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s: zry

2013年6月,《中庸:论儒学的宗教性》(杜维明作品系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zh] https://www.amazon.cn/%E6%9D%9C%E7%BB%B4%E6%98%8E%E4%BD%9C%E5%93%81%E7%B3%BB%E5%88%97%C2%B7%E4%B8%AD%E5%BA%B8-%E8%AE%BA%E5%84%92%E5%AD%A6%E7%9A%84%E5%AE%97%E6%95%99%E6%80%A7-%E6%9D%9C%E7%BB%B4%E6%98%8E/dp/B00EH459C4/ref=sr_1_5?s=books&ie=UTF8&qid=1415074133&sr=1-5 本书简介 《杜维明作品系列·中庸:论儒学的宗教性》通过对文本的三个核心概念——君子、政、诚——进行诠释学分析,作者希望破除所谓儒学主要是一种社会哲学或伦理体系的习俗偏见,认为儒家思想作为哲学人类学的一种形式,充满了深刻的伦理宗教的意蕴,它对人的宗教性的唤起和它对人的理性的表达一样充分。所谓信仰与理性,或理性与启示的二分,对于儒家的思想方式来说,是相当陌生的。作者进而认为,儒家的终极关怀是自我转化,这种转化既是一种社群行为,又是对超越的诚信的对话式的回应。 内容推荐 《中庸》是儒家传统中的重要经典,既是五经之一《礼记》中的重要篇章,后又被宋代新儒家尊为“四书”之一,地位和影响与《论语》、《孟子》、《大学》同列。作者用诠释学的方法,,把中庸作为一种人文主义构想的展开、而非一个原教旨主义的立场来进行研究,其目的在于清楚地说明《中庸》中存在着一个深层次的和完整的结构,而且只有通过对文本作出整体性的解读,才能透过它的表层语义达到对其内在意义的理解。 通过对文本的三个核心概念——君子、政、诚——进行诠释学分析,作者希望破除所谓儒学主要是一种社会哲学或伦理体系的习俗偏见,认为儒家思想作为哲学人类学的一种形式,充满了深刻的伦理宗教的意蕴,它对人的宗教性的唤起和它对人的理性的表达一样充分。所谓信仰与理性,或理性与启示的二分,对于儒家的思想方式来说,是相当陌生的。 作者进而认为,儒家的终极关怀是自我转化,这种转化既是一种社群行为,又是对超越的诚信的对话式的回应。 目  录 英文初版序 英文二版前言 中文版代序 第一章 文本 第二章 君子 第三章 信赖社群 第四章 道德形而上学 第五章 论儒学的宗教性 译后记 出版后记[:]

Posted in Books,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13年6月,《中庸:论儒学的宗教性》(杜维明作品系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年6月,《青年王阳明:行动中的儒家思想》(杜维明作品系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zh] https://www.amazon.cn/%E9%9D%92%E5%B9%B4%E7%8E%8B%E9%98%B3%E6%98%8E-%E8%A1%8C%E5%8A%A8%E4%B8%AD%E7%9A%84%E5%84%92%E5%AE%B6%E6%80%9D%E6%83%B3-%E6%9D%9C%E7%BB%B4%E6%98%8E/dp/B00E89HLKG/ref=sr_1_2?s=books 本书简介 《青年王阳明:行动中的儒家思想(1472-1509)》研究王阳明的青年时代,即1472—1509年,也就是截止到王阳明龙场“大悟”后形成“知行合一”观的时期。“这是一个认真探寻和痛苦经验的时期”,包涵了大量的精神和学术的游历。作者杜维明以人物思想传记的方式,从考察王阳明的生平经历和明朝的历史与社会出发,探究早期王阳明各个时期思想轨迹的外在影响和内在心理动因,也就是其经历与学说之间的“动态机制”。作者从发展过程的角度来考察他思想形成的岁月,这个发展过程的高潮,是几次内心经验的大跃进。作者认为,阳明提倡生活与学说的统一,故其思想的一体性不同于思辨构造或认识论体系的统一性,而是建立在他的生活经验之上的。如家族尤其是父亲的巨大成就对他青年时期反叛精神的影响,尤其是他与佛教和道教的关系,他在阳明山隐修中从难以割舍的亲情的深刻体验中回转儒家,又在政治上严重受挫被发配贵州龙场的绝望处境中再一次确立成圣的内在意志,终于使自己的思想又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提出了超越朱子“格物”论的“知行合一”观,从而进一步确立了他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心学”。[:]

Posted in Books,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13年6月,《青年王阳明:行动中的儒家思想》(杜维明作品系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zh]2013年5月,《现龙在田 —— 在康桥耕耘儒学论述的抉择(1983-1985)》(杜维明著作系列)北京大学出版社[:]

[:zh] https://www.amazon.cn/%E7%8E%B0%E9%BE%99%E5%9C%A8%E7%94%B0-%E5%9C%A8%E5%BA%B7%E6%A1%A5%E8%80%95%E8%80%98%E5%84%92%E5%AD%A6%E8%AE%BA%E8%BF%B0%E7%9A%84%E6%8A%89%E6%8B%A9-%E6%9D%9C%E7%BB%B4%E6%98%8E/dp/B00CR9GQHI/ref=sr_1_17?s=books&ie=UTF8&qid=1415069518&sr=1-17 内容推荐 儒家学说过时了吗?不,永远不会,这是中国的传统中国的根。只要身处中国,学做人、学做事,就必须了解儒家文化。儒家学说的影响从古至今渗透千年,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受着儒家文化的影响。要认识他人,必先认识自我。新儒学领军人物杜维明将儒学与当下中国的现实相结合,让儒学迈进了“自由之门”——儒学依然可以解决当下人们的心灵困惑。杜维明 50年求学治学3部曲《龙鹰之旅》《迈进“自由之门”的儒家》《现龙在田》以充满才情的文字,向我们娓娓讲述了一个学者游历世界名校,所感受的心灵震荡! 三部曲所收录文章多来源于美国、港台地区等颇有影响力的杂志,纽约《联合杂志》、香港《明报月刊》《人生》等,风靡一时。 《现龙在田》简介 《现龙在田》记录了已界不惑之年的作者在生命旅途经历巨大转变的关头时的所思所想。书中所收都是1983-1985年杜维明从伯克利回到哈佛任教期间吐露的心声,所关怀的范围变成广义上的“文化中国”而不是地理、族群或政治定义下的狭义中国,所了解的儒家也是包括了东亚各国在内的“儒家文化圈”。 本书是杜维明先生早期学术生涯中的三部随笔作品中的最后一部,通过这一时期的心得随笔,读者可以了解杜维明先生在学术渐成规模时期的自我意识的反思。 目 录 再版序(1) 前言(1) 西樵偶语 从认识、了解到批评、创造 一阳来复 建立自我的体上工夫 该学哪一样 沉默 观画断想 听的艺术 从祭祀涌现的艺术 ——正餐酒会 爱那看不见而不死的事物 百寿人瑞 ——为萧太夫人百年高寿而作 又见到了利科 苏黎士午餐 从异乡到失落 美国阳光带的兴起 以道德实践对治“共识”破产 寒流下的暖流 ——高标理想的美国研究生 探讨“轴心时代” 从“轴心时代”看儒学兴起 站在“大家”这边的劳心者 伊尹之“任” “实学”的含义 妻者齐也 儒家的女性主义 儒学在美国的初机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ooks,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zh]2013年5月,《现龙在田 —— 在康桥耕耘儒学论述的抉择(1983-1985)》(杜维明著作系列)北京大学出版社[:]

[:zh]2013年5月,《迈进“自由之门”的儒家 —— 伯克利十年(1971-1981)》(杜维明著作系列)北京大学出版社[:]

[:zh] https://www.amazon.cn/%E8%BF%88%E8%BF%9B-%E7%9A%84%E5%84%92%E5%AE%B6-%E4%BC%AF%E5%85%8B%E5%88%A9%E5%8D%81%E5%B9%B4-%E6%9D%9C%E7%BB%B4%E6%98%8E/dp/B00COZ66C0/ref=sr_1_1?s=books&ie=UTF8&qid=1415069043&sr 本书简介 《迈进”自由之门”的儒家:伯克利十年(1971-1981)》是杜维明先生早期学术生涯中的三部随笔作品中的第二部。杜维明70年代初短暂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之后,1971-1981年转赴伯克利,《迈进”自由之门”的儒家:伯克利十年(1971-1981)》所收文章是这一时期的心得随笔。伯克利十年,也是杜维明自动选择了一条符合儒家身心性命之学的“做哲学”(doing philosophy)的道路在伯克利执教和研习的十年。 内容推荐 儒家学说过时了吗?不,永远不会,这是中国的传统中国的根。只要身处中国,学做人、学做事,就必须了解儒家文化。儒家学说的影响从古至今渗透千年,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受着儒家文化的影响。要认识他人,必先认识自我。新儒学领军人物杜维明将儒学与当下中国的现实相结合,让儒学迈进了“自由之门”——儒学依然可以解决当下人们的心灵困惑。杜维明 50年求学治学3部曲《龙鹰之旅》《迈进“自由之门”的儒家》《现龙在田》以充满才情的文字,向我们娓娓讲述了一个学者游历世界名校,所感受的心灵震荡! 三部曲所收录文章多来源于美国、港台地区等颇有影响力的杂志,纽约《联合杂志》、香港《明报月刊》《人生》等,风靡一时。 目 录 再版序 序 上篇 学思感言 体验边缘的问题 儒家心性之学——论中国哲学和宗教的途径问题 印度行感言 一个真实的人——为纪念王阳明诞辰五百周年 唐君毅的悲愿 根源性的抉择 与日哲西谷启治一夕谈 追扑富强的影子 了解自己的发掘工作 反省的证道者——为纪念马塞尔而作 三万英尺高空的梦想 玄谷与偶思 有关“传统包袱”的感言 神秘主义在美国 胸中的风暴——自萨特访问记而想起的 下篇 旅美短评 美国大学教育的认同危机 美国的分离与整合 科技的限度 美国的知识分子 东方思想在美国 神秘主义和道德性 美国大学言论自由遇考验[:]

Posted in Books,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zh]2013年5月,《迈进“自由之门”的儒家 —— 伯克利十年(1971-1981)》(杜维明著作系列)北京大学出版社[:]

[:zh]2013年5月,《龙鹰之旅 —— 从哈佛回归东海的认同和感悟(1966-1970)》(杜维明著作系列)北京大学出版社[:]

[:zh] https://www.amazon.cn/%E9%BE%99%E9%B9%B0%E4%B9%8B%E6%97%85-%E4%BB%8E%E5%93%88%E4%BD%9B%E5%9B%9E%E5%BD%92%E4%B8%9C%E6%B5%B7%E7%9A%84%E8%AE%A4%E5%90%8C%E5%92%8C%E6%84%9F%E6%82%9F-%E6%9D%9C%E7%BB%B4%E6%98%8E/dp/B00CR9GR1I/ref=sr_1_14?s=books&ie=UTF8&qid=1415069531&sr=1-14 本书简介 《龙鹰之旅:从哈佛回归东海的认同和感悟(1966-1970)》作者杜维明1962年赴哈佛留学,本文所收文章是写于通过哈佛博士口试考试到任教普林斯顿大学期间的心得随笔,在这一学术起点上,身为第三代新儒家代表的杜维明接过牟宗三和徐复观等先生的衣钵,超越民族文化认同的儒家论说,开始在轴心文明的视域中反思儒家人文精神。 内容推荐 儒家学说过时了吗?不,永远不会,这是中国的传统中国的根。只要身处中国,学做人、学做事,就必须了解儒家文化。儒家学说的影响从古至今渗透千年,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受着儒家文化的影响。要认识他人,必先认识自我。 新儒学领军人物杜维明将儒学与当下中国的现实相结合,让儒学迈进了“自由之门”——儒学依然可以解决当下人们的心灵困惑。 杜维明50年求学治学3部曲《龙鹰之旅》《迈进“自由之门”的儒家》《现龙在田》以充满才情的文字,向我们娓娓讲述了一个学者游历世界名校,所感受的心灵震荡! 三部曲所收录文章多来源于美国、港台地区等颇有影响力的杂志,纽约《联合杂志》、香港《明报月刊》《人生》等,风靡一时。 《龙鹰之旅》简介 《龙鹰之旅》本书所收文章是写于通过哈佛博士口试考试到任教普林斯顿大学期间的心得随笔,在这一学术起点上,身为第三代新儒家代表的杜维明接过牟宗三和徐复观等先生的衣钵,超越民族文化认同的儒家论说,开始在轴心文明的视域中反思儒家人文精神。这是杜维明五十多年学术生涯的第一部作品,并第一次以单行本形式在大陆出版,读者可以了解杜维明先生在学术起点对于中国文脉未来走向的思考。 目  录 再版序(1) 序(1) 知识分子与时代信息 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所面临的抉择 在学术文化上建立自我 争取国际学坛的发言权 从建立自我到国际学坛 ——一些杂感似的答复 消弭学术界的趋时风气 ——介绍熊十力先生的《戒诸生》 从博士到教授 ——漫谈美国的学术界 美国学术“市场”概况 以学术为市场的弊病 维也纳之行 ——记第十四届国际哲学大会 漫谈儒家的品题人物 从中国思想研究看台湾 ——向台湾大专教育进一言 有关儒学研究的几重障碍 儒家的新考验 全盘西化的最后一课 ——评居浩然的《义和团思想与文化沙文主义》 有关文化认同的体验 历史、文化上有分量的牺牲者 文化两极与两栖文化 ——海外中国知识分子的适应与认同诸问题初探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ooks,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zh]2013年5月,《龙鹰之旅 —— 从哈佛回归东海的认同和感悟(1966-1970)》(杜维明著作系列)北京大学出版社[:]

[:zh]2012年3月,《体知儒学:儒家当代价值的九次对话》浙江大学出版社[:]

[:zh] https://www.amazon.cn/%E4%BD%93%E7%9F%A5%E5%84%92%E5%AD%A6-%E6%9D%9C%E7%BB%B4%E6%98%8E/dp/B00AATF3QC/ref=sr_1_23?s=books&ie=UTF8&qid=1415071937&sr=1-23 本书简介 《体知儒学:儒家当代价值的九次对话》根据浙江大学儒商与东亚文明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杜维明先生为浙江大学“文化中国人才计划”开设“儒家传统的转化与创新”课程时的录音整理而成。《体知儒学:儒家当代价值的九次对话》收入了九次对话记录,内容涵盖文化中国、儒家三期、新轴心文明、启蒙反思、文明对话、全球伦理、印度启示等前沿性论域。“体知”作为儒家的一种独特的认知途径贯穿全书,隐含杜维明先生对当代中国青年的殷切期盼。 内容推荐 二○○八年秋,杜维明教授从哈佛大学来到杭州,与浙江大学精英学子对话“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与创新”。《体知儒学(儒家当代价值的九次对话)》收入了九次对话记录,内容涵盖文化中国、儒家三期、新轴心文明、启蒙反思、文明对话、全球伦理、印度启示等前沿性论域。“体知”作为儒家的一种独特的认知途径贯穿全书,隐含杜维明先生对当代中国青年的殷切期盼。 《体知儒学(儒家当代价值的九次对话)》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发行。 目 录 对话一 文化中国 对话二 儒家传统 对话三 家国天下 对话四 《大学》何为(上) 对话五 《大学》何为(下) 对话六 《论语》初探(上) 对话七 《论语》初探(下) 对话八 《孟子》浅尝 对话九 《孟子》心学管窥 附录 后记[:]

Posted in Books,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zh]2012年3月,《体知儒学:儒家当代价值的九次对话》浙江大学出版社[:]

[:zh]2011年2月,《切中伦常:《中庸》的新诠与新译》安乐哲 杜维明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zh] https://www.amazon.cn/%E5%88%87%E4%B8%AD%E4%BC%A6%E5%B8%B8-%E4%B8%AD%E5%BA%B8-%E7%9A%84%E6%96%B0%E8%AF%A0%E4%B8%8E%E6%96%B0%E8%AF%91-%E5%AE%89%E4%B9%90%E5%93%B2/dp/B004Y20X02/ref=sr_1_19?s=books&ie=UTF 本书简介 第一部分是关于《中庸》文本的研究,对于了解《中庸》这部文献的历史及其英文翻译的历史,该部分探讨了某些较为专门性的问题。其中,我们诉诸于最近中国的考古发现,来帮助我们确定《中庸》在其思想脉络(intellectualcontext)中的定位。 第二部分是对《中庸》提供一种哲学性和宗教性的诠释。 第三部分提出了《中庸》一书中所涉及的一些重要的术语,并对这些术语的含义进行了解释。对于那些将这本书作为课堂教材的教师来说,这些术语的解释尤为有帮助。因为这些术语在《中庸》的论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此书的解释则简明扼要。第四部分则是对《中庸》的英文翻译。[:]

Posted in Books,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zh]2011年2月,《切中伦常:《中庸》的新诠与新译》安乐哲 杜维明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en]2010年7月–《现代性与物欲的释放》杜维明先生访谈录(人文大讲堂)杜维明、卢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zh]2010年7月,《现代性与物欲的释放》杜维明先生访谈录(人文大讲堂)杜维明、卢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zh] http://product.dangdang.com/1025893152.html 编辑推荐 杜维明先生和卢风教授在他们的哈佛对话录中,揭示了现代社会制度和价值观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将历史上一致视为洪水猛兽的物质贪欲标揭为进步的动力和创造的源泉。真实的欲望标志着真实的自我,这是为现代人所接受的一个失之草率的观点。正由于这样一种草率的、未经审查和批判的态度,那种粗俗的物质主义所衍生的经济主义和消费主义,才在现代社会的精英——那些以追逐利润为天职的人们——的标榜和鼓吹中,成为主流的价值观。以资本的增殖为目的的“资本的逻辑”逐渐成为指导制度设计和社会生活的逻辑,于是,经济主义、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便逐渐“大化流行”,金钱和“难得之货”作为人生价值和意义的符号笼罩了一切! 内容推荐 本书是卢风教授对杜维明先生的访谈录,主要讨论现代性的价值导向。现代社会以日益复杂的制度和日益发达的媒体激励、劝诱人们以努力赚钱、及时消费的方式追求人生意义,其价值导向是经济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而经济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实质是物质主义。本书着力分析如此粗俗的价值观何以能成为强有力地影响制度的主流价值观。 目 录 前言 一 讨论的话题 启蒙与中国思想 现代性的价值导向 现代社会的制度安排 文明的可比性问题 多元主义与相对主义 哲学与生活之道 二 现代人的意义追求 人总是追求意义的 经济人或理性人 西方的慈善事业 现代企业家和现代企业 尊重他人的自主性 思想精英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当代美国知识分子与美国梦 现代制度与经济主义 公平与效率 多元性与差异性 三 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与物质主义 民主与物质主义 社会不应市场化 资本的逻辑 民主的多面向和恶质化 现代性的去道德化倾向 现代性价值导向的错误和危险 宗教与物质主义 四 “为己之学”和个人责任 仁爱的外推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ooks,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en]2010年7月–《现代性与物欲的释放》杜维明先生访谈录(人文大讲堂)杜维明、卢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zh]2010年7月,《现代性与物欲的释放》杜维明先生访谈录(人文大讲堂)杜维明、卢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zh]2010年9月,《天与人——儒学走向世界的前瞻 杜维明 范曾 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

[:zh] 天与人:儒学走向世界的前瞻 (《中华文明大讲堂》系列丛书) 内容推荐 本书中杜维明先生认为:这是一个不同文明对话的时代,是一个王阳明心学重倡的时代,是一个心学的时代。范曾先生认为中国儒学作为审美对象,有极大的存在价值,二人就儒家思想的历史作用、思想特征、未来走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心学时代的来临将会带来儒学思维穿透历史、人心、社会的境界。 目 录 一场睿智的思想对话(代序)/周其凤 第一次对话 “天人合一”的价值追求 一、东西方先哲论天与人 二、知行合一:关于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评判 三、心学时代的来临 四、天理与人欲 学术互动 楼宇烈提问:儒学为什么如此敬天、畏天 万俊人提问:在世俗主义泛滥的今天,儒学能够贡献什么 陈 洪提问:天和人的话题和权力架构的殊异 王 博提问:关于儒学走向中国的思考 周建忠提问:儒学关于天与人之间关系的现实关照 …… 第二次对话 阳明“心学”与儒学的未来 第三次对话 中国儒学的魅力与影响[:]

Posted in Books,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zh]2010年9月,《天与人——儒学走向世界的前瞻 杜维明 范曾 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

[:zh]2008年7月,《中庸·洞见(中英文对照本)》杜维明著 段德智[译] 林同奇[校] 人民出版社[:]

[:zh] 中庸-论儒学的宗教性9787108043337(杜维明) 内容推荐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也者,天下之正道。‘庸’也者,天下之定理。”《中庸》虽然是《四书》中篇幅最小的一部,但却是其中最富形上意蕴、最具理论系统和最见宗教气象的著作,最能淋漓尽致地展现我们中国人人生智慧和哲学洞见的著作。 本书便是当代著名新儒家代表杜维明先生的一部诠释国学元典《中庸》深层义理的著作,其紧紧围绕文本的三个核心概念,即“君子”、“政”和“诚”,对蕴含在《中庸》中的种种洞见作了高屋建瓴、鞭辟入里的解析和阐释,既可以看做是作者对《中庸》的“洞见”,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对《中庸》“洞见”的“洞见”;其思想之深邃、视野之开阔、气势之恢宏,在当代儒学研究中,是很少有能望其项背的。 目 录 序 英文版第二版前言 英文版第一版序 第一章 文本 第二章 君子 第三章 信赖社群 第四章 道德形上学 第五章 论儒学的宗教性 注释 人名、书名和部分术语中英文对照表 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儒家人文精神的宗教含义 附录二:中文版译后记 后记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文本 或许《中庸》读者所遇到的最为困难的问题在于它的表达方式。《中庸》同孔子的《论语》一样,所运用的语言不是辩论时使用的分析模式,而是警句格言的方式。《中庸》的整体规划貌似简单,从集中研究这种结构来开始形成我们的诠释性回应,是颇具诱惑力的。但是,《中庸》里的诸多陈述是一个复杂结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种结构包含着经过精密思维的许多层次。诚然,我们可以很容易地从《中庸》的上下文中摘录一个陈述,而依然不失其为一条可资引证的意味隽永的格言。其实,中国学者和西方汉学家一直把这部儒家经典著作视为格言集锦。然而,作为一部哲学著作(在陈荣捷看来,“在儒家全部古典文献中,它或许是哲理性最强的”),它具有自己的完整性。 事实上,仅从字面上读孤立的段落并不能使我们登堂入室,因为除非对这些警句格言的表达从其内在联系的角度予以理解,则误读的危险十分严重。因此,为了开始对《中庸》的讨论,以文本第1章为例,对《中庸》结构的运作方式进行细致研究,兴许是很有帮助的。第1章的全文如下: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第1章第1节) 《中庸》开宗明义提出了三个定义性的陈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显然,这些陈述不是作为有待论证的新命题提出来的,而是作为一些从《中庸》的观点看来是不证自明的命题提出来的。随后我们将探索这些论断的哲学意蕴;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中庸》的立场在于:正是天命所赋予的人性界定了“道”是什么,而后者又界定了“教”应该是什么。在把“道”界定为人性的展现,并把“教”的特征界定为“道”的彰显之后,《中庸》继续说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从表达方式看,这两句话 似乎和前面三句话不大相干;它们不是定义性的而是格言式的说法,旨在强调道与我们的日常生存的不可分离性。 ……[:]

Posted in Books,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zh]2008年7月,《中庸·洞见(中英文对照本)》杜维明著 段德智[译] 林同奇[校] 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