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Conferences & Workshops

2012年9月2日,杜维明:最厚实的文化资源多半在民间

8 月 30 日下午,著名学者杜维明受邀来到广州,出席 2012 年广州论坛,并将在次日 的专家论坛上发表题为《人文精神与生态意识》的演讲。在他抵达广州之际,接受了《信 息时报》专访,就新型城市化、软实力、文化复兴等话题发表了看法。 杜维明早年受徐复观、牟宗三等新儒家思想的影响,之后在美国又系统地研习过西方 哲学,他自述从 1966 年起,决心全力从事对儒家精神作长期的探索,并以此作为自己专 业研究工作。 作为“儒学第三期”的主要推动者,杜维明长期致力于阐释儒家经典,同时以世界文化 多元发展的眼光审视儒家传统,力图通过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复兴中国文化。多年来,其 开拓的“文化中国”、“文明对话”、“启蒙反思”、“儒学第三期”等诸多论域,在国际思想界产 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这次来广州参加新型城市化论坛,杜维明还是一如既往地从传统儒学中挖掘适应现代 城市发展的精神资源。无论是谈到城市化问题,还是文化复兴,他都屡屡提及儒家文化传 统。对于文化复兴问题,他尤其指出,“文化必须在日常生活中体现,最厚实的文化资源多 半在民间,这是中国儒家传统,不是超越的外在的,而是就在人的日常生活中。” 城市化需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

Posted in Conferences & Workshops, Home | Comments Off on 2012年9月2日,杜维明:最厚实的文化资源多半在民间

2012.06.04 Istanbul University, Eurasia Institute Presentation2012.06.04 杜教授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大学作演讲

On Monday, 2012.06.04, Prof. Tu Weiming visited Istanbul University in Istanbul, Turkey where he gave a lecture on “Alliance of Civilizations in the Perspective of Confucian Thought.” A YouTube post with the recording of this lecture is accessible below. 2012年6月4日星期一,杜维明教授访问了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大学。届时他做了题为“从儒家思想的角度看文明联盟”的演讲。以下则是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Conferences & Workshops, Home, Other activities, Recent Events | 2 Comments

2011年12月5日,杜维明教授受邀参加第八届新儒学国际会议

2011年12月5-7日,由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台湾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哲学研究所、儒学研究中心,财团法人东方人文学术基金会·鹅湖月刊社,台湾师范大学国际与侨教学院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崇基学院联合举办的第九届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来自祖国台湾、香港、大陆两岸三地和美国、韩国、新加坡等海外学者共七十余人,围绕着“当代新儒家与西方哲学”的会议主题,分别从多方面多角度地深入探讨了当代儒学与西方哲学的关系,共发表中英文论文77 篇,其中有不少青年学者。当代新儒家第三代著名代表人物蔡仁厚、刘述先、杜维明分别发表了题为“当代新儒家与西方哲学”、“当代新儒家对西方哲学的回应”、“面向2018 的儒家哲学”的主题讲演。高研院文化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彭囯翔教授在会议中发表了“牟宗三对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批判”的论文。 附 杜维明教授的讲稿,此稿为未修改的草稿,有相关意见敬请联系我们,讨论修正。 二十一世纪新儒家的愿景杜维明·北京大学 面对由现代西方启蒙心态导引的西化,现代化,及全球化所带来的错综复杂的人类困境,“何谓人”的重新反思zho“新轴心文明时代”是在这一氛围中出现的。其实,在20世纪的八十年代有先见之明的神学家如Raimon Panikkar和Ewert Cousins就已经提出了这一理念。按照Cousins所编写的《世界精神性》巨作的原定计划,最后一卷“未来的新方向”由Panikkar担任主编就准备集中探讨第二个轴新时代的精神世界。 1989年我出任夏威夷东西文化中心的文化与传播研究所所长, 积极推动的两大研究计划,其中之一即是“轴心文明的宗教对话”(另一计划是“文化中国”)。曾参加这一计划的学者还包括Steve Katz, H. Nasr, Wilfred Cantwell Smith和Huston Smith。除了探讨犹太,基督,伊斯兰,印度,佛,道,儒之间的对话之外,大家建议把原住民的宗教(如神道,夏威夷,也列入研究的范围。因此人类的精神传统都成为反思“启蒙心态”的资源。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早在1960年代Robert Bellah出版“宗教进化”以来“韦伯命题”和雅士柏斯在1949年提出的轴心文明的关系在欧美思想界从比较文明审视现代化的学者都已耳熟能详。如何理解轴心文明也是论辩的焦点。S. N. Eisenstadt 是开展这一论域的核心人物。 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的季刊Daedalus曾出版“超越的突破”的专号集中讨论这一议题。哈佛的史华慈(Benjamin Schwartz)是特邀编辑。表面上极有说服力的共识是轴心时代出现了上帝,梵天,罗格斯,天的理念。意味着“存有的断裂”和凡俗世界绝然不同的神圣世界成为人类的“终极关怀。”我坚决反对这种诠释的策略。因为这条思路过分凸现了一神教的特色。入世的儒家便成为“轴心性”不彰显的例外。以色列学者Alkana的策略是从“第二序思考”(second-order thinking)来定义轴心文明。  我比较同意这一提法。终极关怀的对象可以是上帝也可以是人自身。神学,数学是第二序思考,反思自我的修身当然也是第二序思考。可是我觉得仅从认识论切入似乎单薄些。对“轴心性”的理解应有“厚实的描述”(thick description). 我积极参加这一为期多年的论域,和欧美学术高人(不少是师友之间的同事)对话,讨论,辩难,重点是阐释儒家在世界宗教,哲学,及历史中的定位,发展,和可以为世界其他文明提供参照的价值。当然,我深信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可以为文化中国,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提供一条存活和繁荣的道路。犹太,希腊,印度和中国文明同是轴心文明的典范。都可以为新轴心时代做出贡献。根据“宗教演化”的思路,儒家第一期是从原始与远古走进历史(先秦两汉);第二期是从中世纪(the Middle Period)进入前现代 (宋元明清);第三期则是从现代步向未来。不过,Bellah 的新书,《人类演化中的宗教:从旧石器到轴心时代,Religion in Human Evolution: from the Paleolithic to the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Conferences & Workshops, Home, IAHS Update, Multimedia, Text Scripts | Comments Off on 2011年12月5日,杜维明教授受邀参加第八届新儒学国际会议

2011年11月19-20日,“儒学与儒学史研究之前景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1年12月19-20日,北国初冬清寒,不过,国内外、两岸三地的学者仍以极大的热忱会聚北京大学临湖轩,开展了主题为“儒学与儒学史研究之前景与展望——环绕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所作的反思”的国际学术会议。会议于年初就在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访问学者、香港科技大学教授陈荣开先生的组织下开始筹办,全面完成准备工作后,于19日开始举行,为期两天。与会学者有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先生、三联书店资深编辑孙晓林女士及来自美国、日本、香港、台湾和内陆的知名学者,如包弼德、蔡涵墨、田中秀树、金春峰、张元、李明辉、杨儒宾、陈来、彭国翔等。 会议由杜维明先生做开幕致辞,杜先生热情欢迎到会的学者和嘉宾,并对陈荣开教授的细致工作表示感谢。他提到《朱熹的历史世界》一书的出版是“文化中国”学术界的大事,关于该书有30多篇学术评论,这是一个文化现象,代表了一种新的潮流。一位文化学者必须了解政治、经济问题,从事哲学研究的学者必须对时代有敏感,这也是开展朱熹哲学研究和以后儒学研究的一个方向。 随后,孙晓林女士概述了三联书店关于余英时著作的出版历史,并通过余先生著作的销售状况,生动说明了国内读者对余先生的重视与支持。余先生著作的出版热忱在国内从未间断,他的历史文化情怀,赢得了广大读者的积极回应。 会议围绕着《朱熹的历史世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致形成四种态度,有些学者高度肯定余先生的研究范式,并将其积极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之中,如金春峰先生认为余先生方法论的示范意义将对整个中国思想史、政治史与知识阶层史的研究产生长远的深刻的影响,并表示其个人在这一方法的示范下,立刻展开了朱熹研究的一些新领域;有些学者客观肯定了余先生著作的价值,并认为其研究范式对儒学研究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如杜维明先生;针对这种观点,有些学者认为,余先生的研究思路不是对儒学的挑战,而是一种补充,如彭国翔先生;也有一些学者对余先生的著作提出了一些质疑,如包弼德教授认为“内在逻辑”一说是信仰问题,不适用于历史学研究。此外,会上也有一些年轻学者,从自己的专业角度表达了对宋代理学的理解,如田中秀树先生、任峰先生等。 两天的会议里,学者们梳理了以朱熹为代表的宋明理学的历史脉络,讨论了《朱熹的历史世界》给当代学者带来的启示,并展望了儒学研究的发展前景,意义重大。

Posted in Conferences & Workshops, Home, IAHS Update | Comments Off on 2011年11月19-20日,“儒学与儒学史研究之前景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1年11月8日,土耳其妇女文化协会为高研院捐赠“康安•理法伊斯兰研究讲座”

土耳其妇女文化协会(Turkish Women’s Cultural Association, TURKKAD, Istanbul)应邀访问北京大学。协会主席哈利妲·卡玛丽努尔·萨尔古特(Halide Cemalnur Sargut)与杜维明院长签订了康安·理法伊斯兰研究讲座(The Ken’an Rifai Distinguished Professorship of Islamic Studies)协议。 2011年11月7日,高等人文研究院举办了“康安·理法伊斯兰研究讲座设立庆典暨中国伊斯兰研究的当代价值”大型学术活动。土耳其驻中国大使中国大使穆拉特·萨利姆·埃森利(Murat Salim Esenli)出席了会议并发表致辞。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副校长李岩松等出席了此次仪式。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伊斯兰研究专家威廉·柴提克(William C. Chittick)发表了主题演讲。 当天下午举办了“儒家-伊斯兰对话”研讨会,为中外伊斯兰研究的发展与交流做出了贡献。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相关院系的学者参加了本次活动。“康安·理法伊斯兰研究讲座”的设立加深了高等人文研究院在文明对话、普世伦理方面研究的进展。 2011年11月8日,北京大学在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举行了隆重仪式,设立“康安•理法伊斯兰研究讲座教授”。吴志攀常务副校长、土耳其驻中国大使埃森利先生、土耳其妇女文化协会会长萨尔古特女士、著名学者威廉·柴提克教授、村田幸子教授,土耳其代表团40余人和北大师生200多人出席。北京大学副校长李岩松主持了仪式。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在仪式上发表了讲话,代表北京大学向土耳其驻华大使埃森利先生和捐赠方土耳其妇女文化协会的全体代表表示了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吴校长指出,“康安•理法伊斯兰研究讲座教授”在北京大学设立,是杜维明先生领导的北大高等人文研究院为世界文明对话建立的一根重要支柱,不仅会推动北京大学的伊斯兰文化研究,也使更多的学者有机会深入对话,增进了解,并提高国际学术界对“回儒对话”的文化热情。作为中国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一贯致力于推动人文领域的学术交流。为此于2010年成立了高等人文研究院。此次土耳其妇女文化协会向捐赠康安·理法伊斯兰研究讲座教授,将在人类和平文化进程中发挥着深远的文化意义。吴校长代表北京大学对土耳其妇女文化协会的捐赠表示了衷心的感谢。 土耳其妇女文化协会会长萨尔古特女士发表了讲话,她谈到在今天研究伊斯兰文化的重要意义,强调了苏菲主义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并且介绍了康安•理法和以她的名字命名此讲座教授的原因。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先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表示非常感谢这次捐助使高等人文研究院得以开始深入地研究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传统之一。康安·理法伊斯兰讲座教授的设立,既能让学生们在哲学、神学、宗教学、文学、历史、艺术等方面接受到别开生面的深入教育,也将帮助学者们深入地研究伊斯兰世界中尚未被中国学术界探索过的研究领域。在未来十年中,每年至少会有一位杰出的伊斯兰学学者常驻北大,举办学术研讨会并讲授课程。在伊斯兰哲学方面深有造诣的威廉·柴提克教授和在中国穆斯林思想研究方面的专家村田幸子教授,已应邀成为第一批讲席学者,于2012年春季来北京大学做三个月的访学。这不是一次孤立的学术探险,而是在北京大学建立跨文明对话氛围的一次尝试。我们希望看到几大文明的研究学者能够接连不断地常驻燕园。如果能使伊斯兰教、印度教、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学者在自由而公开的论坛上济济一堂、畅所欲言,对于整个大学社区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大有裨益的。我们希望康安·理法伊斯兰讲座教授的建立能够成为一个优秀范例,激发跨文明对话的进一步发展。 仪式结束之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著名学者威廉·柴提克教授做了题为《中国伊斯兰研究的现代价值》的主题报告。 下午,在高等人文研究院举办了“回儒对话”工作坊。来自中国、美国和土耳其的多位教授就回儒问题展开了对话。北京大学宗教学系沙宗平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村田幸子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周燮藩教授、土耳其法提赫大学经济学系ZehraVildanSerin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与社会学院杨圣敏教授和美国Archery Capital首席执行官Enrich Ozada分别做了主题发言。之后所有参会者参加了圆桌讨论。 附: 吴志攀副校长发言稿 康安·理法伊斯兰研究讲座教授设立仪式上的讲话 尊敬的埃森利大使、尊敬的哈丽姐.佳玛丽努尔.莎古尔特女士、尊敬的土耳其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康安•理法伊斯兰研究讲座教授的设立仪式(Ken’an Rifai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Islamic Studies)。首先,我代表北京大学,真诚地欢迎土耳其驻华大使(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Activities, Conferences & Workshops, Home, IAHS Update | Comments Off on 2011年11月8日,土耳其妇女文化协会为高研院捐赠“康安•理法伊斯兰研究讲座”

2011年11期,《开放时代》,杜维明:李泽厚与80年代中国思想界

摘要: 开场白杜维明(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我认为我们这次讨论会很有意义,李泽厚提出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就是“该中国哲学登场了”。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现在不要再追问中国有没有哲学,西方的宗教和哲学是分开的,和我们太不相同,将来中国哲学会怎么样,我们必须走自己的路。  作者: 杜维明 徐友渔 李公明 刘悦笛 干春松 杨煦生 谢遐龄 尤西林 李泽厚 钱理群 黄子平 刊名: 开放时代 Journal:Open Times 年,卷(期): 2011, (11) 所属期刊栏目: 专题:李泽厚与80年代中国思想界 分类号: I206.7 在线出版日期:2012年04月19日 页数:37 页码:4-40 知网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FSD201111003.htm

Posted in Articles, Conferences & Workshops, Home,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11年11期,《开放时代》,杜维明:李泽厚与80年代中国思想界

2011年,《开放时代》,李泽厚与80年代中国思想界(杜维明等)

文章来源:《开放时代》2011 年第 11 期 编者按:2011 年 9 月 3 日至 4 日,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在北京大学临湖轩召开“80 年代中国思想的 创造性:以李泽厚哲学为例”国际研讨会,三十余名国内外学者与会,李泽厚先生提交了书面发言。本刊 以“李泽厚与 80 年代中国思想界”为题,择要刊发此次研讨会部分内容。顺序及标题为编者另拟。 以下内容已经过大部分发言者审订,高建平、李公明、钱理群、黄子平先生未审阅其发言内容。 开场白 杜维明(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我认为我们这次讨论会很有意义,李泽厚提出我们现在面临的 挑战就是“该中国哲学登场了”。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现在不要再追问中国有没有哲学,西方的宗教和哲 学是分开的,和我们太不相同,将来中国哲学会怎么样,我们必须走自己的路。 救亡和启蒙是大问题,“救亡压倒启蒙”也是大问题,但是不管是救亡压倒启蒙,还是启蒙压倒救亡, 我们不加反思地认为我们追求的启蒙就是西方的启蒙,以科学和民主为代表,因此“启蒙是救亡唯一的 路”。这种思路需要扩大,还有很多人类不可或缺的价值必须认真考虑。 还有一个“西体中用”的问题。这是李泽厚提出的观点,以西方(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为主导,讲的是体和用的关系,但跟张之洞所讲的不同。 再有关于转换和创造。不是创造的转换,而是转换性创造,这是个很深刻的问题。另外是儒学四期的问题。他认为“三期说”似乎有些过于简单,“四期说”是强调汉代的重要性。 历史本体论的长处和短处在什么地方?“情本体”提出的问题是从什么角度出发?从经验变成先验,有 没有可能?另外,能不能够从历史建构理性?能不能从文化心理积淀建立本体?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大问 题。我想,哲学上有两个思考问题的不同方式:一种是综合考虑各种问题;另外一种就是集中一个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最后形成了一条有各种可能性的思路。李泽厚的思想框架在他很年 轻的时候就建构起来,经过转化创造,在回应他人的批评和自己的学术发展,自觉地重新修订,建构,我 认为这在中国哲学界并不多见。我们组织这个会议,主要是想重新了解 80 年代思想界的创造性。而以哲 学的创造性为主,李泽厚先生毫无疑问是一个重点。我们对他的学术进行同情的了解,同时也进行批评的 认识,可以让我们回顾 80 年代波澜壮阔的思想状况,同时也可以为我们的学术和思想工作提供参考。

Posted in Articles, Conferences & Workshops, Home,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11年,《开放时代》,李泽厚与80年代中国思想界(杜维明等)

2011年9月2日-4日,8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创造性:以李泽厚哲学为例”国际学术研讨会

80年代以成为当前中国学术、知识及文化界所关注的课题。80年代是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思想界最活跃、最有创意的时代。具体而言,自1979至1989的十年间,当代中国思想界呈现了特殊的、乃至于独一无二的盛况,各种思潮间呈示了相互论辩、抗争、交流、融合的景观。“美学热”、“文化热”、中国文化书院、《走向未来》书系和杂志、《文化:中国与世界》书系及丛刊所引领的学术风潮、77/78级大学生和研究生所导引的大学校园精神氛围、西学之译介、传统之反思、重塑文化中国认同的努力……所有这一切,都给我们留下了有待展开的课题。对80年代的重新回顾、反省、同情的了解和批判的认识,构成我们今天考察中国思想的创造性的一个重要论域。 2011年9月2日—4日,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发起“80’年代中国思想的创造性:以李泽厚哲学为例”国际学术研讨会。以李泽厚哲学为中心,考察探讨80’年代中国思想的创造性,并希望能以此促进关于当代中国思想研究的对话的展开。本次会议围绕8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活跃气氛展开讨论,以李泽厚先生的思想活动为讨论中心,邀集亲临盛况的著名学者30多位,这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思想面向讨论中国思想的创造性、。李泽厚会议围绕李泽厚会议最后形成论文集,最后论文的部分成果发表在《开放时代》2011年第十一期。 附:与会者名单:杜维明,牛大勇,杨煦生,夏晓红,陈平原,黄子平,钱理群,赵士林,刘再复,薛华,赵汀阳,徐友渔,李学军,董秀玉,彭富春,郭齐勇,秦晖,陈来,汪晖,尤西林,刘军宁,黄克剑,刘小枫,杨念群,干春松,张汝伦,萧延中,杨国荣,金观涛,刘青峰,刘笑敢,陈维纲,陈少明,甘阳,吴重庆,赵宋光,张志扬,刘康,舒衡哲,陈彦,于硕,黄万盛,Heinrich Geiger,刘慧儒,Karl-Heinz Pohl,张宁,成中英。 知网信息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FSD201111003.htm

Posted in Activities, Conferences & Workshops, Home, Research | Comments Off on 2011年9月2日-4日,8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创造性:以李泽厚哲学为例”国际学术研讨会

Keynote Address at 2011 NCLC 2011年全美中文大会上做主题演讲

In the early afternoon of April 15, 2011, the participants of 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Conference gathered in the Grand Ballroom at San Francisco Hilton Hotel for Prof. Tu Weiming’s keynote address entitled “New Confucianism in a Global Age.” Prof. Tu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Activities, Conferences & Workshops, Dialogues & Discussions, Lectures & Speeches, Recent Events | 2 Comments

2011/04/15-Tu Weiming-Keynote Speech 2011 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Conference in San Francisco, CA

2011/04/15Tu WeimingKeynote Speech 2011 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Conference in San Francisco, CA Video.tudou.comhttps://video.tudou.com/v/XODI1NzYyOTQw.html?spm=a2h0k.8191414.0.0&from=s1.8-1-1.2

Posted in Conferences & Workshops, Home, Lectures & Speeches, Multimedia, Video | Comments Off on 2011/04/15-Tu Weiming-Keynote Speech 2011 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Conference in San Francisco, 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