力从而习得创造力。天的真实性自然而然地光辉夺目,但是人必须通过他们自身的知识与智慧,尽他们最大的努力,才能真实地面对自身。然而,作为进化过程的协同创造者,人类能够在世界上推行天道。的确,就其本性而言,他们在生命世界里实现天道上负有责任。由此,道就不再是外在的、超越的,而与此时此地的人类存在没有密切关系了。相反,它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普通经验之中,它使得普通人也可以直接与天相接,而不必然要意识到其深远的内涵。 腾讯 https://mp.weixin.qq.com/s/76fEsMIz2uF7PabU3LXNkA
Posted in Books, Home, Publications
Comments Off on 2017年1月26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杜维明:儒家视域之创造力(下)
2017年1月24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杜维明:儒家视域之创造力(上)
导读:在前期一系列推送中,我们基本上了解了儒家的“天人观”以及从中延伸而出的生态观念。“天人”的视角除了引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命题,同时也启发我们思考,人心如何能与天道相成相合,培养自身之德行,发挥自身的创造力,积极参与到宇宙过程之中。 “宇宙过程”这个说法,或许会让我们联想起斯宾塞或赫胥黎对天演自然的看法。在纯粹的自然主义视角中,宇宙过程完全独立于人类与人类社会,而在神学的和人类中心的视角中,或是神圣天意对人的绝对主宰,或是人对宇宙的绝对主宰。儒学则是既肯定天的自然性和独立性,又肯定人心与天道合德的可能性。 本篇文章选自《一阳来复——轴心时代的儒学资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分为上下篇推送,小标题为编者自撰。 在关于中国思想基础的启发性研究中,牟复礼断言: 毋论古代或当代的中国人,亦毋论淳朴的还是时尚的中国人,他们皆未有创世神话之观念,这一相当显著的特质于外人来讲却是颇难察觉的;此意味着他们不把世界与人视为格外创造出来的,而是将之当做构成一个自发自生之宇宙的核心特征,于此一宇宙中绝无外在的创造者、神、终极原因或者意志等。 腾讯 https://mp.weixin.qq.com/s/ydl3NcwQIIXu3n2CXmoNNg
Posted in Books, Home, Publications
Comments Off on 2017年1月24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杜维明:儒家视域之创造力(上)
2017年1月19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杜维明:天地之大德曰生
导读:在之前几篇推送中,我们着重介绍了精神人文主义精神”天地群己“的框架中”地“这个维度即自然与生态这一层内涵。今天这篇推送的主题则是有关中国哲学的本体论和宇宙观,这也是”天地群己“框架得以建立的诸多理论元素之一部分。 杜先生这篇文章提出了中国哲学的三个基调,即存有的连续、有机的整体和辩证的发展。西方哲学确立了唯物与唯心、主观与客观、凡俗与神圣等诸多概念范畴,以此绳之,中国哲学常常显得混沌模糊。但毋宁说中国哲学实现了一种更高明的中庸,它既没有陷入一种纯粹的理性主义、从而也常常是傲慢自大的人类中心主义中,也没有成为一种超脱世间的宗教神话。同时,中国哲学的精神也为一种可持续的生态观念提供了思想资源:只有深刻地理解了生命与孕育了生命的天地是何种关系,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地善待万物、善待自然。故本篇命名为”天地之大德曰生“。 本文节选自《灵根再植——八十年代儒学的反思》(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一版),原载于《中国哲学史研究》1981年第1期。 中国哲学这条源远流长的思想大江,波澜壮阔、气象万千:有潮流荡漾的春天,有巨浪滔滔的夏季,有月印万川的秋夜,也有冰封两岸的冬日。 早在新石器的河姆渡及仰韶文化时代,也就是目前考古实物可以溯源到的中国地区最早的原始社会,中华民族的袓先好像已具有反映特殊意识形态的艺术风格。商周以降,不仅礼乐制度灿然文备,而且继续向人文精神发展的趋势大体完成。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万壑竞流、百家争鸣的盛况,为古代哲学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历经秦、汉帝国,大一统的专制政体略具规模,由儒、道、法、阴阳等流派交互影响所汇集而成的政治文化也渐臻稳定。 继而合久必分,魏晋玄风一扫东汉的经学名教,开辟出一条幽深秀丽的清淡思潮。接着,因受南亚宗教长期的滋润,把隋唐盛世灌溉成宏扬佛法的沃土。宋元时代,在北方少数民族的激荡之下,承接孔孟“极高明而道中庸”的身心性命之教,为东亚儒术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局面,使得洙泗源逐渐成为中国的明清、朝鲜的李朝和日本的德川三大文明的主流。近百余年来,饱经欧风美雨的冲击,这条气魄雄伟的思想长江,更展现了大开大合的新形势。
Posted in Books, Home, Publications
Comments Off on 2017年1月19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杜维明:天地之大德曰生
2017年1月15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杜维明:新人文与启蒙
导读:2007年4月,哈佛人文主义者牧师会在它成立30周年的纪念会上,和美国人文主义者协会一道,给杜先生颁发了“人文主义杰出成就奖”。曾获得此奖的还有阿玛蒂亚•森、爱德华•威尔逊等来自不同学科的人文主义者。本期的推送是杜先生在颁奖会上的演讲后所接受的访谈,在访谈中,他澄清了自己所理解之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以及儒学如何能为此种人文主义作出应有之贡献。 儒学之所以能成为现代人文主义的重要补充,是由近代以来启蒙思潮的基本特征以及作为与世俗的启蒙主义对立的基督教世界观之内在困境决定的。旧人文与旧启蒙一方面持续制造世俗与神圣之间的紧张关系,另一方面也持续制造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杜先生则指出,“新人文”或“新启蒙”要从有机整体的角度理解日常生活和超越性追求,以及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Q:我们对于西方启蒙思潮以来的人文主义也比较熟悉。但是,如果考虑到美国社会仍然是一个宗教社会,在美国讨论人文主义是比较容易的,而宣称自己是“人文主义者”而没有特定的宗教信仰,则有些“非同寻常”。目前为止,在美国的国会议员中,只有一位公开宣称自己是人文主义者。从另一方面来看,获得美国人文主义者协会和哈佛人文主义者牧师会所奖励的,都是美国本土知识界、文化界、和政界的精英以及其他宗教和文化背景中的代表性人物。根据您的观察,在美国本土兴起的“新人文主义”思潮,其背景是什么? 杜维明:18世纪以来,很多重要的西方思想家都在讨论《旧约》之中亚伯拉罕把独生子献祭的案例。当然,美国社会的意识形态一直是基督新教占主导的,如你所言,依旧是一个宗教社会。但是,美国思想文化最活跃的新英格兰地区,很早就有人文主义的思潮。以哈佛为例,1838年,爱默生在神学院发表了著名的“神学院演讲”,他说耶稣只是一个伟大的人,并非神,人应该按照道德律令而不是宗教教条生活。在他演讲的中间,有一半的神学家和牧师退场抗议。在他发表演讲的礼堂,我曾经和著名的神学家考夫曼(Gordon Kaufman)有一次关于创造性的耶儒对话。最近几年,可以说美国的人文主义思潮一直是在成长中,一方面它已经成了美国当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人文主义者的组织也在不断增多。在思想界,比较彻底否定宗教的思想倾向也出现了,比如爱德华•威尔逊在美国科学界和思想界都有很大影响,他从社会生物学的角度,希望科学人文主义可以取代宗教,被称为“新达尔文”。在基督教内部,一直有一派和“三位一体”思想相对立的Unitarian,好像一般翻译为“唯一神教”,这个译名还有问题。唯一神教和马萨诸塞州的渊源很深。比如,哈佛园(Harvard Yard)对面的第一教堂(First Church)是1636年就建立的唯一神教教堂,和哈佛大学的历史一样悠久。唯一神教的教义也有一个演变的过程,现在差不多是最幵明的宗教流派,以至于被认为不是基督教的一部分,但在美国的新英格兰地区影响很大。我几次演讲的时候,都有唯一神教的人士说儒家思想和他们的理念非常接近,我也希望能和他们有进一步的交流。 腾讯 https://mp.weixin.qq.com/s/vmU108s3MaGO6Te2DezhGA
Posted in Articles, Home, Interviews, Publications
Comments Off on 2017年1月15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杜维明:新人文与启蒙
[:en]May 2011, New Horizons in Eastern Humanism: Buddhism, Confucianism and the Quest for Global Peace[:]
[:en] May 2011, New Horizons in Eastern Humanism: Buddhism, Confucianism and the Quest for Global Peace Author: TU Weiming, 池田が大きくする (池田大作) Press:I.B. Tauris & Co. Ltd View: China now attracts global attention in direct proportion to its increasing economic and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ooks, Publications
Comments Off on [:en]May 2011, New Horizons in Eastern Humanism: Buddhism, Confucianism and the Quest for Global Peace[:]
[:en]December 2010, Governance of Life in Chinese Moral Experience–The quest for an adequate life[:]
[:en] December 2010, Governance of Life in Chinese Moral Experience—The quest for an adequate life CO-Author: ZHANG Yuehong(张跃宏), KAI Bowen(凯博文), TU Weiming Press:Routle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View: China has experienced a tremendous turn-around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from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ooks, Publications
Comments Off on [:en]December 2010, Governance of Life in Chinese Moral Experience–The quest for an adequate life[:]
[:en]April 2010, The Global Significance of Concrete Humanity——Essays on the Confucian Discourse in Cultural China[:]
[:en] April 2010, The Global Significance of Concrete Humanity——Essays on the Confucian Discourse in Cultural China Author: TU Weiming View: This collection of essays is at present the most comprehensive presentation of Tu Weiming’s intellectual pursuit for the last three decades.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ooks, Publications
Comments Off on [:en]April 2010, The Global Significance of Concrete Humanity——Essays on the Confucian Discourse in Cultural China[:]
2017年1月12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杜维明:天人合一的人文主义
导读:在上一篇推送中,杜维明先生系统阐述了儒家人文主义的生态面向。他首先回顾了20世纪的新儒学如何重新发现和推重“天人合一”的观念,接着说明了凡俗人文主义主导下的儒学如何失落了儒学传统中的人类-宇宙统一世界观。本篇是同一文章的后半部分,杜维明先生在这里进一步从王阳明“一体之仁”的思想中,解释我们何以能够超越自我中心,建立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关系。文章的最后提出了新儒家生态转向的四个特征。 壹·人性中的仁爱之心和同情共感 钱穆、唐君毅和冯友兰提供了一个新视野,儒家人文主义由此呈现为中和着仁爱之心和同情共感的宇宙人文主义。无论他们的思想是有意识地批评启蒙心态,还是只是隐含着对现代性话语的批评,他们的新视野都超越了具有征服特性的人类中心主义和工具理性。进而,他们超越了“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提出了宇宙-人类和合的观念。这意味着他们开始复归和重新评价传统的核心价值:对天、地、人的相互贯通作非二分的理解。 排斥性的二分模式,即精神与物质、心与身、圣与俗、主体与客体的对立排斥是现代意识的特征,直接来自启蒙运动,它与儒家所偏爱的“混然同体”、合二为一的结构全然不同。在儒家传统中,本末、显隐、前后、上下、始终、分全和内外等概念是用来表示相互影响、相互改变、相互依赖和一体同感的。在这样的眼光下,天人之间是相互蕴涵的。地球不是“外在的”物质实体,而是我们之为我们的根本。地球不仅仅是我们的居住地,更是我们的家园;不仅仅是“客体的集合体”,更是“主体的共同体”,通过“气”与我们的本性连系在一起。因为我们与天地是一体的,所以人类为了精神的自我实现,就应该不仅成为自然的保护者,还要以审美的、伦理的和宗教的态度,成为协同自然的能动创造者。 腾讯 https://mp.weixin.qq.com/s/ddKnvvvOCzC2VwKMUtwLiw
Posted in Articles, Home, Publications
Comments Off on 2017年1月12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杜维明:天人合一的人文主义
2017年1月9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杜维明:参赞化育,与天地叁
导读:如今,现代化给人类栖居之地带来的严重生态问题已经引起普遍重视,生态问题本身属于经济生产的物质领域所产生的外部问题,然而,这个问题不一定能够在经济生产的逻辑之内得到解决。早在上个世纪,人文学科内部已经出现了返回各大文明传统、寻找应对现代性环境危机的精神资源的努力。如果说,现代性是一个将“自然”逐渐物化、去魅化、客体化的过程,人文主义对现代性的生态主义反思,就是一个重新认识自然、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而儒学的世界观则对我们如何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有着重要启发。儒学蕴含的生态主义不是通过重新“神圣化”自然的宗教式举动来反叛现代性,而是经由一条由内而外、内外合一的路径,将自然与社会都纳入人性不可分割的部分,从而克服经济生产的单一逻辑,形成一种新的生态伦理。 杜维明先生曾将精神人文主义表述为个人、社群、自然、天道四大议题,通过之前的推送,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儒家如何认识个人与社群,接下来,我们将跟随杜维明先生讨论儒家如何认识人与自然、人与天道的关系。本文节选自北京大学出版社《一阳来复——新轴心时代的儒家资源》(2016年第一版),原载于2002年《中国哲学史》的“新儒家人文主义的生态转向”,分上下两期推送。部分二级标题经过编者整理。 壹 儒学传统中的人类–宇宙统一世界观 为了人类的绵延长存,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我们与自然的关系都需要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这是一个紧迫的任务。有关人类和自然的关系的重新阐述要求我们有选择地回归世界各宗教传统的精神本源并做出有鉴别的重估。这样一个回归和重估的过程可能会自然而然地更新传统本身。从历史角度来看,富有活力的宗教传统总是在不时地发生重大转变,而这种转变往往是由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因素所致的人们未曾预料的结果。今天,轴心时代的文明实际上都在经历着各自的转变,以各具特色的不同形式回应着现代性的种种挑战。就目前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而言,轴心时代的各种文明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创造怎样的精神财富才能为现代世界人类的发展重新定向。 腾讯 https://mp.weixin.qq.com/s/y6Tt8ZM43OFVgxxP_gpMOA
Posted in Articles, Home, Publications
Comments Off on 2017年1月9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杜维明:参赞化育,与天地叁
2017年1月6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杜维明:何为中国?文化中国何以可能?
导读:“文化中国”这一议题也是精神人文主义的群道的一部分。一方面,以文化构建认同,是对地域、族群、语言、政治、宗教的狭隘性的超越;另一方面,“文化中国”要求对中国多元的精神资源和文化传统进行整合。惟其如此,才能在当下建立新传统,实现具有自身的独特性的现代性转化。本文是杜维明先生与刘梦溪教授1992年的一次对话,不仅谈及了“文化中国”这一议题的成立与内涵,还对儒学在文化传统中的位置、新儒学三期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以下内容根据北京大学出版社《杜维明访谈集(20 世纪卷)》(2016年第一版)整理,原文题为《文化中国的内涵和定义》,部分内容有删节。 “文化中国”的内涵 刘梦溪:我这次来哈佛参加“文化中国:诠释与传播”学术研讨会,启程之前就有一个心愿,希望在会议期间有机会与杜先生就文化中国和儒家传统问题作一次访谈。1980 年和1985 年您两次在大陆较长时间的讲学活动产生了影响,我当时因为有另外的课题未获听讲,但您的关于第三期儒学发展前景的文章,我大都拜读过。80 年代中期大陆兴起的文化热,您实际上起了助波引流的作用。现在文化中国的概念在海外流行起来,可否请杜先生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定义作些说明,然后我们再探讨一下文化与传统的关系以及第三期儒学的发展问题。 杜维明:文化中国这个概念所以能为人们所接受,一方面由于中国的人文学者的学术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来建设一个现代的文化中国;另一方面,这个概念所包括的内容具有超越性,站在不同位置的人容易找到共同语言。 文化中国的内涵是与地域、族群、语言等联系在一起的。具体地说,可以分成三个世界,一是中国大陆、台湾、香港,这是文化中国的第一意义世界;二是世界各地的华人,为第二意义世界;三是各国研究中国文化的学人,不妨看做第三意义世界。 腾讯 https://mp.weixin.qq.com/s/B3G3dXiPwDEO03WVo0EkfA
Posted in Books, Home, Publications
Comments Off on 2017年1月6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杜维明:何为中国?文化中国何以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