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4日,商业伦理工作坊——“精神人文主义视域下的新商业文明”

2018年4月14日上午九点,由北京大学世界伦理中心主办,长江商学院、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信義文化研究中心协办的“精神人文主义视域下的新商业文明”商业伦理工作坊在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4号楼203会议室举行。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长江人文委员会主席杜维明先生首先致辞,热烈欢迎参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这是在2015、2016、2017年连续举办多届商业伦理工作坊之后,儒与商在博雅塔下进行的又一次递进升级的思想盛宴。

第一场的讨论以“精神人文主义与新商业文明”为主题展开,由长江商学院人文与商业伦理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商学院EMBA13期校友王建宝博士主持。

德国图宾根大学中国中心(CCT)副主任宁洲明(Niedenfuehr)教授首先为与会嘉宾分享了他近期的研究项目——“儒商企业的管理创新“案例的初步成果。他通过回顾儒商的历史尤其是“士农工商”四民关系的演变和儒商互动历程、当代儒商理论的发展以及当代儒商的内涵诠释,进而解析儒商研究的方法和初步发现。他以浙江和江苏的两家典型儒商企业为例详细展示了儒家文化管理创新模式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短期和长期绩效的影响,颇有开创性的启发意义。深圳吉之礼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姚春雨从个人的亲身经历探讨”幸福企业与幸福人生“的主题。他强调为商者应该关注生命教育,重视道德伦理、生命意义和幸福追求,倡导以文化为媒让商业回归到人与人互助的本质。南昌同创基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志宏从”义利本身的统一性“、”企业要以价值为中心“、”中国企业以传统文化作为企业根基的必要性“、”正心诚意对于修齐治平的基础性作用“、”企业文化实施要大道至简“等五个方面介绍了个人的商业伦理洞见,并分享了两个实践经验。他认为企业应该以价值为中心,无论做什么,都考虑到企业是通过服务还是通过生产来提供给大家有用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发展得越快越好,挣的钱越多越好,不会产生义与利的矛盾。长江商学院人文与商业伦理研究中心主任王建宝博士以精神人文主义的视角探析”儒家公益伦理“。他从什么是精神人文主义、公益与慈善的关系、取与有道、亲亲而仁民、公益与资源、行公益与个人修身、推恩与受恩——公益主体之间的互动等多个维度详细阐释了该主题,开启了精神人文主义在儒家公益伦理论域的创造性应用。

第二场的讨论以“世界公民与商业伦理”为主题展开,由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博士后刘高升主持。

他在简要介绍经济全球化浪潮和东西方皆有的世界公民思想传统之后,引出本场讨论四位嘉宾的具体议题。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所长刘金才以“阳明学与日本的商业道德建构”尤其是日本“商人道”的内涵为视角探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一元化问题。他指出王阳明心学的“亲民性”和“四民异业而同道”的思想对于日本的梅岩心学和当代商业伦理研判的指导性作用;商企伦理应重视主人公意识和道德主体意识;同时他强调日本的梅岩心学以“利乃义”、”营利为善”、“正直营利”为理念的商业伦理思想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日本学者细沼蔼芳副教授接着围绕“儒学文化与日本商业伦理”和“日本江户时期商业精神的形成”做主题分享。她首先谈到日本的长寿企业众多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与在江户时期形成的商人道精神和伦理有关。而后她回顾了儒家文化传入日本的历程、江户时代的政治与社会经济制度,以及町人社会、町人阶层的形成历史。她强调出身商人阶层、浸润町人阶层文化的石田梅岩的商人之道和经济合理主义思想对于日本商业伦理的重要影响。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专家邢丽菊教授从韩国儒教的文化传统和家庭主义两个方面分享了她的研究。她指出“儒教”中的思想观念在历史上对朝鲜王朝影响巨大,尤其在1392-1910年的五百多年间。而几经对“儒教”的反思,韩国社会对儒家的商业伦理、生态伦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开始重塑。此外,邢教授还分享了韩国社会的家族主义文化,并讲解了韩国家族企业的儒家伦理和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北京大学郗希博士以“良知梯度与世界公民企业家的亲仁层次”为题,审视了阳明心学的核心概念“良知”的梯度和伦理应用问题。他首先分析了当下的学界与商界的“良知热”的问题,然后指出正确认识“良知”离不开对良知的哲学定位与层次的厘清。继而在“一体之仁与自然的家国文化亲厚次序”、“世界公民是‘兼爱’ 还是‘亲仁’”的辨析”、“跨国公司企业家的良知梯度伦理”三方面具体阐释主题,其对良知梯度的深度思辨和伦理应用引起了与会学者的共鸣。

第三场的讨论以“新技术、新商业、新时代”为主题展开。中央党校督学组督学乔清举教授主持讨论。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蔡恒进分享了当下的技术热点“区块链”的伦理价值。他指出,区块链技术数据有不可篡改的特性,这样一个追溯的过程,是对人性的一种对冲,因而有可能对我们的伦理价值产生影响。在未来,区块链本身可能进化成一个智能体,综合了人的智能、能力道德和机器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他反思了“未来机器与人如何相处?”、“人是否能被物理还原?”和“机器能否获得超过人的这种特殊性和超越性?”等命题,并指出人和机器共同进化的发展趋势。长江商学院EMBA 14期校友、独立学者杨宪萍从信息社会即后工业社会的特点和马克思主义资本观的视角思考人类正在形成的治理秩序问题。西方近500年以来产生的以资本为核心的以法治为外在强制性规范的治理机制必然会被东方产生的以人为核心的以共同认可的礼治为规范的治理机制所代替。信息时代的以区块链为特征的新技术使得在农耕时代通过血缘关系、地域同乡关系等为信用基础的礼治秩序重新成为可能。他认为儒家传统中的礼治会经历一个“复古更化”的过程,在未来经过文明融合而产生的唯一的新的人类文明中,中华文明尤其是儒家传统会占到相当大的比重,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接下来,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吴庆前博士的分享主题是《整合式创新:中华传统整体思维在创新管理中的应用》。他从管理学发展的两个基本趋即“从重视组织运营到越来越重视组织创新”和“管理的人本化、伦理化”谈起,通过总结中国传统文化的要素和对比美国、欧洲、日本及中国的创新范式,指出中国特色的“整合式创新”范式的特点以及对于国家管理和企业管理的重要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王水涣博士分享了他对于晚明意大利传教士高一志(Alfonso Vagnoni)的著作《齐家西学》的研究。他着重辨析了《齐家西学》的教育主旨、伦理原则和晚明手工业商业繁荣对旧伦理原则的冲击,以通古今、中西之辨,阐释中欧商业伦理“对面交臂、各奔东西”后的发展及启示。

在第三场的主题分享之后,与会嘉宾进行了近一个小时的热烈讨论。

杜维明先生在讨论中启发与会嘉宾思考在新的互联网和高科技时代,“儒家经过一个什么样的改造,才可以再持续发展”的命题。他从孔汉思先生的“最薄的伦理”的探索的经验教训出发,指出儒学的第一个考验就是能不能在和非儒学的很多传统进行对话的过程之中,建立起以儒家自身的以仁为本的根源意识为支撑的普世伦理,而不是抽象的“最薄的伦理”。在此基础上,杜先生分享了“精神人文主义”和2018年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的主题“学以成人”的提出背景和哲学意涵。最后,杜先生为会议做了总结,指出:儒学现在需要一种超越启蒙反思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尤其是从儒学自身内部发展出这样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能力,以灵根再植的志量,应对目前和未来的困境和挑战;我们要谦虚,因为人类需要共同发展,中国发展的道路不仅仅是属于中国的,因为从未来来看,指向了一个人类共同可以接受的方向的道路才是一个中国的道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来自莎拉·劳伦斯学院Sarah Lawrence College的张师嘉小姐出色地完成了会议过程中的中、英、日三种语言的部分交传翻译工作。

德国驻华大使馆文化专员Anja Bihler女士、德国KSG(习理德) 基金会项目专员乔纳森• 凯尔博士(Keir)、图宾根大学伊莉莎·琼斯博士(Jones)、中国社科院邰谧侠博士(Tadd)等学者和企业界嘉宾也参与了讨论。

攥稿:刘高升(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博士后)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Activities, Conferences & Workshops, Home. Bookmark the perma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