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9日,“北京大学世界伦理中心”成立典礼

2012年10月29日上午10点,“北京大学世界伦理中心”成立典礼在北京大学斯坦福中心隆重举行。出席此次典礼的贵宾有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其凤,第九、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研院院长许嘉璐,北京大学副校长李岩松,北京大学原副校长迟惠生,联合国前秘书长、有“生态—环保之父”称誉的莫里斯•斯特朗先生(Maurice Strong),图宾根大学校长安格乐教授(Bernd Engler),德国KSG基金会主席卡尔•习理德先生(Karl Schlecht),卢森堡驻华大使柯意赫先生(Carlo Krieger),瑞典驻华大使罗睿德先生(Lars Peter Freden),三一重工高级副总裁贺东东先生,北京大学哲学系汤一介教授、楼宇烈教授、陈鼓应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乐黛云教授等。此外,来自海内外的近200名学者、100多位北大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也参加了此次典礼。典礼由李岩松主持。

周其凤宣布北京大学世界伦理中心成立,杜维明教授为北京大学世界伦理中心主任。周其凤指出,意识形态和利益的冲突已将人类社会带入互相残杀的泥沼。“世界伦理”观念为全球公民社会提供了道德的方向,也为人类日常生活提供了行为规范。同时,它作为一种新的人类责任伦理的形成,对中国古老精神文明的新诠释有赖于中国思想学术界新视野。

许嘉璐在致辞中指出,人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环境和社会双重危机,我们至今还没有找到一条人类和自然可持久和谐的途径,也没有走出一条各种不同文明之间可以互生共荣的道路。只依靠市场经济和科学理性无法解决人类存活问题,责任伦理是不可回避的核心课题。我们必须从政治、社会、哲学、宗教各方面来探讨责任伦理的课题。因此,他对北大世界伦理中心的成立寄予厚望,希望它能扎根传统,针对当前情况,提供思路和具体可行的方案。

安格乐教授、汤一介教授、习理德先生也先后致辞;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院长范曾教授向习理德先生赠送亲笔撰写的“高云无尽”匾额。

图宾根大学神学家孔汉思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教授就如何开展世界伦理研究发表了演讲。孔汉思指出,世界伦理的理念从一开始到现在越来越清晰,那就是:没有宗教之间的和平就没有国家之间的和平,没有宗教之间的对话就没有宗教之间的和平,没有共享的伦理价值和标准就没有宗教的对话,北京大学世界伦理中心的成立将是推动世界伦理研究的十分重要的助力。林毅夫则从经济史的角度,阐述了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要得到充分释放,必然需要和中国文化的复兴同步进行,同时必须借鉴西方的伦理尤其是经济伦理的丰富经验。

北京大学世界伦理中心主任、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教授向国内外学者阐述了北京大学世界伦理中心的宗旨: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汲取各轴心文明、非轴心文明、及各原住民的伦理智慧,通过文明对话的多种途径,建立一个研究与教学、国内与国际相辅相成,具有创造活力的研究团队,为世界伦理的研究注入中国文明的精神智慧,及现代中国的文化元素,让世界伦理,特别是全球经济伦理,更加多元开放,更具有全球意义。

开幕典礼结束后的午宴上,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发表感言,他预期北京大学世界伦理中心的成立将为北大的国际化作出重要贡献,也坚信具有中国特色的责任伦理研究会对国际学术界有重要参考价值。

Posted in Activities, Home, Services | Comments Off on 2012年10月29日,“北京大学世界伦理中心”成立典礼

2012年10月25日,「拟古——从《江湾路忆往》到《我所不认识的刘呐鸥》」讲座

应北京大学中文系和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的联合邀请,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名誉教授,著名散文家、翻译家林文月先生来到北大进行为期一周的访问讲学。2012年10月25日,作为“鲁迅人文讲座”本学期开场的第一讲,林文月教授以“拟古——从《江湾路忆往》到《我所不认识的刘呐鸥》”为题,为北大师生做了精彩的演讲。

讲座由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陈跃红教授主持,与会的中文系相关专业及高等人文研究院诸位教授,与来自北大各院系的数百名学子一起,聆听了此次以追忆、模拟、寻根为主题的动人讲演。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教授首先致辞,介绍林教授独特家世与传奇经历。

作为台湾南部世家子弟的林文月先生,出生于上海的日本租界。她的外祖父是台湾爱国史家连横。她是台湾大学中文系的传奇,师承台静农、郑骞、王叔岷诸先生,在六朝文学的研究领域获得斐然成绩;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访学期间撰成《京都一年》,拉开了其散文创作的序幕;而随后翻译《源氏物语》、《伊势物语》、《和泉式部日记》、《十三夜》等日本古典、近代文学巨著,并自配精美插图,更是引起了强烈反响。围绕林先生学术、创作、翻译、绘画四支妙笔,杜维明教授以扼要精到的介绍,从文化中国价值认同的层面,深入阐释了“林文月现象”的当代意义。

对于这次演讲的标题,林文月先生介绍,所谓“拟古”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书写形式,指模拟古人笔意的写作。林先生关注“拟古”,是从学术研究的立场开始的,起于对陆机《拟古诗》十二首的研究,终至开始了自己的创作。1987年至1993年间,林文月先生借重“拟古”书写形式撰写了一系列文字,结集为散文集《拟古》。演讲标题中的《江湾路忆往》,即是该散文集里的文章。这篇文章,也成就了林先生对有“上海文坛的台湾第一”之称的刘呐鸥的研究,可谓因缘际会。

林文月先生首先叙述了《江湾路忆往》的写作过程与内容。该文是其模仿萧红《呼兰河传》所作,回忆了自己居住上海时的童年往事。普通的回忆文章,主要是以时间为主轴展开记叙。而借鉴《呼兰河传》依生活的地理空间叙写童年往事的手法,林文月在《江湾路忆往》中把自己十二岁时的故事,用上海闸北江湾路540号故宅及其周边空间为轴集结起来,对自己难以忘却的童年记忆,进行了一次全新的叙述尝试。


林先生介绍,又因为日后学者对《江湾路忆往》一文的研究,直接促成了《我所不认识的刘呐鸥》一文的诞生,可谓有缘。如许秦蓁教授在台湾中央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写作论文《战后台北的上海记忆与上海经验》,正是以《江湾路忆往》为重要材料的——由于模拟《呼兰河传》的笔调,《江湾路忆往》一文呈现整齐清楚的空间感,使得许教授能够按图索骥,步步寻访,还原了文章中提到的地方。有意思的是,许教授发现,林文月先生文中提到的放学后躲雨的“内山书店”,正是刘呐鸥经常购买日文书籍的地方,这一因缘直接促成了林文月先生写作《我所不认识的刘呐鸥》这篇文章。

令林文月先生惊喜的是,随着对刘呐鸥关注的深入,她逐渐发现这一研究对象与自己父母竟有“知友”之交;同时,由于自己与刘呐鸥同为日据时期台湾人、后来又同住上海的缘故,更容易理解刘呐鸥中文不时夹杂日文、英文甚至闽南语的写作,这些字句背后,是刘呐鸥迥异于戴望舒、施蛰存的生长背景。这些阅读经验和对父亲于刘呐鸥交往的考证,使得林先生写成了《我所不认识的刘呐鸥》这篇文章。

林文月先生的报告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报告结束后,林先生与与会的数百位同学展开了互动,悉心解答了同学们的问题,在座的学生们表达了他们对林文月先生的尊敬和热爱。


(攥稿:王芳)

Posted in Home, IAHS Update, Lectures & Speeches | Comments Off on 2012年10月25日,「拟古——从《江湾路忆往》到《我所不认识的刘呐鸥》」讲座

2012年9月23日,杜维明对话余光中,北京

2012年9月23日
杜维明对话余光中
北京

Dialogue Yu Guangzhong
Tu Weiming
Beijing

土豆视频
Video.tudou.com
https://video.tudou.com/v/XMzAyMzY5MjQwMA==.html?spm=a2h0k.8191414.0.0&from=s1.8-1-1.2


Posted in Dialogues & Discussions, Home, Multimedia, Video | Comments Off on 2012年9月23日,杜维明对话余光中,北京

2012年9月20日-23日,嵩山论坛2012:天地之中(嵩山)——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论坛

论坛介绍:21世纪,人类文明面临新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国家终于认识到:一国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所体现的不同背景的“文化凝聚力”。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深深植入在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之中。

世界上有一种倾向,即凭籍“硬实力”去对抗。这也往往使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世界更加动荡。世界和平与文明需要通过文化交流、和谐对话,增进了解,加强理解去化解矛盾。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通过展示各自的“文化吸引力” 实现各自的发展目标,赢得普遍的尊敬,才能最终实现人类共同进步和发展。这即是儒家所谓的 “潜移默化”。

世界如此,中国更是如此!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发展。然而,华夏民族的核心价值,如“仁、义、礼、智、信”、“清静无为”、人际关系“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礼尚往来”、和谐的社会实践,乃至“天下一家”,“殊途同归”,“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人生观和宇宙观的思想都没有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我国的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不相匹配,中国需要了解世界,也希望世界了解中国。

在文化学术领域,我国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总结历史、关注当下、放眼未来的人文平台。中华民族是一个关注学习和对话 的民族,五千年来崇尚和平。 正值世界矛盾冲突不断的时期,我们倡议建立一个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核心价值的对话平台,通过对话解决争端和冲突,为全球社会走向“对话文明”创造条件。

为实现这一愿景,河南省人民政府领导下的学术机构与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共同发起创建“天地之中——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嵩山论坛”。河南省登封市嵩山是联合国有关机构认定的以“天地之中”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地质遗产,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在“天地之中”举办的嵩山论坛,旨在推动华夏文明向全球多元文明开放、交流、对话、反思、学习、创新。嵩山论坛以国际性与本土性相结合,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创建国际文化学术交流的高端平台。论坛立足中原华夏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面向世界,增进各国各民族文化上的相互了解和理解,从而达到相互尊重与学习、共同进步和繁荣的目的。

本届嵩山论坛由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河南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金会、郑州嵩山文明研究院联合主办,河南登封市人民政府承办,于2012年9月20日至23日在中国河南登封举行。2010年第34届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河南登封之嵩山以“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成功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功申遗的建筑包括嵩阳书院、中岳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会善寺、嵩岳寺塔、少林寺常住院、塔林、初祖庵等8处11项,构成了一部华夏中原两千多年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真实载体和生动体现。本届论坛以“从轴心文明到对话文明”为主题,在这个以“天地之中”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圣地,邀集国内外对世界诸文明深有研究的知名学者,交流对话,共促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化面世界开放,实现大发展大繁荣。

Posted in Conferences & Workshops, IAHS Update | Comments Off on 2012年9月20日-23日,嵩山论坛2012:天地之中(嵩山)——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论坛

2012年9月2日,杜维明:最厚实的文化资源多半在民间

8 月 30 日下午,著名学者杜维明受邀来到广州,出席 2012 年广州论坛,并将在次日 的专家论坛上发表题为《人文精神与生态意识》的演讲。在他抵达广州之际,接受了《信 息时报》专访,就新型城市化、软实力、文化复兴等话题发表了看法。

杜维明早年受徐复观、牟宗三等新儒家思想的影响,之后在美国又系统地研习过西方 哲学,他自述从 1966 年起,决心全力从事对儒家精神作长期的探索,并以此作为自己专 业研究工作。

作为“儒学第三期”的主要推动者,杜维明长期致力于阐释儒家经典,同时以世界文化 多元发展的眼光审视儒家传统,力图通过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复兴中国文化。多年来,其 开拓的“文化中国”、“文明对话”、“启蒙反思”、“儒学第三期”等诸多论域,在国际思想界产 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这次来广州参加新型城市化论坛,杜维明还是一如既往地从传统儒学中挖掘适应现代 城市发展的精神资源。无论是谈到城市化问题,还是文化复兴,他都屡屡提及儒家文化传 统。对于文化复兴问题,他尤其指出,“文化必须在日常生活中体现,最厚实的文化资源多 半在民间,这是中国儒家传统,不是超越的外在的,而是就在人的日常生活中。”

城市化需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


Posted in Conferences & Workshops, Home | Comments Off on 2012年9月2日,杜维明:最厚实的文化资源多半在民间

2012年8月25日, ”儒学席明纳“第三次活动

继6月23日、7月28日举行两次活动之后,由高研院杜维明院长发起,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梁涛老师组织的儒学席明纳活动,将于2012年8月25日下午三点在高研院会议室举行。本次活动主要研读周易的乾坤卦,预计有北京各高校的二十多位学者参加。欢迎各位同学前来参加,进行讨论。

《周易·乾坤》

干:元,亨,利,贞。

彖曰:大哉干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干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初九:潜龙,勿用。

《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九二:见龙再田,利见大人。

《象》曰:见龙再田,德施普也。

九三:君子终日干干,夕惕若,厉无咎。

《象》曰:终日干干,反复道也。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象》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象》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上九:亢龙有悔。

《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象》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 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 安贞,吉。

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坤厚载物,德合无疆。 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 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 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初六:履霜,坚冰至。

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 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 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

六三:含章可贞。 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 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六五:黄裳,元吉。

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上六:战龙于野,其血玄黄。

象曰:战龙于野,其道穷也。

用六:利永贞。

象曰:用六永贞,以大终也。

Posted in Activities, Home, IAHS Update, Other activities | Comments Off on 2012年8月25日, ”儒学席明纳“第三次活动

2012/07/21-Dialogue Huston C. Smith and Tu Weiming

2012/07/21
Dialogue Huston C. Smith and Tu Weiming

Huston Smith
Thomas, J. Watson Professor of Religion, emeritus, Syracuse University

Tu Wiming (杜维明)
Dean, Institute for Advanced Humanistic Studies at Peking University

Video.tudou.com
https://video.tudou.com/v/XODI1NzcxNTg4.html?spm=a2h0k.8191414.0.0&from=s1.8-1-1.2


Posted in Dialogues & Discussions, Home, Multimedia, Video | Comments Off on 2012/07/21-Dialogue Huston C. Smith and Tu Weiming

2012.06.04 Istanbul University, Eurasia Institute Presentation2012.06.04 杜教授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大学作演讲

On Monday, 2012.06.04, Prof. Tu Weiming visited Istanbul University in Istanbul, Turkey where he gave a lecture on “Alliance of Civilizations in the Perspective of Confucian Thought.” A YouTube post with the recording of this lecture is accessible below.



2012年6月4日星期一,杜维明教授访问了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大学。届时他做了题为“从儒家思想的角度看文明联盟”的演讲。以下则是 杜教授本次讲座的视频。


Posted in Conferences & Workshops, Home, Other activities, Recent Events | 2 Comments

2012/06/04-Tu Weiming at Wise Men Center for Strategic Studies

Tu Weiming at Wise Men Center for Strategic Studies

Tu Weiming 杜维明
Chair Professor at Peking University
Atilla Sandikli
Chairman of the Wise Men Center for Strategic Studies
Orhan Güvenen
Wise Men Center for Strategic Studies (BILGESAM), Board Member

Video.tudou.com
https://video.tudou.com/v/XODI1NzY0Njg4.html?spm=a2h0k.8191414.0.0&from=s1.8-1-1.2


Posted in Home | Comments Off on 2012/06/04-Tu Weiming at Wise Men Center for Strategic Studies

2012年,《中国企业家》,杜维明:忧心如焚正是重建传统的契机

【摘要】 :正不同于西方基于长期战略提出的”软实力”,杜维明认为,中国的文化重建,需要立 足于当下人人心中的担忧。这是”文化自觉”,也是传统重建的契机。

2010 年在自己的哈佛大学退休报告会上,教授杜维明被学者王德威打趣地告诫:”小心被 harmonized”。打趣的典故是,杜维明退休后的计划是返回中国,在北京大学的高等人文研究 院任职,传播他所推崇的现代新儒家思想。

他称自己为“一个五四精神的继承者” ,关注传统文化如何与中国现代化接轨。1980 年 代起,杜维明便是中国文化学术圈里的红人。当时,思想解放、中西碰撞时中国社会具有时 代特征的深刻景观,杜维明携着他对儒学现代化的研究往返于中美之间,为很多人卸下思想 上的负担与误解,启发了人们对西方、儒家、传统的再思考。进入 1990 年代后,中国一头 扎入经济建设,除了商人与商业,其他人士在其它方面的诸多诉求与幻想皆主动被动破灭, 类似杜维明的人与声音,似也一度淡出中国。但,没有精神依托的人与社会,终将惶惶如丧 家之犬。20 年过去,中国社会又到了一个必须盘整文化、在精神上再度出发的时候。

今年将满 72 岁的杜维明,看上去只有五六十岁的年纪,现为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院长、长江商学院名誉教授、长江人文委员会主席。

Posted in Articles, Home, Interviews,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12年,《中国企业家》,杜维明:忧心如焚正是重建传统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