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 Weiming's Blog
Search
Quick Facts
World Philosophy Day is annually observed on the third Thursday of November to honor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around the world. It is a day for people to share thoughts, openly explore and discuss new ideas and inspire public debate or discussion on society’s challenges.
-
Recent Posts
Links
Archives
- July 2023 (1)
- October 2019 (2)
- September 2019 (3)
- May 2019 (2)
- April 2019 (1)
- March 2019 (1)
- February 2019 (3)
- January 2019 (3)
- December 2018 (3)
- November 2018 (4)
- October 2018 (1)
- September 2018 (5)
- August 2018 (15)
- June 2018 (1)
- May 2018 (5)
- April 2018 (4)
- March 2018 (1)
- February 2018 (1)
- January 2018 (1)
- December 2017 (3)
- November 2017 (6)
- October 2017 (4)
- September 2017 (2)
- August 2017 (6)
- July 2017 (2)
- June 2017 (9)
- May 2017 (5)
- April 2017 (6)
- March 2017 (6)
- February 2017 (7)
- January 2017 (46)
- December 2016 (45)
- October 2016 (2)
- July 2016 (2)
- June 2016 (1)
- May 2016 (5)
- April 2016 (2)
- March 2016 (1)
- February 2016 (1)
- November 2015 (4)
- September 2015 (2)
- January 2015 (1)
- November 2014 (1)
- October 2014 (1)
- September 2014 (4)
- August 2014 (1)
- May 2014 (2)
- February 2014 (1)
- December 2013 (1)
- November 2013 (3)
- September 2013 (3)
- August 2013 (1)
- July 2013 (1)
- June 2013 (5)
- May 2013 (2)
- January 2013 (4)
- December 2012 (2)
- November 2012 (2)
- October 2012 (3)
- September 2012 (3)
- August 2012 (1)
- July 2012 (2)
- June 2012 (1)
- April 2012 (1)
- February 2012 (5)
- January 2012 (1)
- December 2011 (1)
- November 2011 (8)
- September 2011 (1)
- July 2011 (3)
- June 2011 (5)
- April 2011 (7)
- March 2011 (8)
- February 2011 (1)
- January 2011 (2)
- December 2010 (9)
- November 2010 (8)
- October 2010 (3)
- September 2010 (4)
- July 2010 (1)
- June 2010 (4)
- May 2010 (2)
- April 2010 (2)
- March 2010 (8)
- February 2010 (8)
- January 2010 (7)
- December 2009 (3)
- November 2009 (5)
- October 2009 (1)
- September 2009 (1)
- July 2009 (2)
- January 2009 (1)
- November 2008 (1)
- October 2008 (3)
- July 2008 (1)
- April 2008 (1)
- January 2008 (5)
- December 2007 (3)
- September 2007 (3)
- August 2007 (4)
- July 2007 (1)
- June 2007 (6)
- May 2007 (6)
- January 2007 (3)
- December 2006 (1)
- November 2006 (1)
- October 2006 (1)
- March 2006 (1)
- January 2006 (3)
- November 2005 (2)
- April 2005 (1)
- March 2005 (1)
- February 2005 (2)
- January 2005 (2)
- December 2004 (1)
- August 2004 (2)
- March 2004 (1)
- February 2004 (1)
- January 2004 (3)
- August 2003 (2)
- July 2003 (1)
- June 2003 (1)
- March 2003 (1)
- February 2003 (1)
- January 2003 (3)
- August 2002 (1)
- June 2002 (2)
- February 2002 (1)
- January 2002 (6)
- November 2001 (1)
- July 2001 (1)
- May 2001 (2)
- April 2001 (7)
- March 2001 (8)
- February 2001 (6)
- January 2001 (6)
- December 2000 (2)
- October 2000 (1)
- May 2000 (1)
- March 2000 (1)
- January 2000 (5)
- December 1999 (1)
- October 1999 (1)
- May 1999 (1)
- January 1999 (5)
- October 1998 (1)
- June 1998 (1)
- April 1998 (1)
- July 1997 (1)
- May 1997 (1)
- March 1997 (1)
- January 1997 (1)
- December 1996 (1)
- September 1996 (1)
- June 1996 (1)
- April 1996 (1)
- February 1996 (2)
- January 1996 (2)
- October 1995 (1)
- March 1995 (1)
- January 1995 (4)
- December 1994 (1)
- August 1994 (1)
- January 1994 (1)
- November 1993 (1)
- October 1993 (1)
- January 1993 (1)
- May 1992 (1)
- January 1992 (1)
- March 1990 (1)
- January 1990 (1)
- August 1989 (1)
- June 1989 (1)
- October 1988 (1)
- January 1988 (2)
- July 1987 (1)
- January 1987 (1)
- July 1986 (1)
- January 1986 (1)
- January 1983 (1)
- July 1981 (2)
- January 1981 (1)
- November 1979 (1)
- June 1979 (1)
- February 1979 (1)
- April 1978 (2)
- January 1978 (3)
- November 1977 (1)
- October 1977 (1)
- August 1977 (1)
- June 1977 (1)
- January 1977 (1)
- January 1976 (1)
- October 1974 (1)
- May 1974 (1)
- May 1971 (1)
- August 1970 (1)
- January 1970 (7)
Categories
- Powered by Google Translate.
Author Archives: ZRY-m
2017年5月12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青年王阳明
导读:最近三期将推送杜维明先生对自己1962-1980年间学术历程的回顾,收录于2013版“杜维明作品系列”《青年王阳明:行动中的儒家思想》序言。这份自传性质的回顾十分珍贵,通过杜先生对自己求学以及执教经历的回忆,可以看到哲人如何面对他所处的时代,发挥知识分子的“士之自觉”精神;亦可看到思想如何在现实的土壤中生根发芽,”人的四度超升“、”公共知识分子“、”儒学习明纳“等观点的提出都与杜先生的个人经历密切关联。 回想我1962年到哈佛留学,整整四年(包括寒暑假)都在美国的剑桥学习,几乎没有浪费过一天一夜。一千四百六十天,在人生旅途中不算长,但这使我从台湾东海大学的中文系义理专业到哈佛大学历史及东亚语文博士候选的转型,触动了我身心灵神中每一个部位,调动了我每个细胞的能量。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这一转型使我超越了民族文化认同的儒家论说而进人了在轴心文明的视域中反思儒家人文精神的场所。值得强调的是,宽广的时空视野,并没有迫使我离开自己生长的精神家园;正好相反,我扎根中华文化的意愿加深了,自觉提高了。我对“具有全球意义的地方知识”不仅心知其意而且深有体会了。 1966年通过博士口试后,我获得了研究院“哈佛旅游学者”(Harvard Traveling Fellow)的奖学金。虽然是由哈佛燕京学社全额奖金资助留学美国的,但我攻读博士四年的大半费用却来自条件更优厚的研究院。1966年夏天我选择了绕道欧洲回归台湾并访问香港、汉城和京都的路线。我仔细参观了伦敦、莱顿、斯德哥尔摩、巴黎及柏林的汉学中心,不断地想象“儒家的话语”如何在当前两希(希腊和希伯来)文明中获得新生命,提供新思路。回到母校(台湾东海大学),我在通才教育的计划中开设了“文化认同与社会变迁”这一专门探索中国思想现代化进程中儒学复兴的课,选修的十三位同学中至少三位选择了以学术为志业的路。我还指导了高承恕以“比较马克思和韦伯历史分析”为主题的学士论文。 腾讯 https://mp.weixin.qq.com/s/rp2n6ibT38dFi4xQ2sGeKw
Posted in Articles, Home, Publications
Comments Off on 2017年5月12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青年王阳明
2017年5月5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讲堂百期·嘉宾回访10杜维明印象篇:让“精神人文主义”成为一个全球话语
编saying:从世界鉴识科学家李昌钰开首的讲堂百期·嘉宾回访,今天将在第十位嘉宾——思想家杜维明先生这里划上句号。今日的印象篇中着重介绍杜维明2009年坐镇北大后所践行的体知儒学:力促2018年世界哲学大会首次落户北京;在嵩山论坛开展21世纪宗教和文明对话;尤其是多年思考后,提出了儒家的“精神人文主义”。明日观点篇中将介绍60年一甲子传播儒家身心性命之学的心路。 杜维明:学和习六十载,意志更凝定 ●文/文汇报记者 李念 3月8日,在华东师大举办的“桑德尔与中国哲学”国际研讨会前,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桑德尔和杜维明握了握手,开场白中,桑德尔说:“杜先生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培训和指导我们,告诉我们,中国文化是一种学习的文明,美国是一个传道的文明,他让我们意识到,要向他者学习。”一席话意味深长。 2009年,杜先生毅然决定回国建立北大高等人文研究院,2010年9月28日,也是孔子诞辰日,高等人文研究院挂牌,杜维明在古稀之年,开始“创业维艰”。此前,哈佛大学因为他对以儒家文化为首的中国文化的卓越贡献,继续聘任他为研究教授及亚洲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杜维明幼承庭训,后师从新儒家牟宗三、徐复观、唐君毅等大师,并负笈西学,获得哈佛哲学博士。1968年起,他便在西方世界传播儒家身心性命之学,并提出儒学的现代转化、文化中国、文明对话和世界伦理等论域。 回到北大后,杜维明的思考仍在逐步成熟和飞跃。采访中,他对记者说:“21世纪,对人的思考将成为全球思想界的共业。我们的问题意识应该有所改变。”在这样的维度下,儒家资源如何再度开发,从而为世界危机提供解决方案?这是他念兹在兹的大问题。当然,也是他一生身体力行的事业。此前,他刚刚推动促成了2018年世界哲学大会首度落户中国,并在全球范围内提倡精神人文主义,开启21世纪的宗教对话。 虽然已经是76岁高龄,杜维明依然在全球飞来飞去,席不暇暖。但疲惫常提醒他,他已经不是上个世纪那位拎着贴满城市名的大行李箱,周末下了飞机奔向课堂,讲完课就冲机场的中年弘道者了。“在身体锻炼方面,我做得很不够。”采访中,他的回答很真诚,还带有一些歉意。当然,对杜先生来说,体知儒学本身就包含着满负荷运作的奉献自觉之意义在内。而成为一个知行合一的儒者,这一志愿在1950年代他十五岁时就已经萌发了。 腾讯 https://mp.weixin.qq.com/s/2mKQM9qM3UEZBj7eb8tdQQ
Posted in Articles, Conferences & Workshops, Home, Publications
Comments Off on 2017年5月5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讲堂百期·嘉宾回访10杜维明印象篇:让“精神人文主义”成为一个全球话语
2017年4月20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杜维明:作为思想家的熊十力
导读:今天我们推送的内容是杜维明先生《熊十力对真实存在的探索》的最后一部分,这部分内容集中于对熊十力思想内在理路的探索。 熊十力对本体论问题的重视使他成为一位当之无愧的哲学家。在当时围绕“中体西用”展开的诸多讨论和攻讦中,熊十力并未陷入对西方传统和现代知识的实用主义崇拜,他认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必须建基于高层次的自我认识,亦即对“体”、对本体论问题的深邃求索。熊十力认为本体论问题不仅仅是空泛的形上玄思,更是要彰显人类文化和宇宙中创造性转化的终极根源。同时,本体论不仅是思想领域的回归与更新,还能够接引现实,从而在实质上影响人的生活。 熊十力的思维方式深受唯识宗的影响,但是思想内容又不离儒宗。一方面认可心识的根源性作用,另一方面并不随境由识生的理路否认世界的真实性,而是借由《易》的宇宙框架和“大化”概念强调终极实在及其显用之间的统一性与不可分性。因此,在熊十力处,“心”巨大的变现作用造就了人的使命和担当,探索本体继而改造现实,成了人们不可剥夺的权利和不可避免的责任。 4 作为思想家的熊十力 确实,大多数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从未感到,中国西方化的能力实际上有赖于自愿去抛弃它全部文化包袱。即使最热心的西学支持者也了解到,需要把中国的过去和现在紧迫关心的问题联系起来。但是,因为他们都感到中国的生存处于危急之中,因此,他们中的许多人绝对相信,增强国力必须优先于任何其他的考虑,而像寻求精神价值这类具有意义的问题就被有意地延后进行了。几乎没有人发觉伦理宗教思想对于国家建设是不可或缺的。 腾讯 https://mp.weixin.qq.com/s/beN9n_ZgDVK-HJltbq-b8g
Posted in Articles, Home, Publications
Comments Off on 2017年4月20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杜维明:作为思想家的熊十力
2017年4月20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杜维明:熊十力与胡适
导读:今天我们继续推送杜维明先生的《熊十力对真实存在的探索》一文,这部分内容简要述及了熊十力的生命轨迹,但仍主要集中于对其思想实质的探讨。 与许多同时代的人不同,熊十力不曾盲目追随或拿来主义地使用西学或任何时兴的学说及其提供的思想资源,在与胡适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一点。他认为对西学的碎片化研究并无益处,并且,中国文化的出路必须从内部加以探索。 熊十力的“不合时宜”同样体现在他对根本哲学问题和“真”的终极意义的探寻上,他与他的思想并不受限于他的时代,即便那个时代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性。正如他认为的那样,“个人的现世存在与超越直接历史此刻之意义结构是密切联系的”。 2 熊十力亦师亦学的生涯 在研究熊十力的个人生平时,我们会看到从他为师生涯中所反映出来的一些似乎矛盾的形象。1968年初夏,他以八十四岁高龄谢世。消息传抵香港后,中国大陆以外的中国学者莫不一致认为他是20世纪最有原创性的思想家之一。但是,他孤独的去世看来对中国大陆的思想界没有产生什么冲击。据说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 他曾一直是北京大学最有生气的教师之一。但根据记栽,由于身体不好,他每学期只能教一门课,而且,他从未获得教授头衔。虽然他被认为是对共产主义最为贯彻始终与坚定不移的批判者之一,但是他可能是自1949年以后的二十年间,惟一从未经受自我批评和公开检査之类羞辱滋味的杰出唯心主义者。 所有的证据都表明,在他教书的整个生涯中,他过着相当退隐的生活。他直到四十岁才开始和学术界发生联系。然而,在香港和台湾,他的弟子比冯友兰和梁漱溟的弟子要多。一方面是因为他自强不息在思想上孤行己见,另一方面是由于他不妥协的性格,因而熊十力在他一生中从未声名远扬;然而,他的见解在一批极受尊敬的学者之中受到尊崇,这些人包括逻辑学家沈有鼎、形而上学家张东荪、历史学家贺昌群、佛学家任继愈和儒家大师马一浮。 腾讯 https://mp.weixin.qq.com/s/I0JVWFbLsASkAKCX0_gEXw
Posted in Articles, Home, Publications
Comments Off on 2017年4月20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杜维明:熊十力与胡适
2017年4月16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杜维明:熊十力与文化保守主义
熊十力对真实存在的探索(上) 导读:与前几篇推送不同,杜维明先生这篇关于熊十力的文章是一篇研究论著。事实上,这不是一篇仅仅对熊十力其人其学进行一般性论述的思想史研究论文,杜先生在文中试图回应的是以列文森为代表的,在现代与前现代二分的线性进步史观下对中国思想传统一种误解。在这种误解之下,晚清民国学人对传统学术的反思被简单地看作情感性的,“他们在情感上依恋着他们的‘历史’,但在理智上则献身于外来的‘价值’。”杜先生认为,身处国家与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语境下,熊十力为代表的众多文化保守主义者的思想诚然有其民族主义面向,但他们的学术与生命绝不是简单的对西方现代思想的应激反应。“他的价值取向在性格上是儒家的,但是他着手研究的问题却在极为宽广的层面上,因为他所探究的是人类存在的永恒问题。” 本文原文为英文,见于杜先生1979年出版的专著Humanity and self-cultivation,本篇推送根据武汉出版社《杜维明文集(第四卷)》整理。由于文章较长,将分三次进行推送。 1 现代中国的儒家思想 在研究一般的儒家思想及其特殊的现代转型中,常常易犯的错误之一是过分简单化。这种错误所采取的形式,或是有意企图把一个先入为主的范畴强加于庞大的儒家典籍之上,或是毫无区别地使用“儒家”一词来涵盖中国文化史上许多尚未厘清的事物,这两种倾向都是扰乱思想的。前一种易于忽略与人类精神价值有关的人类经验的全部领域;而后者则倾向于根据未经梳理的社会心理模式说明复杂的动因结构。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儒家思想与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一个以世袭为原则的官僚制度和一个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有密切联系。但是,如果把家庭观化约成一种土地均分主义、家庭主义和官僚主义的话,那就忽略了它的伦理宗教性格。 当然,作为过去数千年中国思想主流的懦家思想在传统中国有其深厚的经济的、政治的和社会的根基。但是,即使那些根基彻底地被摧毁了,我们也不能因此得出儒家思想失去了它所有的人类相关性的结论。实际上,当代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在儒家思想中找到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古代智慧,而是人文主义尝试的宝藏,而这些尝试对他们自己的存在具有深远意义,并与他们对现代世界之重要问题的认识有关,这些看来并非是不可思议的。 腾讯 https://mp.weixin.qq.com/s/0c5lMS5A5a7C9JNe5YOpkg
Posted in Articles, Home, Publications
Comments Off on 2017年4月16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杜维明:熊十力与文化保守主义
2017年4月5日,报告会暨工作坊:“学以成人与企业文化建设”
2017年4月5日,由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和世界伦理中心主办的以 “学以成人与企业文化建设”为主题的报告会暨工作坊于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1号楼108会议厅隆重召开。这次报告会暨工作坊旨在将中国最具传统文化认同的企业精英与中国最高学府的学术力量结合起来,促使儒学的理论和学术走向社会实践,也促使儒家文化的社会实践得到理论的提升和走向世界,对学界和企业界的深入合作起到引领的作用。 此次报告会由方太集团董事长茅忠群先生和苏州固锝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古媚君女士围绕他们两家公司以儒家文化建设企业的经验做了主题演讲。会议由著名电视文化节目主持人今波先生主持。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教授、全球价值联盟基金会创始人克劳斯 M 莱辛格教授、高等人文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倪培民教授、世界伦理中心副主任,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樊和平教授等四十余位学者和企业界的代表出席了活动。 方太集团董事长茅忠群先生在演讲中详细介绍了如何将儒家思想价值理念变成一套公司的运营管理方式的经验,提出一个大企业和一个伟大企业的区别就在于仁爱,并和与会者分享了方太公司的具体做法和在这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古媚君女士代表苏州固鍀公司董事长吴念博先生介绍了固锝践行中华传统圣贤文化,打造幸福企业的经验。古女士在报告中分享了许多固鍀职工在学习了儒家文化以后身心转化的实例,并突出介绍了公司如何投入公益环保事业和支助边远地区学校的事迹。随后北大世界伦理中心副主任樊和平教授针对两位嘉宾的演讲进行了点评。他对两个企业可贵的实践作了高度肯定,并指出文化必须是理念和信念,而不能只是策略。企业家创造的不只是产品,也是文化。 下午,杜维明教授为茅忠群先生和固鍀吴念博总董事长(古媚君女士代领)颁发了世界伦理中心名誉顾问聘书。接下来,以“学以成人与企业文化建设”为主题,莱辛格教授、倪培民教授、茅忠群先生、古媚君女士、樊和平教授、秦裕农先生(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国学会会长)、宁洲明教授(德国图宾根大学中国中心副主任、助理教授)、和乔纳森﹒凯尔博士(德国图宾根大学全球伦理中心博士后)等进行了对话和与听众的互动。与会者就儒家文化和现代企业的关系各抒己见,其中一个明显的共识是:作为影响当代社会发展方向的重要力量,企业界应与“学以成人”相应地由谋取利润的社会实体转变为优秀文化的载体和人类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 最后,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教授进行了精彩的总结性发言。杜教授指出,中国的崛起必须伴随着中国文化的崛起,而中国文化的崛起不能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中国的道路必须与整个人类文明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必须是全人类可以共享的道路。
Posted in Activities, Conferences & Workshops, Home, Teaching
Comments Off on 2017年4月5日,报告会暨工作坊:“学以成人与企业文化建设”
April 5, 2017, Lecture & Workshop on “Learning to be Human and Corporate Culture Construction”
Hosted by 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Humanistic Studies (IAHS) and the World Ethics Institute Beijing (WEIB), a Lecture & Workshop on “Learning to be Human and Corporate Culture Construction” took place on April 5, 2017 at m. 108, Bldg. 1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Conferences & Workshops, Home, Lectures & Speeches
Comments Off on April 5, 2017, Lecture & Workshop on “Learning to be Human and Corporate Culture Construction”
2017年4月5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冈田武彦与杜维明
导读:今天的推送是杜维明先生1976年所作的一篇回忆冈田武彦先生(1909-2004)的文章。冈田先生是日本宋明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是楠本正继教授的及门弟子,其学的主要特征是从体认的角度践行阳明学。在这篇文章里,杜先生回忆了与冈田先生从初识到深知的四次会面。 冈田先生已于2004年辞世。现在读起此文,尤其是联想到冈田先生在楠本先生的葬礼上朗读《中庸》首章的情境,不仅令人感念冈田先生的人格与学思,更让人——如杜先生所言——对冈田式的“从沉潜内敛的反省工夫所体察的东方体验之学”心向往之。 冈田先生曾经担任过九州大学的中国哲学讲座,是楠本正继教授的及门弟子,当今日本首屈一指的大儒。在退休的几年中,他不但完成了《王阳明及明末儒学》的大著,而且会同数十位思想同好编写了为数13册的《阳明学》大系及15册的《朱子学》大系。目前,他正主持一项日本儒学研究的5年计划,准备以50册的篇幅把德川时代92位儒者作一番概括性的介绍。 我第一次和冈田先生晤面是1966年6月。那时他初度访美,在哥伦比亚大学副校长狄百瑞(William Theodore de Bary)所召开的“明代思想会议”中发表了一篇以存在主义的思维途径解析泰州王学的论文。这篇论文在狄百瑞主编的《明代思想中的自我与社会》一专书中发表后,曾引起美国汉学界广泛的讨论。斯坦福大学哲学教授尼文森(David Nivison)在1973年为纪念阳明诞辰500周年的《东西哲学报》专号中所刊载的专文,即是针对冈田先生这篇论文的观点而发。当时我也提出一篇有关阳明思想的文字,现在看来只是习作而已,但10年前刚刚修完研究院的课程并通过博士口试很有些“气魄承担”的狂傲,不把教授名流放在眼里。除了向哲学界的长者陈荣捷先生及在中学时代就已私淑的唐君毅先生讨教外,其他师友之间的人物只是问难而已。冈田先生又因为还有语言的隔阂,请教的意愿就更淡了。 腾讯 https://mp.weixin.qq.com/s/2Qex9UoqsBrT7Nkoimu0QQ
Posted in Articles, Home, Publications
Comments Off on 2017年4月5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冈田武彦与杜维明
2017年3月29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唐君毅与杜维明
导读:今天的推送内容是杜维明先生在第二届“唐君毅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上的主题发言。杜先生早年亲炙唐先生,不仅亲聆教诲,而且颇多对语,杜先生仅称自己是唐先生未及门之“私淑弟子”,但事实上,唐先生对杜先生的影响极为深刻,尤其是在儒家之花果飘零及重建人文精神的悲悯情怀与忧患意识上。这篇杜先生回忆唐先生的文章,不仅帮助我们描摹出唐先生的学术、思想与精神,同样也帮助我们理解杜先生的问题意识。 本文根据1995年4月《中华文化论坛》所刊杜维明先生《唐君毅的人文反思》整理,对原文有小幅度删减。 我有幸在中学时代便曾亲聆唐先生的教诲。50年代,他曾应台湾“东方人文学会”的邀请到台北来讲学。有一次在淡水论道之时,他曾亲笔题签我在当时极为喜爱的哲学论著《心物与人生》。我还记得, 特别向他请教《中庸》里“鬼神之为德, 其盛矣乎”一句话的含义, 当时的情形还历历在目。严格地讲,对唐先生我只能算是“私淑其人”。虽然1967年暑假我曾在夏威夷聆听他讲课, 而且在70年代陪伴他在日本、美国及欧洲论学、开会及讲演多次,也有不少和他对语的缘份,然而我只能以“私淑其人”来自立自勉,还不敢忝列“及门弟子”。不过,唐先生的哲学结晶《道德自我之建立》和《人生之体验》不仅是导引我进入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身心性命”之学)的定盘针, 而且一直是我长期不断吸取的源头活水。他的《中国哲学原论》是我经常参考的宝库, 他的《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更是我一再研读的经典。 唐先生最感人的地方即是他那种以生命证成哲学、以思想转化人生, 把极高明的智慧融入到“中庸”的日常生活之中的锲而不舍的精神。他思如泉涌,把全付生命投注以笔耕来凝道的文化事业。在西学大盛,科学主义挂帅,现实主义、物质主义和功利思潮弥漫全球的氛围之中,他揭示“人文精种之重建”才是民族长远生存不可或缺的基础。他的道德理想主义所体现的不仅是自己发奋自立以超拔流俗的主体精神,也不只是面向永恒醉心于解脱的终极关怀,而同时是想通过人文反思为苦难的中华民族提供丰富的精神资源,并开拓多元的价值领域的悲愿。唐先生这一悲愿在今天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面向着未来更有其永恒的价值。 腾讯 https://mp.weixin.qq.com/s/3ox6hkoAfiCaP0EJIuQQyA
Posted in Articles, Home, Publications
Comments Off on 2017年3月29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唐君毅与杜维明
2017年3月26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杜维明:为往圣继绝学
导读:在上期推送里,陈来教授讨论了杜维明先生与儒学第三期的关系,文中提及在八十年代,孔子、儒学、儒家传统的处境十分窘迫,遭遇的批判可与五四时代相匹。今天的推送是杜先生为徐复观先生逝世周年所作,当时正处于风雨飘摇的八十年代。我们不仅能从文中感受到徐复观先生沉潜涵泳的学风与勇猛精进的品格,更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徐先生与杜先生对儒家和传统文化生死存亡的忧虑。经历了花果飘零与灵根再植,在儒学逐渐复兴的今天,再读这篇文章,我们能够尤为真切地体会到,“为往圣继绝学”是吾等后学小子永远未竟的使命。 徐复观先生是我的恩师。我从大学二年级因受他的感召,转入中文系专攻中国哲学以来,复观师无时无刻不带领着我步人中国历史、文学和思想的田地。他教育我如何开垦耕种,指导我耐心灌溉培植,警告我不要揠苗助长,鼓励我即使略有所得也绝不放弃勇猛精进的志趣。 我的运思途径经启蒙恩师牟宗三先生点化后,30 年来没有大幅度的改变。以儒家身心性命之学为终极关切,本是我少年时代就已厘定的方向,然而站在学术工夫的立场,究竟应从何处下手,那就必须落实在具体的科系训练之中才有真确的意义。否则,海阔天空,靠自己的脾性随缘抓梳,最多不过落得个名士或文人格套而已。复观师让我体会到中国学术的真味,让我品尝到知识分子的骨髓,使得我虽患铺陈太泛和好高骛远的大病而不致流失。我对他的教诲铭记终生。 今天适逢吾师辞世周年,我怀着悼念的心情和大家一起前来向复观先生致敬。虽然自己想要表达的哀思和可以追述的往事极多,放眼21 世纪,我认为徐先生“为往圣继绝学”的悲愿对新儒运动意义最为深长。 腾讯 https://mp.weixin.qq.com/s/Ep2UMw93XK7D_wSfSGU3FA
Posted in Articles, Home, Publications
Comments Off on 2017年3月26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杜维明:为往圣继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