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Publications

2010年9月19日,杜维明:精神危机带来文化自觉

中国正处于转型阶段,转型意味着有很多滑坡,但正因为大家忧虑,文化自觉开始起来。现在中国应当有一个健康的文化认同的主线,一方面是自信心,另一方面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自我批评自我反思的能力应该很强,而且这种文化认同不应对世界造成威 胁。 年过七旬的杜维明回到北大,创办高等人文研究院,引来学界的关注。在未名湖的诵 经阁里,他纵谈对儒学的最新理解,“我每每都有些新想法”。而从他呼吁将孔子诞辰日作 为尊师日,也看出他在策略性地将自己的想法推展到实践。 同为现代儒学最重要的研究者和推广者,杜维明与余英时是两个极端,余英时 1978年访问大陆后便不再来,第一次成了最后一次。但今天的杜维明却是全身心投入到了大 陆,成了另一个极端。“不投入大陆,所有的儒学研究都只能是边缘,没办法”。 纯粹政治化的儒家是最大的威胁 南方都市报:您为什么呼吁将 9 月 28 日孔子诞辰日作为尊师日? 杜维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的力度很大,每年哲学日(编者按:11 月第 3 个星期 四)这一天,世界各地哲学家都被邀请。莫斯科和智利分别承担过一次,今年要在德黑 兰。尊师日如果建立起来,大概也有这个可能性。后来我说,不要把教师节改了,把 9 月 28 日作为尊师日就行了。我在想,在这一天,如果你的老师已经过世,那么你可以怀念 他;如果他还在世,那么你可以尊重他,各种不同的形式,主要是心灵的感恩。自然世界 之外,我们还有意义世界和精神的生命,这都是那些老师塑造的。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 明,犹太文明和佛教,都有对其大师的尊重。现在这个算是小型的学术界内部的运动,希 望它慢慢能够扩大。 很多人怀念“文革”,那时大家诚实,为人民服务,牺牲自我,雷锋精神,但那是最糟糕 的时代,因为那时根本没有文化自觉,顺着一条路,不相信自己,相信红太阳,亲情完全 崩溃。那是真正摧残中国文化的时代,所谓的夜不闭户,人民诚实忠诚,都是虚伪的,非 常危险。改革开放之后,改变很大,正面意义远远超过负面。但我们出了一个比较大的问 题,过分强调经济主义。我们现在处于转型阶段,转型就意味着有很多滑坡。但是,正因 为大家忧虑,文化自觉开始起来。现在中国应当有一个健康的文化认同的主线,也包括台 湾、香港地区和新加坡华人。 文化认同一方面是自己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进行自我批评自 我反思的能力应该很强,而且这种文化认同不应对西方文化造成威胁,如果是威胁性的, 还未起来,扼杀的力量就会很大,也不能使得还没有发展到同样水平的国家,包括印度, 感觉到我们自私自利,掌握了他们的资源,所以文化认同应该开放。但确实很难。最为关 键的是知识精英,一般的人能存活就有尊严,有些知识精英是这样的,无恒产而有恒心—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Articles, Home, Interviews,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10年9月19日,杜维明:精神危机带来文化自觉

2010年6月24日,杜维明:儒家“和而不同的人文精神

《论语》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杜维明以为,“同”与“和”是有区别的,“和”的对立面是“乱”和“同”。“异”是“和”的必要条件,没有“异”就不能“和”。儒家“和而不同”的人文精神更多讲的是“求同存异”……   儒家传统是一个划时代、跨文化,同时也是多学科的一个文化现象。   说它跨时代,因为它是从曲阜的地方文化,逐渐成为中原文化主流。自11世纪开始,又从中原文化的主流逐渐成为东亚文明的体现。它对越南、韩国、日本和海外的东亚社会都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很多人认为儒家传统是代表东亚文明圈的一个思想传统。   说它跨文化,因为它不仅是中国的,也是越南的、日本的,朝鲜的,也可以说是海外东亚社会的文化。   说它多学科,因为我们可以从历史、文学、宗教、人类学、政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各方面来探讨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今天我们想问的是:有没有一条思路、一种理念,可以把这么一个划时代、跨文化、多学科的复杂现象串起来?也就是说儒家所体现的人文精神,是不是有现代的意义?有全球的意义?它是不是能够成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另外,面对未来的世界,它可不可能也成为全球人类的一个参照? 哈佛大学讲座教授、浙大光彪讲座教授 文章来源:浙江人文大讲坛

Posted in Articles, Home, Lectures & Speeches,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10年6月24日,杜维明:儒家“和而不同的人文精神

2010年6月12日,杜维明:城市文化的反思

大家好。主席先生、各位尊贵的来宾,各位代表。你也可以说,一些主要城市的出 现,一定也是进步的一个象征和记号,所以应该是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但是 城市是不是一定可以提供人类繁荣的机会?看上去非常明显,非常丰富的城市生活方式, 比如有很多的音乐馆、博物馆、图书馆和购物中心,这些只能在现在的城市出现。 但是,城市人民也会受到交通拥堵、空气污染、传染病等的威胁。其实不仅是专家, 包括街上普通的老百姓也一直在讨论的问题,是现代化是不是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的生 活?我们发现现在有许多的建筑师、设计师、学术界和记者官员以及其他的人士就现有的 城市的发展模式提出的挑战以置疑,我们知道现在有全球化,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有许 多的城市正在走向不同程度的同质化,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当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矛 盾。比如我们在选择方面,是多元的结构,但是,我们在身份上又需要符合社群的主义。 这两者的融合,必须有新型的城市文化来解决,我相信我们应该在城市当中提供更丰富和 更活跃的社区生活。 我们要增加城市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这样一来,才能够在这样的一个城市当中给大家 带来一个和谐的感觉。 文化的全球性是比较难领会的,因为它本身也是带有各位复杂性和矛盾。我们知道到 目前为止全球化都是由西方化和现代化的力量来驱动的,但是,就像我所说的,成为一个 加快同质化的过程。 因此,我们在全世界有各种各样的声音,特别是在国际的商业区里面,比如大家说到 的所有的文化形式为什么只讲英语呢?比如戏剧、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都是由于讲英语, 所以他们认为全球化就是美国化的过程。但是,实际上美国也有一些智者和知识分子,他 们意识到了,并且担忧这一点。他们认为英语已经不再是世界上的主导语言,而且有其他 的语种来替代,比如说西班牙语。 我们的世界更全球化,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原生的纽带。我们发现种族、性别这样的一 些年龄,还有一些信念比世界上没有哪个时刻比现在更加突出它的重要性。 我们现在的现代化给我们带来文化的差异,原生这个纽带在现在的经济、社会和政治 当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Posted in Articles, Conferences & Workshops, Home,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10年6月12日,杜维明:城市文化的反思

2010年3月,杜维明 范曾:天与人——关于儒学走向世界前瞻的对话

第 47卷 第 2期 2010年 3月 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Sciences) Vo. l 47 , No . 2 M ar . 2010 本 刊 特 稿 编者按: 2009年 12月 10- 11日, 哈佛大学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先生与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多元文化特别顾问、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著名书画家范曾先生,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Articles, Dialogues & Discussions, Home,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10年3月,杜维明 范曾:天与人——关于儒学走向世界前瞻的对话

2010年,《文化纵横》,杜维明:多元现代性中的儒家传统

文章来源:《文化纵横》2010 年第 2 期 20 年来,我一直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是否能够超越 政治化的限制、去除糟粕,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对西方的启蒙作出回应,并与西方的现代 价值相匹配?张灏曾指出,现代化是对传统的严厉批判,他提出要从传统的价值角度来反 思现代化。我的想法就是从儒家的立场来反思西方的启蒙心态。关于启蒙,西方很多学者 将之作为一场运动,哈贝马斯则认为它是一个还未完成的计划。在这里,我们既不把它当 作还在发展的一个计划,也不把它当作一种运动,而是看作一种心态。这种启蒙心态不仅 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它还孕育了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市民社会。此外,包括跨 国公司、民间或官方组织,都与启蒙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舒衡哲和李泽厚指出,救亡压 倒了启蒙,对此我基本接受。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启蒙被大多数甚至是全部知识分子认 为是能够使中国现代化的唯一道路。那么,我们能否从儒家人文精神的角度对启蒙做一同 情的了解和批判的认同,我们是否能够通过儒家的核心价值,对启蒙所代表的核心价值做 一些反思呢? 在这中间就出现了这样一个预设:一个中西方间可以进行平等互惠对话的时代也许已 经到来。之前的对话是不公平的,实际上,现在的对话条件也是不公平的,因为我们的力 量太薄弱,特别是在文化领域。西方提出了“软实力”的说法,我们也用软实力,但是我认 为这是值得商榷的。这个概念是约瑟夫·奈提出的,他认为仅衡量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还 不够,还应包括文化力量,这种力量是软实力,美国在这方面就相当强。中国提软实力并 不一定合适,一是因为我们这方面的力量太弱,比美国、欧洲或者日本都要弱很多,甚至 美国一个局部地区的软实力都比我们强;二是如果我们要推出软实力,可能会招致更多“中 国威胁论”的观点。五四运动时代中国的知识精英常常是把我们的糟粕与西方最核心的价值 相比较,比如拿“抽鸦片烟”、“包小脚”、“蓄妾”、“等级制度”、“封建意识形态”和西方的“理 性”、“自由”、“法制”、“人权”、“个人的尊严”作比较。我们本来就弱,这么一比,我们就没 什么民族自尊可谈了,结果是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完全丧失信心。

Posted in Articles, Home,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10年,《文化纵横》,杜维明:多元现代性中的儒家传统

2010年1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杜维明:以儒家核心价值观对话西方

2010 年 1 月 12 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特别策划 王广、路育松、晁天义、郑飞、焦兵、褚国飞、王玉 杜维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 我们现在谈的软实力,主要是指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概念。当时,他提出“软实力” 这个概念是旨在思考美国力量能维持多久。赞同“软实力”这种提法的人认为,美国并非单指 罗马文明,而是罗马文明与爱琴海文明的综合,它除了政治、军事和经济力量,还有文化力 量,现在必须提升这种文化力量,使之成为软实力;只有依靠软实力,美国宰制的时间才能 够更长,影响才可能更深。我同意这一观点。 软实力这种提法从长远看不会一成不变,它更多是一个策略性的提法。在同一时代,其 他一些概念也被提了出来,包括福山的“历史终结”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这些论调的基本 着眼点都是如何回应来自西方以外力量对西方构成的冲击。现在重新看这些问题,我想大家 已经形成了新的共识:“历史终结论”的提法是荒谬的;在亨廷顿在世时,我和他也曾讨论过 “文明冲突论”这个问题,假如确实存在文明冲突的威胁,那么文明间的对话就更有必要了。 我曾在联合国作过一个关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的报告,提出:假如没有对话,抽象的 普世主义就会造成霸权;假如没有对话,对于每一个特殊民族的认同就会变成封闭的特殊主 义,甚至会变成原教旨主义,乃至带有侵略性。所以大家相互间一定要通过对话把这些困难 消解掉,即使无法消解,也可以因此而把各个复杂面体现出来。美国总统奥巴马拿到诺贝尔 和平奖,争议非常大,但是他的一个非常大的贡献,我认为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贡献,就是 把小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给整个消除掉了。他强调对话,到伊斯兰世界去对话,到埃及去对 话,到非洲去对话。美国也因此从一个单边主义的宰制性力量成为了一股协调的力量,无论 协调是否成功(因为其中有很多利益相互牵制),但是有无自觉性本身就构成了很大的差别。

Posted in Articles, Home,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10年1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杜维明:以儒家核心价值观对话西方

2010, 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 Reviewed Work(s): The Sage Learning of Liu Zhi: Islamic Thought in Confucian Terms

JOURNAL ARTICLEReview: Being What We Read: Perennialism in Chinese Islamic Studies The Sage Learning of Liu Zhi: Islamic Thought in Confucian Terms.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Monograph Series by Sachiko Murata, William C. Chittick, Tu Weiming Review by: James D. Frankel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 Vol. 17,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Articles, Home,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10, 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 Reviewed Work(s): The Sage Learning of Liu Zhi: Islamic Thought in Confucian Terms

【文章】2010年,文化多元、文化间对话与和谐:一种儒家视角

中外法学Peking University Law JournalVol 22, No. 3 (2010) pp 326-341 本文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万骏翻译;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启成审校。 文化多元是世所公认的事实, 被认为是促进人类繁荣的一个基本因素而受到赞扬, 但它也 被视为成为世界公民的一种威胁。生态意识让人类明白, 人类的生存正处于危险之中, 因此, 无论富国还是穷国, 我们注定要同舟共济。但就找出一个公平的方式来应对人类所面临的危 险而言, 生态意识却分裂了国际社会。其结果是,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了扭转这一大规模 破坏的趋势, 僵持在了似乎无休止的关于分配正义的讨价还价上。尽管有越来越多的科学证 据表明, 环境恶化正在威胁人类的生存, 但令人沮丧的是国际政治结构因其惯性变得愈加顽固 颟顸, 在处理全球范围的危机方面更显无能。因而, 或许文化间对话不能解决上述危机, 但它 必定是人类生生不绝、 繁荣昌盛的第一步。 首先, 我要反思一下文化多元现象。

Posted in Articles, Home,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文章】2010年,文化多元、文化间对话与和谐:一种儒家视角

【访谈】2009年12月30日,杜维明:梦想的中国是精神文明的大国

摘要 儒家很可能被政治化,可能被与儒家核心价值相违背的力量所腐蚀,譬如儒家是非常重视社会和谐的,但是和谐变成协同一致,这是“和”还是“同”?儒家的“和”,差异化非常重要,“和而不同”。完全把“和”的价值机械地消解成“同”,对儒家是一个非常大的冲击。儒家一直有非常强烈的自我反思能力,乃至对政治、社会批判的能力,甚至抗议的精神。假如说这成为支持现实利益的一种借口,或者作为一种工具,这是很危险的。 西方价值有普世意义,东方价值同样有普世意义   凤凰网资讯:未来十年后,东方和西方的文化之间会以什么样的格局来存在?   杜维明: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我觉得将来大概不会只是东西文化的核心价值对话,是更广的东西南北。所以我说我们的关注点,除了北美和欧洲以外,对印度、拉美、伊斯兰世界、澳洲等各个地方的核心价值都要关注,我们的参照要扩大,我们要走出一条不同于非东即西这种道路。甚至我还认为现代化过程中间,可以拥有不同的文化形式,也就是现代性之中传统的塑造力,以前总认为传统是现代之外;现在发现各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对现代性也有一种塑造作用。   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影响力不完全在经济,应该是在文化。文化的影响力,是在多元的背景下发挥积极作用。所以儒家可以跟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之间进行对话,不是和其他大的思潮之间抗衡的关系,而是兼容并包的关系。如果不能够走到那条路上,它只是变成一种区域的、地方的价值,不可能成为普世价值。要成为普世价值,应该跟现在在世界各地的一些普世价值进行对话。   我认为现在文明之间的对话,最低要求也是最必要的条件,就是儒家的金科玉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人和人之间,地方和地方之间,国与国之间,这个可以成为一个重要机制。如果我们的视野比较宽阔,所考虑的问题比较长远,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利益问题,而是国际秩序的问题,同时还要是人类的存活问题,也就是生态环保,这些问题都来考虑,都成为我们关照的对象,那我觉得东亚所代表的儒家传统,它的说服力就不只是限制在东亚,这个说服力也不应该来自有意造作的软实力,而是应该把发扬它的核心价值作为最重要的工作。 注:以上稿件为凤凰网与正义网联合出品,转载请注明。

Posted in Articles, Home, Interviews,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访谈】2009年12月30日,杜维明:梦想的中国是精神文明的大国

2009年12月14日,杜维明:多元现代化:儒家东亚的启示

很长时期以来,世界主流思想习惯于把现代化和传统、西方和非西方、区域性和全球性 对立起来。我们超越这种两极对立观的努力有深远意义,为全球社会多种文明之间的对话创 造了条件。人们长期认为,近代西方是世界取得有意义进步的唯一舞台。儒家东亚、伊斯兰 中东、印度教的印度和佛教东南亚只是被动地接收这个西方现代化过程。现代化最后会终止 文化的多样性。儒家或任何非西方精神传统会有助于实现现代化过程是不可想象的。从传统 到现代的发展是不可避免和不可逆转的。但是,传统继续存在于现代化之中。实际上,现代 化过程身一直受到扎根于古老传统的多样文化形态的制约。 儒家坚持平等比自由重要,同情比理性重要,礼教比法治重要,责任比权利重要,人际 关怀比个人主义重要,这似乎与启蒙运动的价值取向相对立。因此,毫不令人惊奇,李光耀、 马哈迪(Mahatir)等政治领袖弘扬的亚洲价值常常在西方引起冷嘲热讽。但是,从家庭到国家, 所有层次上社会解体的危机显然证明社会正义、心灵沟通、相互理解、承担责任和休戚与共 意识的需要。就像亨金(Louise Henkin) 强调指出的那样,所谓亚洲或儒家价值,正如启蒙 价值一样,也是 具有普遍意义的。作为政治意识形态、知识分子的探求、商人道德、家庭 价值或抗议精神,儒家教导从六十年代起在工业东亚,八十年代起在社会主义东亚得以复兴。 这是许多因素的结合。确实,一个多世纪以来,东亚知识分子热诚向西方学习。但是,他们 常常无意之中求助于当地形态来重新整合他们向西方学到的东西。这种创造性吸收利用的模 式有助于他们缔造一种启蒙理性和儒家人文主义的新的综合。儒家传统一直在其大一统体制 性基础上发挥着作用,同时,也在农业为基础的经济、家庭为中心的社会结构和家长式政体 方面根深蒂固。不用说,作为对西方冲击的反应,所有这些方面都在一种新的架构中脱胎换 骨。儒家政治意识形态为日本和四小龙(台湾、南韩、香港和新加坡)建国提供了丰富的象征 符号资源。在东亚和中国(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经济文化、家庭价值和商业道德也以儒 家语汇加以表达。像网络资本主义、软性权威主义、团队精神和协商政治这些在东亚经济、 政治和社会中无所不在的观念全都说明,儒家传统在东亚现代化中继续发挥着作用。

Posted in Articles, Home,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09年12月14日,杜维明:多元现代化:儒家东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