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IAHS Update

[:zh]2016年10月28-29日,杜维明先生出席“第五届嵩山论坛——转化与创新:迈向对话的文明”并作主旨演讲[:]

[:zh] (嵩山论坛2016合影) 2016年10月28日上午,中原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交流的国际文化盛会——嵩山论坛在郑东新区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据悉,今年论坛的主题是“ 转化与创新:迈向对话的文明”。论坛共邀请国内外政要、世界多元文明的学术代表、企业界人士等120余名嘉宾出席会议,社会各界人士1000多人参加开幕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宝文,河南省副省长张广智,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原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李季,我院院长杜维明等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据悉,此次论坛下设文化论坛和经济论坛,开展致辞讲话、主旨演讲、学术研讨、圆桌对话、招商推介及项目签约等多种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其中,由北京高等人文学院,中国国际文化中心,中国文物学会,河南省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金会,嵩山论坛秘书处联合主办的文化论坛,以“世界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华夏文明的创新性发展”为议题,将邀请我院院长杜维明教授和副院长倪培民教授,国际伊斯兰哲学学会主席古拉姆瑞扎•阿瓦尼教授,俄罗斯哲学学会第一副会长亚历山大·丘马科夫教授、美国天普大学对话研究院创始人雷奥纳多·斯维德勒教授等40多名国内外著名学者, 开展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对话。 历年嵩山论坛回顾: 首届“嵩山论坛2011年年会”于2011年9月20日至23日举办。年会以“从轴心文明到对话文明”为主题,用思想的火花助推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嵩山论坛2012年年会”于2012年9月23日至25日举办。年会以“从轴心文明到对话文明”为主题,从“文明对话”、“文化中国”、“世界伦理”、“价值认同”、“儒学反思”等方面展开了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与探讨; “嵩山论坛2013年会”于2013年9月5日至13日举办。年会以“人文精神与生态意识”为主题,设总论坛与“人文精神与生态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与企业家精神”三个分论坛; “嵩山论坛2014年会”于2014年8月22日至24日举办。年会以“天人合一与文明多样性”为主题,呼吁个人、社会、自然与“天道”的和谐,呼吁构建多元文明协和共处、人类文明共同进步发展的和谐世界; “嵩山论坛2015年会”于2015年9月11日至13日举办。年会围绕“和而不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展文明对话。论坛分为开幕式、主旨演讲、学术论坛、经济发展论坛、闭幕式五大部分。 欲了解更多关于2016年嵩山论坛会议的详细信息,敬请浏览本院官网关于2016年嵩山论坛的专题报道。   编辑自映客网原文 “嵩山论坛2016年会开幕,诺贝尔奖获得者将作主旨演讲”; 地址:http://news.hexun.com/2016-1028/186638145.html; 记者:骆琼  [:]

Posted in Activities, Conferences & Workshops, IAHS Update | Comments Off on [:zh]2016年10月28-29日,杜维明先生出席“第五届嵩山论坛——转化与创新:迈向对话的文明”并作主旨演讲[:]

[:zh]2016年9月20日,杜维明先生捐赠文献藏品仪式在北大图书馆举行[:]

[:zh] (北京大学吴志攀校长向杜维明先生颁发捐赠图书纪念证书) 2016年9月20日下午2点,杜维明先生捐赠文献藏品仪式在北大图书馆举行。捐赠仪式由图书馆馆长朱强主持,杜维明先生、北大常务副校长吴志攀、哲学系张学智教授、高等人文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倪培民教授、信息管理系王子舟教授等出席了仪式。 杜维明先生是国际著名的学者、当代研究和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家、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现任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及北京大学世界伦理中心主任。杜维明先生在其夫人及亲属的支持下,决定将个人所藏全部文献资料及其他藏品等约1万5千余册(件)无偿捐赠给北大图书馆。藏书中英文约各半,大部分是为个人研究工作收集的学术著作,其中尤以哲学、宗教及文化为主题的社会科学方面的文献为要,其他还有欧美思想史和韩国儒学资料,以杜维明为研究对象的、以中文及其他文种写成的学位论文、专论及专著,陈荣捷(Wing Tsit Chan)和华蔼仁(Irene Bloom)两位儒学名家赠送的私人藏书,以及其他知名学者赠送的书籍、字画和纪念品等。 杜维明先生希望捐赠的图书和藏品能嘉惠学人,有益于儒学的深入研究。他在发言中说,期待大陆从事儒学研究和关心儒家前途的青年是既有本土的根源意识又有国际视野的知识人。他们既可以认同也可以批判前代学者的观点,但他们必须在根源性和普世性方面有所超越,有所突破。面对人类的存活问题,他们不能没有全球乃至宇宙的情怀。同时,他们对自己的传统有切身的体会和由衷的关爱。他们接受文化多样性的事实,但坚持普世价值的理想。他们的任务是在深层发掘自家无尽藏的过程中提出可以和其他文明对话的基本道理。同时在了解“他者”的前提下,开拓自己原来欠缺的领域。杜维明先生期待图书馆界,尤其是北大的图书馆,能够在儒学的深入研究方面,作出文献保障和揭示方面的独特贡献。 吴志攀校长在发言中说,北京大学一直以研究和弘扬包括儒家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己任。远者来说,第一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熊十力、梁漱溟、钱穆等人都曾执教于北京大学。近者而言,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主持的《儒藏》编纂工程,颇具影响。加之杜维明先生本人现任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因此,杜维明先生的珍贵图书、藏品如能入藏北大,可谓得其所矣。此次捐赠将有益于推动北京大学乃至国内关于现代新儒家,特别是以杜维明先生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的研究,以及儒家文化在中国的研究和传播,这必将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积极的贡献。 朱强馆长表示,作为未来杜维明赠书的收藏单位,北京大学图书馆将辟专藏室收藏和保护这些藏书和其他赠品,并积极提供给读者利用。出席仪式的还有北大图书馆馆员、高等人文研究院的教师以及杜维明先生的朋友和学生等共40余人。 编辑:白杨 转自:http://pkunews.pku.edu.cn/xwzh/2016-09/21/content_295135.htm [:]

Posted in Activities, IAHS Update | Comments Off on [:zh]2016年9月20日,杜维明先生捐赠文献藏品仪式在北大图书馆举行[:]

[:zh]2016年9月28日,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六周年院庆[:]

[:zh] 2016年9月28日下午3时,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6周年院庆在人文学苑4号楼103多媒体教室举行。杜维明院长、执行副院长倪培民教授携夫人、本院研究人员及博士后、博士生,以及行政人员20余人共聚一堂。杜维明院长表示:在高研院的这六年间,收获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人生经历。当初回到北大,建立高研院,便是希望能为北大带来国际化理念,带回燕京大学博雅教育的传统,现在这个理想正在实现。  之后,在倪教授的主持下,大家在回忆6年来的成长点滴的同时,对本院取得的成果一一做了总结和反思:六年来,高研院主办了一系列学术研讨会和工作坊,如以“身体哲学”,“体知儒学”、“人权”、“东方创造性”为主题的研讨会,“燕京大学与现代中国的博雅教育”国际研讨会、还有两次“明清之际的思想世界”研讨会、两次“商业伦理”工作坊、“心性儒学与政治儒学”工作坊等等。在对外交流方面,高研院与世界范围内的众多知名学者及作家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交流与联系,如浦安迪(Andrew PLAKS)教授曾两次来访,Gholamreza AAVANI教授和瑞士诺华可持续发展基金会(NFSD)主席克劳斯•M•莱辛格(Klaus M. LEISINGER)教授、台湾著名作家林文月等,都曾多次造访高研院,并开展主题讲座。高研院成立六年来,得到社会广泛关注与支持。为更好地服务社会,培养更具人文素养的人才,高研院确立了几大持续性项目—-儒商论域,嵩山论坛项目,康安理法项目(研究伊斯兰文明为主),及文化中国人才班项目等等。就出版成果而言,收获可观,目前已出版嵩山论坛三部论文集、“身体哲学”会议文集一部(台湾出版)、《美德与人权》(“儒家与人权”研讨会文集)、杜维明先生文集二种(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学术文选二种(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等。国际和两岸合作方面, 高研院下属世界伦理中心与德国图宾根大学伦理中心展开深入合作,图大新成立的“中国研究中心”更邀请我院积极参与其学术框架的建立。台湾信义房屋资助的信义文化中心项目,也将于近日即将启动。  过去的六年,是高研院奠基成长的六年,也是一个在新环境下通过摸索借鉴反思总结不断从多方面丰富完善自身发展的六年。秉承杜维明先生建立高研院的初衷与理念,大家衷心希望在接下来的发展过程中,高研院能更上一层楼,步入一个更快更好的发展阶段。 [:]

Posted in Activities, IAHS Update, Other activities | Comments Off on [:zh]2016年9月28日,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六周年院庆[:]

[:en]On April 8th, 2016 Professor Tu gave a lecture at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zh]2016年4月8日,西安交大120周年校庆杜维明教授以“儒家的‘仁’是普世价值”为主题”演讲[:]

[:en] In the evening of April 8th, Prof. Tu Weiming delivered a wonderful lecture for JT University’s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Room 101,Science Museum of Xi’an JT University, which is themed as “Confucian’s benevolence as the universal value”. Before the meeting,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Activities, Home, IAHS Update, Lectures & Speeches | Comments Off on [:en]On April 8th, 2016 Professor Tu gave a lecture at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zh]2016年4月8日,西安交大120周年校庆杜维明教授以“儒家的‘仁’是普世价值”为主题”演讲[:]

[:en]On Nov. 11 to Nov. 12, 2015, ‘Discourse on Confucian Entrepreneurs in 2015’ was held in Beijing University[:zh]2015年11月11-12日,“儒商论域2015:良知·价值重塑·企业家”论坛杜维明院长做主题演讲[:]

[:en] ‘Discourse on Confucian Entrepreneurs in 2015: “Conscience.Entrepreneurs.Value Remodeling” forum was held from Nov. 11 to Nov. 12 in Yingjie Exchange Center at Peking University. The forum was jointly organized by World Ethics Center of Peking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Advanced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Activities, Home, IAHS Update | Comments Off on [:en]On Nov. 11 to Nov. 12, 2015, ‘Discourse on Confucian Entrepreneurs in 2015’ was held in Beijing University[:zh]2015年11月11-12日,“儒商论域2015:良知·价值重塑·企业家”论坛杜维明院长做主题演讲[:]

[:en]On September 16, 2015, International philosophy institute conference (2015) was held in Beijing university[:zh]2015年9月16-19日,“国际哲学学院大会“在北京大学召开[:]

[:en] At 10 a.m., September 16, 2015, Conference of Academicians 2015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IIP) opened in Yingjie Overseas Exchange Center at Peking University. The Congress was organized jointly by IAHS of Peking University and Songyang Academy of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Activities, Conferences & Workshops, IAHS Update | Comments Off on [:en]On September 16, 2015, International philosophy institute conference (2015) was held in Beijing university[:zh]2015年9月16-19日,“国际哲学学院大会“在北京大学召开[:]

[:en]The IIP Conference (2015) Opened at Peking University[:zh]国际哲学学院大会(2015)在北京大学开幕[:]

[:en]On 16 September 2015, the 2015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IIP) opened at Peking University (PKU), Beijing, China. The two main sponsors of this Conference are 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Humanistic Studies (IAHS) of PKU and Songyang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Activities, Conferences & Workshops, Home, IAHS Update, Recent Events | Comments Off on [:en]The IIP Conference (2015) Opened at Peking University[:zh]国际哲学学院大会(2015)在北京大学开幕[:]

2013年1月17日,“博雅教育何以重要”演讲

2013年1月17日,美国卫斯理大学(Wesleyan University)校长迈克尔·罗斯(Michael Roth)教授在英杰交流中心发表了题为“博雅教育何以重要”的演讲。此次演讲作为北京大学和卫斯理大学的校际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由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世界伦理中心主办,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北京论坛协办。到场嘉宾包括北京大学副校长李岩松、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王博、北京论坛秘书长严军等。来自北大各院系的100余名师生前来聆听演讲,并就“博雅教育”的话题,进行了热烈而富于学术深度的回应。 北京大学副校长李岩松教授首先介绍迈克尔·罗斯校长和卫斯理大学的基本情况,并就两校进一步的合作事宜提出了建设性的想法。紧接着,在对美国的“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进行历时回溯和共时评价的基础上,迈克尔·罗斯教授为到场师生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演讲。 作为历史学者,罗斯教授首先做了一番“知识考古”的工夫。他指出美国历史上的“博雅教育”理念植根于欧洲启蒙主义的文化传统,并援引康德关于“启蒙是从自我设定的不成熟状态释放自我”的经典定义,以及黑格尔“解放、激励、协作”的三大教育理念,将之与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等美国建国时期思想家关于“博雅教育”的言论相勾连。 继而转到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浪漫版本的博雅教育观,罗斯教授指出其核心概念是“自力更生、激发创造力和克服盲目性”,并指出这一视角正与当前以应试为中心的教育文化相反。此外,他还从哲学视角回溯了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和杜威(John Dewey)博雅教育理念及其哲学的关系,指出时下美国大学教育对于批判性思维的过分强调,实可以从詹姆斯的教育言论当中得到反思。罗斯教授还特别指出,杜威的实验哲学超越学科界限而关注方法,有其在“博雅教育”思想史上的特殊意义。杜威旨在突破近代以来专业化研究日益流于狭隘、无用的局限性,用博雅教育练就的方法论打通学术与生活,使学生及学者在学科秩序及其上升阶梯之外,获得对广泛的社会事务发言的可能性。 沿着从杰斐逊、爱默生、威廉·詹姆斯直至杜威的思想传承脉络,结合对美国当前教育现状的批评,罗斯教授为听众展现了一条将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结合的博雅教育之路,并涉及到最近西方知识界有关基础教育持续性价值的争论,引起到场师生的广泛共鸣。在评议环节,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教授对罗斯教授的演讲进行了深入解读,再一次从历史维度抽丝剥茧,揭示伏尔泰、狄德罗、孟德斯鸠等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深受儒学思想影响的事实,并借此探讨了博雅教育与中国本土资源相贯通,儒家经典与西学经典协同参与当下教育实践的可能性。 最后,在杜维明教授的主持下,迈克尔·罗斯教授与北大师生就中美大学教育比较、信息时代的博雅教育、网上公开课等话题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到场嘉宾及师生也对两校相关交流活动的进一步展开,表示了由衷的期待。

Posted in Home, IAHS Update, Lectures & Speeches | Comments Off on 2013年1月17日,“博雅教育何以重要”演讲

2012年12月12日,首页 > 动态信息 > 新闻资讯 “设想舜欲废除死刑——重读《孟子》‘天子舜窃负杀人之父而逃’章”学术研讨会

2012年12月12日15:30至17:30,伴随着雪絮飘飞,“设想舜欲废除死刑——重读《孟子》‘天子舜窃负杀人之父而逃’章”学术研讨会顺利展开。此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教授主持,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中文系资深高级讲师伍晓明教授主讲;参与人员主要包括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杨煦生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的盛珂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邬蕾博士、北京大学文化中国人才计划的数名本科生学员以及慕名而来的外校学生。 伍晓明教授,复旦大学中国文学专业文学学士(1977-82),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及比较文学专业硕士(1983-86),英国萨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Sussex) 哲学博士(1989-1996)。曾任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1982-83),北京大学比较文学暨文化研究所讲师(1986-89),现任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 (University of Canterbury)语言文化学院中文系资深高级讲师(1997至今)。八十年代在国内从事比较文学及西方文学理论研究,将伊格尔顿、马丁·华莱士等的著作翻译、介绍到中国。目前的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传统及比较哲学,正在翻译法国哲学家莱维纳斯的《异于存在,或超越本质》,全书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此次研讨会的主题“设想舜欲废除死刑”,是伍晓明教授的一次具有冒险性的全新哲学尝试,文中设问,舜在发现自己面对这样的伦理困境时,是否会接受孟子为他设想的出路(逃到海边,乐而忘天下),还是他会做出一个更加负责的选择,一个孟子没有为他想出来的选择,即既继续以最负责的方式对待父亲(不简单地把父亲交给法律),但也不放弃他对天下人的责任(维持公平正义,一视同仁),极具问题意识。 论文发表后,所有与会教授、学生都充分表达了自身想法,并与其他成员共同分享彼此见解。诸位就舜选择的数种可能性分析探讨,激发大家思考;并就公正与他者的关系进行交流讨论;谈及孝在儒家传统的普世性问题时,诸君谈古论今,想法争鸣,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本次学术研讨会的第二天晚上7:00至9:00,伍晓明教授不辞辛劳,在杨煦生教授的主持下,于北京大学第二教学楼206为广大学子带来了同主题的公开讲座,与广大学子分享新知。 楼外的飘雪并没有浇灭诸位学子求知的热情。讲座中,学子们不仅认真聆听伍教授的发言,还踊跃提问,同教授交换观点、请教问题。通过这次讲座,在场同学都对《孟子》的文本,尤其是其中的“天子舜窃负杀人之父而逃”章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了解了分析文本的 “作者”与文本中的“人物”的关系的新视角,受益匪浅。 我们期待高等人文研究院之后的活动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体验。 (攥稿:王悠)

Posted in Conferences & Workshops, Home, IAHS Update | Comments Off on 2012年12月12日,首页 > 动态信息 > 新闻资讯 “设想舜欲废除死刑——重读《孟子》‘天子舜窃负杀人之父而逃’章”学术研讨会

2012年10月25日,「拟古——从《江湾路忆往》到《我所不认识的刘呐鸥》」讲座

应北京大学中文系和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的联合邀请,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名誉教授,著名散文家、翻译家林文月先生来到北大进行为期一周的访问讲学。2012年10月25日,作为“鲁迅人文讲座”本学期开场的第一讲,林文月教授以“拟古——从《江湾路忆往》到《我所不认识的刘呐鸥》”为题,为北大师生做了精彩的演讲。 讲座由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陈跃红教授主持,与会的中文系相关专业及高等人文研究院诸位教授,与来自北大各院系的数百名学子一起,聆听了此次以追忆、模拟、寻根为主题的动人讲演。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教授首先致辞,介绍林教授独特家世与传奇经历。 作为台湾南部世家子弟的林文月先生,出生于上海的日本租界。她的外祖父是台湾爱国史家连横。她是台湾大学中文系的传奇,师承台静农、郑骞、王叔岷诸先生,在六朝文学的研究领域获得斐然成绩;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访学期间撰成《京都一年》,拉开了其散文创作的序幕;而随后翻译《源氏物语》、《伊势物语》、《和泉式部日记》、《十三夜》等日本古典、近代文学巨著,并自配精美插图,更是引起了强烈反响。围绕林先生学术、创作、翻译、绘画四支妙笔,杜维明教授以扼要精到的介绍,从文化中国价值认同的层面,深入阐释了“林文月现象”的当代意义。 对于这次演讲的标题,林文月先生介绍,所谓“拟古”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书写形式,指模拟古人笔意的写作。林先生关注“拟古”,是从学术研究的立场开始的,起于对陆机《拟古诗》十二首的研究,终至开始了自己的创作。1987年至1993年间,林文月先生借重“拟古”书写形式撰写了一系列文字,结集为散文集《拟古》。演讲标题中的《江湾路忆往》,即是该散文集里的文章。这篇文章,也成就了林先生对有“上海文坛的台湾第一”之称的刘呐鸥的研究,可谓因缘际会。 林文月先生首先叙述了《江湾路忆往》的写作过程与内容。该文是其模仿萧红《呼兰河传》所作,回忆了自己居住上海时的童年往事。普通的回忆文章,主要是以时间为主轴展开记叙。而借鉴《呼兰河传》依生活的地理空间叙写童年往事的手法,林文月在《江湾路忆往》中把自己十二岁时的故事,用上海闸北江湾路540号故宅及其周边空间为轴集结起来,对自己难以忘却的童年记忆,进行了一次全新的叙述尝试。 林先生介绍,又因为日后学者对《江湾路忆往》一文的研究,直接促成了《我所不认识的刘呐鸥》一文的诞生,可谓有缘。如许秦蓁教授在台湾中央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写作论文《战后台北的上海记忆与上海经验》,正是以《江湾路忆往》为重要材料的——由于模拟《呼兰河传》的笔调,《江湾路忆往》一文呈现整齐清楚的空间感,使得许教授能够按图索骥,步步寻访,还原了文章中提到的地方。有意思的是,许教授发现,林文月先生文中提到的放学后躲雨的“内山书店”,正是刘呐鸥经常购买日文书籍的地方,这一因缘直接促成了林文月先生写作《我所不认识的刘呐鸥》这篇文章。 令林文月先生惊喜的是,随着对刘呐鸥关注的深入,她逐渐发现这一研究对象与自己父母竟有“知友”之交;同时,由于自己与刘呐鸥同为日据时期台湾人、后来又同住上海的缘故,更容易理解刘呐鸥中文不时夹杂日文、英文甚至闽南语的写作,这些字句背后,是刘呐鸥迥异于戴望舒、施蛰存的生长背景。这些阅读经验和对父亲于刘呐鸥交往的考证,使得林先生写成了《我所不认识的刘呐鸥》这篇文章。 林文月先生的报告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报告结束后,林先生与与会的数百位同学展开了互动,悉心解答了同学们的问题,在座的学生们表达了他们对林文月先生的尊敬和热爱。 (攥稿:王芳)

Posted in Home, IAHS Update, Lectures & Speeches | Comments Off on 2012年10月25日,「拟古——从《江湾路忆往》到《我所不认识的刘呐鸥》」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