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Home

2011年,《探索与争鸣》,杜维明:21世纪儒学面临的五大挑战(下)

认识论的问题如何知 中国现在最强的意识形态,大概就是科学主义。但我在上文提到科学在 20 世纪末到 21 世纪,它本身有 一个精神的转向,这个转向不是神秘主义,而是科学理性内部的新发展,是最杰出的一批科学家的一种新转 向。这个新发展和新认识使得 21 世纪的科学或者说是 20 世纪下半期的科学,与 19 世纪以来到 20 世纪中期 的科学主义的科学、实证科学有极大的不同。对这个问题,我们也从几个方面来考察。 理性的复杂 理性有科学理性、工具理性,当然还有哈贝马斯所说的沟通理性,英文中理性是 rationality,还有一个 词是 rea-sonableness,即合理性,如果用中文讲的话不只合理还要合情,reason 与凡俗世界,也就是我们现 在的日常生活有关。科学的发展,和西方哲学有密切联系。它有两个关键阶段,一是希腊哲学,包括数学,是 理性的发展另一个就是培根以来的实证科学、实验科学。这样的思维方式,很明显带有启蒙的心态,假如不 能量化,假如不能客观,假如没有透明度,假如没有普遍性,就不是科学。后来复杂体系的出现,比如模糊数学, 把这个问题弄得很复杂。在物理学,最重要的发展就是量子论出现。量子论讨论可能性,就是说两套不兼容 的理论在解释时都有道理,是又是。比如光是波粒二象性,玻尔提出来以后,成了一个重要的学派。也就是说, 现象的出现是完全不能预期的(totally unpredictable),虽然不能预期,但还有一个对称的结构,不是乱 七八糟,只是不能很明显地被发现而已。

Posted in Articles, Home,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11年,《探索与争鸣》,杜维明:21世纪儒学面临的五大挑战(下)

2011年11期,《开放时代》,杜维明:李泽厚与80年代中国思想界

摘要: 开场白杜维明(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我认为我们这次讨论会很有意义,李泽厚提出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就是“该中国哲学登场了”。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现在不要再追问中国有没有哲学,西方的宗教和哲学是分开的,和我们太不相同,将来中国哲学会怎么样,我们必须走自己的路。  作者: 杜维明 徐友渔 李公明 刘悦笛 干春松 杨煦生 谢遐龄 尤西林 李泽厚 钱理群 黄子平 刊名: 开放时代 Journal:Open Times 年,卷(期): 2011, (11) 所属期刊栏目: 专题:李泽厚与80年代中国思想界 分类号: I206.7 在线出版日期:2012年04月19日 页数:37 页码:4-40 知网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FSD201111003.htm

Posted in Articles, Conferences & Workshops, Home,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11年11期,《开放时代》,杜维明:李泽厚与80年代中国思想界

2011 Autumn-Winter, Islamic Studies, Reviewed Work(s): The Sage Learning of Liu Zhi: Islamic Thought in Confucian Terms by Sachico Murata, Willam Chittick, Tu Weiming

JOURNAL ARTICLEReview The Sage Learning of Liu Zhi: Islamic Thought in Confucian Terms by Sachico Murata, William Chittick, Tu Weiming, Seyyed Hossein Nasr Review by: Qaiser Shahzad, Qaisar ShahzadIslamic Studies, Vol. 50, No. 3/4 (Autumn – Winter 2011), pp. 474-480 Peking University Library:https://www.jstor.org/action/doAdvancedSearch?searchType=facetSearch&sd=&ed=&f5=all&q0=weiming&c6=AND&f3=all&c2=AND&f0=au&f6=all&c5=AND&c1=AND&group=none&c3=AND&acc=on&f1=all&f2=all&pagemark=cGFnZU1hcms9NQ%3D%3D&c4=AND&f4=all

Posted in Articles, Home,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11 Autumn-Winter, Islamic Studies, Reviewed Work(s): The Sage Learning of Liu Zhi: Islamic Thought in Confucian Terms by Sachico Murata, Willam Chittick, Tu Weiming

2011年,《开放时代》,李泽厚与80年代中国思想界(杜维明等)

文章来源:《开放时代》2011 年第 11 期 编者按:2011 年 9 月 3 日至 4 日,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在北京大学临湖轩召开“80 年代中国思想的 创造性:以李泽厚哲学为例”国际研讨会,三十余名国内外学者与会,李泽厚先生提交了书面发言。本刊 以“李泽厚与 80 年代中国思想界”为题,择要刊发此次研讨会部分内容。顺序及标题为编者另拟。 以下内容已经过大部分发言者审订,高建平、李公明、钱理群、黄子平先生未审阅其发言内容。 开场白 杜维明(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我认为我们这次讨论会很有意义,李泽厚提出我们现在面临的 挑战就是“该中国哲学登场了”。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现在不要再追问中国有没有哲学,西方的宗教和哲 学是分开的,和我们太不相同,将来中国哲学会怎么样,我们必须走自己的路。 救亡和启蒙是大问题,“救亡压倒启蒙”也是大问题,但是不管是救亡压倒启蒙,还是启蒙压倒救亡, 我们不加反思地认为我们追求的启蒙就是西方的启蒙,以科学和民主为代表,因此“启蒙是救亡唯一的 路”。这种思路需要扩大,还有很多人类不可或缺的价值必须认真考虑。 还有一个“西体中用”的问题。这是李泽厚提出的观点,以西方(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为主导,讲的是体和用的关系,但跟张之洞所讲的不同。 再有关于转换和创造。不是创造的转换,而是转换性创造,这是个很深刻的问题。另外是儒学四期的问题。他认为“三期说”似乎有些过于简单,“四期说”是强调汉代的重要性。 历史本体论的长处和短处在什么地方?“情本体”提出的问题是从什么角度出发?从经验变成先验,有 没有可能?另外,能不能够从历史建构理性?能不能从文化心理积淀建立本体?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大问 题。我想,哲学上有两个思考问题的不同方式:一种是综合考虑各种问题;另外一种就是集中一个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最后形成了一条有各种可能性的思路。李泽厚的思想框架在他很年 轻的时候就建构起来,经过转化创造,在回应他人的批评和自己的学术发展,自觉地重新修订,建构,我 认为这在中国哲学界并不多见。我们组织这个会议,主要是想重新了解 80 年代思想界的创造性。而以哲 学的创造性为主,李泽厚先生毫无疑问是一个重点。我们对他的学术进行同情的了解,同时也进行批评的 认识,可以让我们回顾 80 年代波澜壮阔的思想状况,同时也可以为我们的学术和思想工作提供参考。

Posted in Articles, Conferences & Workshops, Home,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11年,《开放时代》,李泽厚与80年代中国思想界(杜维明等)

2011年9月2日-4日,8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创造性:以李泽厚哲学为例”国际学术研讨会

80年代以成为当前中国学术、知识及文化界所关注的课题。80年代是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思想界最活跃、最有创意的时代。具体而言,自1979至1989的十年间,当代中国思想界呈现了特殊的、乃至于独一无二的盛况,各种思潮间呈示了相互论辩、抗争、交流、融合的景观。“美学热”、“文化热”、中国文化书院、《走向未来》书系和杂志、《文化:中国与世界》书系及丛刊所引领的学术风潮、77/78级大学生和研究生所导引的大学校园精神氛围、西学之译介、传统之反思、重塑文化中国认同的努力……所有这一切,都给我们留下了有待展开的课题。对80年代的重新回顾、反省、同情的了解和批判的认识,构成我们今天考察中国思想的创造性的一个重要论域。 2011年9月2日—4日,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发起“80’年代中国思想的创造性:以李泽厚哲学为例”国际学术研讨会。以李泽厚哲学为中心,考察探讨80’年代中国思想的创造性,并希望能以此促进关于当代中国思想研究的对话的展开。本次会议围绕8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活跃气氛展开讨论,以李泽厚先生的思想活动为讨论中心,邀集亲临盛况的著名学者30多位,这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思想面向讨论中国思想的创造性、。李泽厚会议围绕李泽厚会议最后形成论文集,最后论文的部分成果发表在《开放时代》2011年第十一期。 附:与会者名单:杜维明,牛大勇,杨煦生,夏晓红,陈平原,黄子平,钱理群,赵士林,刘再复,薛华,赵汀阳,徐友渔,李学军,董秀玉,彭富春,郭齐勇,秦晖,陈来,汪晖,尤西林,刘军宁,黄克剑,刘小枫,杨念群,干春松,张汝伦,萧延中,杨国荣,金观涛,刘青峰,刘笑敢,陈维纲,陈少明,甘阳,吴重庆,赵宋光,张志扬,刘康,舒衡哲,陈彦,于硕,黄万盛,Heinrich Geiger,刘慧儒,Karl-Heinz Pohl,张宁,成中英。 知网信息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FSD201111003.htm

Posted in Activities, Conferences & Workshops, Home, Research | Comments Off on 2011年9月2日-4日,8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创造性:以李泽厚哲学为例”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1年7月30日,凤凰世纪大讲堂,二十一世纪儒家的人文精神

2011年7月30日凤凰世纪大讲堂二十一世纪儒家的人文精神 主持人:王鲁湘嘉宾:杜维明 Video.tudou.com(土豆视频):https://video.tudou.com/v/XMjA4MjUyMjk2NA==.html?f=48367189

Posted in Home, Lectures & Speeches, Multimedia, Video | Comments Off on 2011年7月30日,凤凰世纪大讲堂,二十一世纪儒家的人文精神

[:en]Dialogue: Fred Dallmayr and Tu Weiming (杜维明) 2011.06.10[:zh]道梅尔教授和杜维明教授再次学术对话[:]

[:en]Prof. Fred Dallmayr and Prof. Tu Weiming found time in the evening of June 10th, 2011 away from a conference organized by Institute for Human Sciences (Institut für die Wissenschaften vom Menschen ) in Vienna, Austria. They decided to follow up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Home, Video | Comments Off on [:en]Dialogue: Fred Dallmayr and Tu Weiming (杜维明) 2011.06.10[:zh]道梅尔教授和杜维明教授再次学术对话[:]

[:en]Dialogue b/w Prof. Tu & Prof. Taylor in Vienna[:zh]杜维明教授与泰勒教授的学术对话[:]

[:en]On June 11th, 2011, Prof. Tu Weiming and Prof. Charles M. Taylor held a dialogue at Institut für die Wissenschaften vom Menschen (Institute for Human Sciences) in Vienna, Austria (To watch the video recording of this dialogue, click here).

Prof. Charles Taylor is a philosopher best known for his contributions in political philosophy, the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 and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His contributions to these fields have earned him both the prestigious Kyoto Prize and the Templeton Prize. In 2007, Taylor served with Gérard Bouchard on the Bouchard-Taylor Commission on Reasonable Accommodation with regard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province of Quebec, Canada. Prof. Taylor is currently Professor Emeritus at McGill University and Permanent Fellow at the Institute for Human Sciences.

Prof. Tu Weiming is the Director of Institute for Advanced Humanistic Studies and a Lifetime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Peking University. He is also Professor Emeritus and a Senior Fellow of Asia Center at Harvard University. Prof. Tu has been instrumental in developing dialogues among civilizations, Cultural China, reflections on the Enlightenment mentality of the modern West and multiple modernities. He is currently researching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Confucian humanism in East Asia and tapping its spiritual resources for human flourishing in the global community.[:]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Home | Comments Off on [:en]Dialogue b/w Prof. Tu & Prof. Taylor in Vienna[:zh]杜维明教授与泰勒教授的学术对话[:]

2011年6月,中华文明大讲堂,杜维明-范曾对话《天与人》第一集

2011年6月中华文明大讲堂杜维明-范曾对话《天与人》第一集 优酷视频: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jc1MTE4ODY4.html?

Posted in Dialogues & Discussions, Home, Multimedia, Video | Comments Off on 2011年6月,中华文明大讲堂,杜维明-范曾对话《天与人》第一集

2011/06/11-Dialogue Charles M. Taylor and Weiming Tu

2011/06/11Dialogue Charles M. Taylor and Weiming Tu Charles M. TaylorProfessor Emeritus, McGill University Weiming TuDirector, IAHS, Peking University Video.tudou.comhttps://video.tudou.com/v/XODI1NzYzODk2.html?spm=a2h0k.8191414.0.0&from=s1.8-1-1.2

Posted in Dialogues & Discussions, Home, Multimedia, Video | Comments Off on 2011/06/11-Dialogue Charles M. Taylor and Weiming 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