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2003年第八期,《哲学研究》,全球化条件下的文明对话——杜维明教授访谈录

杨学功(以下简称“杨”):据我所知, 早在亨廷顿 ( Samuel Huntington)提出 “文明冲突 论” ( 1993 年)之前很多年, 您就开始致力于倡导和实践 “文明对话” 了。但是现在开展文 明对话, 毕竟离不开全球化的背景。

杜维明(以下简称“杜”):有些学者认为, 所谓全球化并不是一种新现象, 而是以前在历 史上出现的某些现象的急速、 加速的发展。我认为可以这样看:以前的历史上, 就有类似于 全球化的现象, 比如世界上的几大宗教传统, 通过商人, 通过军事, 通过学人, 通过传教 士, 已经在世界上广泛传播了, 也就是已经有了全球化的过程。世界三大宗教, 都没有特定 的文化形式, 各种不同的文化形式它都可以掌握。世界上有一些与其特殊的文化形式不可分 割的宗教, 如日本的神道。而儒家绝对不仅是中国文明的体现, 也是东亚国家文明的体现, 在东南亚、 南亚也有发展的潜力。

但是, 在从西化到现代化的理论论说中, 有两个非常强的预设:一个是同质化 ( homogenization) , 另一个是趋同 ( convergence)。这两个观念非常强。意思是说, 17、 18 世纪 欧洲所出现的启蒙, 代表理性主义的启蒙, 以后在美国的发展, 在东亚的发展, 是一种同质 化的过程, 其间的一些普世价值, 比如自由、 平等、 人权、 法治、 个人尊严等等, 将通向全 球。很多西方学者都持这样的观点, 最突出的就是海湾战争以后福山 ( Francis Fukuyama) 所提出的 “历史终结论”, 宣称历史的发展将以西方的自由民主政体在世界上的普及而结束。 后来亨廷顿对 “历史终结论” 提出质疑。他指出, 在西方文明之外, 有两个大的文明会对西 方文明提出挑战, 一个是伊斯兰文明, 另一个是儒家文明。但是其基本的构想仍然是西方/ 西方之外, 并认为将来西方之外一定会与西方趋同。趋同的过程很难, 但是会成功的, 因为 只有这一条路。事实上现在很多中国学者也接受了这样一种观点, 比如认为改革开放以后的 现代化建设是不可抗拒的力量。什么叫做现代化? 现代化有几个基本的要素:市场经济、 民 主政治、 公民社会、 个人尊严。一些中国学者认为, 现代化就是向西方趋同。在以苏联为代 表的欧洲社会主义解体以后, 中国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化, 这一论说的力量更大。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Articles, Home, Interviews, Publications. Bookmark the perma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