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Articles

【访谈】2009年12月30日,杜维明:梦想的中国是精神文明的大国

摘要 儒家很可能被政治化,可能被与儒家核心价值相违背的力量所腐蚀,譬如儒家是非常重视社会和谐的,但是和谐变成协同一致,这是“和”还是“同”?儒家的“和”,差异化非常重要,“和而不同”。完全把“和”的价值机械地消解成“同”,对儒家是一个非常大的冲击。儒家一直有非常强烈的自我反思能力,乃至对政治、社会批判的能力,甚至抗议的精神。假如说这成为支持现实利益的一种借口,或者作为一种工具,这是很危险的。 西方价值有普世意义,东方价值同样有普世意义   凤凰网资讯:未来十年后,东方和西方的文化之间会以什么样的格局来存在?   杜维明: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我觉得将来大概不会只是东西文化的核心价值对话,是更广的东西南北。所以我说我们的关注点,除了北美和欧洲以外,对印度、拉美、伊斯兰世界、澳洲等各个地方的核心价值都要关注,我们的参照要扩大,我们要走出一条不同于非东即西这种道路。甚至我还认为现代化过程中间,可以拥有不同的文化形式,也就是现代性之中传统的塑造力,以前总认为传统是现代之外;现在发现各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对现代性也有一种塑造作用。   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影响力不完全在经济,应该是在文化。文化的影响力,是在多元的背景下发挥积极作用。所以儒家可以跟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之间进行对话,不是和其他大的思潮之间抗衡的关系,而是兼容并包的关系。如果不能够走到那条路上,它只是变成一种区域的、地方的价值,不可能成为普世价值。要成为普世价值,应该跟现在在世界各地的一些普世价值进行对话。   我认为现在文明之间的对话,最低要求也是最必要的条件,就是儒家的金科玉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人和人之间,地方和地方之间,国与国之间,这个可以成为一个重要机制。如果我们的视野比较宽阔,所考虑的问题比较长远,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利益问题,而是国际秩序的问题,同时还要是人类的存活问题,也就是生态环保,这些问题都来考虑,都成为我们关照的对象,那我觉得东亚所代表的儒家传统,它的说服力就不只是限制在东亚,这个说服力也不应该来自有意造作的软实力,而是应该把发扬它的核心价值作为最重要的工作。 注:以上稿件为凤凰网与正义网联合出品,转载请注明。

Posted in Articles, Home, Interviews,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访谈】2009年12月30日,杜维明:梦想的中国是精神文明的大国

2009年12月14日,杜维明:多元现代化:儒家东亚的启示

很长时期以来,世界主流思想习惯于把现代化和传统、西方和非西方、区域性和全球性 对立起来。我们超越这种两极对立观的努力有深远意义,为全球社会多种文明之间的对话创 造了条件。人们长期认为,近代西方是世界取得有意义进步的唯一舞台。儒家东亚、伊斯兰 中东、印度教的印度和佛教东南亚只是被动地接收这个西方现代化过程。现代化最后会终止 文化的多样性。儒家或任何非西方精神传统会有助于实现现代化过程是不可想象的。从传统 到现代的发展是不可避免和不可逆转的。但是,传统继续存在于现代化之中。实际上,现代 化过程身一直受到扎根于古老传统的多样文化形态的制约。 儒家坚持平等比自由重要,同情比理性重要,礼教比法治重要,责任比权利重要,人际 关怀比个人主义重要,这似乎与启蒙运动的价值取向相对立。因此,毫不令人惊奇,李光耀、 马哈迪(Mahatir)等政治领袖弘扬的亚洲价值常常在西方引起冷嘲热讽。但是,从家庭到国家, 所有层次上社会解体的危机显然证明社会正义、心灵沟通、相互理解、承担责任和休戚与共 意识的需要。就像亨金(Louise Henkin) 强调指出的那样,所谓亚洲或儒家价值,正如启蒙 价值一样,也是 具有普遍意义的。作为政治意识形态、知识分子的探求、商人道德、家庭 价值或抗议精神,儒家教导从六十年代起在工业东亚,八十年代起在社会主义东亚得以复兴。 这是许多因素的结合。确实,一个多世纪以来,东亚知识分子热诚向西方学习。但是,他们 常常无意之中求助于当地形态来重新整合他们向西方学到的东西。这种创造性吸收利用的模 式有助于他们缔造一种启蒙理性和儒家人文主义的新的综合。儒家传统一直在其大一统体制 性基础上发挥着作用,同时,也在农业为基础的经济、家庭为中心的社会结构和家长式政体 方面根深蒂固。不用说,作为对西方冲击的反应,所有这些方面都在一种新的架构中脱胎换 骨。儒家政治意识形态为日本和四小龙(台湾、南韩、香港和新加坡)建国提供了丰富的象征 符号资源。在东亚和中国(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经济文化、家庭价值和商业道德也以儒 家语汇加以表达。像网络资本主义、软性权威主义、团队精神和协商政治这些在东亚经济、 政治和社会中无所不在的观念全都说明,儒家传统在东亚现代化中继续发挥着作用。

Posted in Articles, Home,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09年12月14日,杜维明:多元现代化:儒家东亚的启示

2009年11月2日,杜维明教授与德国天主教神学家、普世伦理倡导者孔汉思教授进行文明对话

2009年11月2日,孔汉思教授在北京大学发布《普世经济伦理宣言》,客座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虚云讲座”。随后,与杜维明教授在临湖轩进行了文明对话。 杜维明教授与孔汉思教授就全球范围内宗教、文化范式、中国儒学等问题。对话形成孔汉思、杜维明儒家与基督教对话。 本次讲座及对话以发表在《人文宗教研究(第一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 孔汉思 (Hans Küng) 教授是世界级的公共知识分子,德国图宾根大学(University of Tubingen) 基督教神学荣休教授,世界级的神学家、哲学家,普世伦理运动的发起者和推动者。 文末附录音整理(未校对稿,转载请联系本院)

Posted in Activities, Articles, Dialogues & Discussions, Home,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09年11月2日,杜维明教授与德国天主教神学家、普世伦理倡导者孔汉思教授进行文明对话

2009年9月6日,杜维明:和衣俊卿对话后序

有缘和衣俊卿教授进行有关西方现代启蒙的对话,我感到有意义也有启发。说“有意义”并 不表示我们的观点相同,其实我们对启蒙的认识和期待颇有分歧,但对话的气氛极好,双方都 遵循“以学心听,以公心辩”的原则,不是一味各自表态,也没有尴尬的争论。说“启发”,我觉得这 次对话激发了几个可以进一步探索的课题。 衣教授的问题都是经过深思熟虑而提出的,并且形成了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的书写文字。 我应该建议采取笔谈的方式,先拜读衣教授严谨的推论,再作出回应。不过当时我们都有面对 面沟通的意愿,我也就即兴而谈,没有任何事前的准备,因此谈话的随意性落实到文字上便显 得松散、零乱,与衣教授严谨的书面文字一起发表,有些不协调。能获得《求是学刊》编辑的 同意,为这一对话写篇后序,我很感激。我本应潜心修整自己部分的内容,将谈话的记录转换为 书写文字, 但无奈我抽不出时间,只好向读者及同人致歉了。 多年来我对启蒙进行的反思都集中在“启蒙心态”上。现在就简单地介绍我目前对此议题 的思考及思路。我提出讨论“启蒙心态”,既不是历史意义上的文化运动,也不是哈贝马斯坚持 的“尚未完成的计划”。从 1923 年“科玄论战”以来,启蒙心态的影响如日中天,已成为中国思想 界不言而喻的共识。当今在文化中国广为流行的科学主义即是启蒙心态的突出表现。科学理 性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为全球各地的知识人所认可的核心价值。在中国,过去的“科学救国” 和今天的“科技兴国”都是响亮的口号。理性是感性和知性的提升,科学理性又是最严谨的理性 形式。这是科学主义之所以大行其道的背景。 可是,我认为科学主义是由偏激的物质主义和实证主义铸造而成的意识形态,它与科学 精神大不相同。科学精神是严格的、执著的、专一的,但也是开放的、谦虚的、多元多样的。 科学主义则是闭塞的、专断的和傲慢的。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1 世纪前沿的科学家所 研究的范围无所不包。譬如中国、印度和伊斯兰的科学传统,特别是中医(或韩国所谓的汉医), 都是他们所关注的科研课题。他们所体现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是虚心好学的。他们知道得越多 越认识到应该知道而不知道乃至永远无法知道的更多;他们也清醒地意识到理性的限制:理 性的光芒所能显现的远非无知之幕所隐蔽的那么多。

Posted in Articles, Home,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09年9月6日,杜维明:和衣俊卿对话后序

2009年7月3日,杜维明 岳黛云:关于现代性的访谈和对话

为了纪念《跨文化对话》创刊十周年,同时也作为下一个十年的开端,北京大学的乐黛 云对哈佛大学的杜维明进行了一次有关现代性及其未来发展的访谈和对话 , 主要围绕 “ 现代 性本身是多元的 ,还是现代性就是现代性 ,只是在不同地区有不同发展 ? ” 也就是说 “ 现代性 是否有其核心价值 ? 只有具备这一核心价值的才能称为现代性 ? 这一核心价值又是什么 ? ” 乐:在《跨文化对话》这本刊物里,讨论得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现代性。我们在南京 会议上也讨论过,但没有一致的结论,仍然存在着疑问:现代性是一个复数概念,可以有多 种不同的现代性呢,还是一个单数概念,只有一个现代性,而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加以表述? 现代性是一个统一的概念呢,还是它本身就是多元的?现代性有没有质的规定性,有没有它 的核心价值,若有,这个核心价值是什么?是否体现这个核心价值有不同的途径,不同的方 式?另一种说法是现代性本身就是多种多样的,欧洲的现代性与美国的现代性尚且不同,亚 洲的现代性与非洲的现代性就更不同了!我们在南京跟法国人探讨过这个问题,并未得到明 确的结论。我们特别希望在《跨文化对话》这个刊物中能不断深入,真正把“对话”的特色突 显出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对话”在现代性这个问题上能够怎么展开?是我们目前常 常思考的问题。在这方面,特别想听听你的意见,你考虑得已经很久了。 杜:还是在考虑的过程中。 乐:当然了。我们都是在考虑的过程中,如果有了结论,问题就结束了。好,对这些问 题我准备听你的高见。 现代性讨论的历史回顾 杜:这个问题很好,而且我深有感触。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的机关报,叫 Daedalus, 好几年以前,出过一个专号叫《多元现代性》(Multiple modernities),这个现代性是复数, 是多元的。这主要是我和在比较文化学上有影响力的艾森施塔特(Shmuel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Articles, Home, Interviews,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09年7月3日,杜维明 岳黛云:关于现代性的访谈和对话

2009年1月,《求是学刊》,杜维明:儒家精神资源与现代性的相关性——关于启蒙反思的学术对话

编者按:应黑龙江大学《求是学刊》编辑部的邀请,前哈佛-燕京学社社长、国际著名新儒家学者杜维明教授于 2008 年 5 月 21 至 23 日访问了黑龙江大学。 22 日下午,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 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衣俊卿教授与杜维明教授进行了精彩的学术对话。衣俊卿教授针对杜维明教授广为人知的新儒学思想,提出了“如何对启蒙的精神资源进行扎实的反思”、“儒家伦 理与东亚现代化的真实关系”、“新儒家与当代中国的相关性”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双方就此展 开了比较细致的讨论。两位学者的思想交锋触及了启蒙反思和现代性批判的若干根本问题,尽管他们没有在关涉启蒙反思和现代性批判的根本问题上达成一致, 但双方的这次对话可以看 做“第三代新儒家”与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之间具有代表性的对话。 “第三代新儒家”一方展示了其进行启蒙反思和现代性批判时具有的世界视野,而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一方则凸显了其 讨论该问题时对中国语境的强烈观照。本次对话可以看做衣俊卿教授 2005 年 11 月 18 日与哈 佛-燕京学社研究员黄万盛教授以“在启蒙的地平线上”为题的学术对话(见《求是学刊》2006 年第 1 期)的继续和深化。 在编辑整理对话录音的过程中,杜维明教授针对这次对话的内容又撰写了一篇后记,应杜教授的要求在此一并刊出,以飨读者。 作者:杜维明[1]衣俊卿[2] Author:DU Wei-ming [1] YI Jun-qing [2]作者单位: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美国,波士颁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刊 名:求是学刊 PKU CSSCI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Articles, Dialogues & Discussions, Home,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09年1月,《求是学刊》,杜维明:儒家精神资源与现代性的相关性——关于启蒙反思的学术对话

2008年11月,《求是学刊》,杜维明:儒家视阈之创造力

摘要:通过对儒家“天、地、万物一体”理念的考察,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宇宙论之鲜明特征并不在于其缺少对宇宙进化论的关注,而在于他们笃信在宇宙持续创造的进程中所形成的诸存在形态之间具有相互关联性。 关键词:创造力;儒家;神人同形同性论 作者简介:杜维明,前哈佛-燕京学社社长,哈佛-燕京中国历史与哲学教授,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教授,国际著名“第三代新儒家”学者,从事新儒学研究。 译者简介:杨浩(1981—),男,陕西绥德人,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从事儒家思想与儒家经典研究。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08)06-0013-06 收稿日期:2008-06-16

Posted in Articles, Home,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08年11月,《求是学刊》,杜维明:儒家视阈之创造力

【文章】2008年10月5日,杜维明 乐黛云:关于现代性的访谈和对话

对话时间:2008年10月5日 录音记录整理:陈戎女 张思懿 本稿已经杜维明、乐黛云审阅, 将发表于《跨文化对话》26期 为了纪念《跨文化对话》创刊十周年,同时也作为下一个十年的开端,北京大学的乐黛云对哈佛大学的杜维明进行了一次有关现代性及其未来发展的访谈和对话,主要围绕“现代性本身是多元的,还是现代性就是现代性,只是在不同地区有不同发展?” 也就是说“现代性是否有其核心价值?只有具备这一核心价值的才能称为现代性?这一核心价值又是什么?”

Posted in Articles, Dialogues & Discussions, Home,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文章】2008年10月5日,杜维明 乐黛云:关于现代性的访谈和对话

2008年第4期,《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名家讲演-杜维明:当代世界的儒学与儒教

杨教授、陆教授、各位嘉宾、各位老师: 我感到非常荣幸,能够在中国宗教与社会高峰论坛暨第五届宗教社会科学研讨会上发表 有关于儒家人文精神的报告,我现在还处于一个思考的过程,所以这个报告还只是算目前所 构想的的一些思路,非常不成熟,希望各位包涵。 首先我要分析一下宗教和精神性的关系。精神性我认为是每一个人的本质特征,没有精 神没有精神性,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有道德有理想的人就有问题。宗教是选择,(一个人) 也许是出生以来就接受了某种宗教,也许是自己主动的选择。没有精神性的宗教可以堕落到 形式主义,变得非常干枯。但是没有宗教的精神性本身是有价值的,它追求人生理想。 儒家、儒教、儒学是大家经常讨论的课题,怎么样分开来?儒家是“汉说”,儒教有时候 被认为是一种宗教。近我有一本书,定名为儒教,有点不安,因为我讲的基本是儒家。但 是儒家是不是可以成为宗教?在马来西亚有儒教,大概有一百万人,这有特殊的原因,现在 没有机会说明。在香港有儒教,在韩国有儒教——这些都是宗教。其实有一些儒者,也认为 儒家可以成为一种人文教,但是儒学是一种学术传统。儒家是一种广义的(概念),不是儒家 传统和学术的研究。

Posted in Articles, Home, Lectures & Speeches,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08年第4期,《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名家讲演-杜维明:当代世界的儒学与儒教

2008年1月,杜维明:有差异才能够真正的和——在中央财经大学的演讲

2007 年 12 月 26 日,由中央财经大学主办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中美学术 研讨会在京召开。新浪财经对此次会议进行了报道。以下是哈佛大学教授,当代著名儒学思 想家杜维明的精彩演讲) 各位领导,诸位嘉宾,老师们、同学们,我非常荣幸能够有这个学习的机会和大家做简 短的报告,把我近来思考“和谐和民主”的心得跟大家做一个交流。 我对于文化中国、文明对话、儒学创新得到的观点,事前没有和任何一位领导进行协调, 这中间我提的观点如果有不符政治论调,责任我一个人负责。 人类历史中最重要的历史形态就是现代西方启蒙运动所发展出来的启蒙心态,只要用一 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个课题。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都是从启蒙发展出来的,它有一些特色,它 是西方学者烦俗的主义,特别突出理性,这是一种工具理性,不一定是沟通理性。它否认了 传统对现代除了阻碍以外,还有建构的可能。 另外简单地说,它是一种科学主义,不是科学,是一个科学主义。而且坚信文明发展的 铁律,也就是孔德所说的,人类文明是从宗教到形而上学到科学,到了科学,宗教不必顾及, 是一种迷信。我们可以以科学理性来解决社会大问题。这个思潮直接影响到市场经济发展、 民主政治。更值得我们注意的,就这个发展势头后面所根据的理论和理论所预示的价值,这 些价值当然是理性、自由、平等、博爱、法制、人权和个人的尊严。很多学者认为,不管是 西方的和东方的这些所谓的普世价值。因此它的结果主要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它是比较 反宗教的。一方面来认识分析了解,同时控制征服自然。带着一个非常强势从达尔文主义发 展出来的进步论、演化论,优胜劣败、适者生存。

Posted in Articles, Home,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08年1月,杜维明:有差异才能够真正的和——在中央财经大学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