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Lectures & Speeches

【文章】2013年6月6日,听杜维明先生谈文化中国

杜维明提到,个人何以以“再审视”为题,为什么要再度思考认同问题。其实,对于文化中国的概念,杜维明早在1989年的《文化中国:边缘即中心论》一文中,就对此有过最初的详尽阐释。但他认为,自此之后,在将近四分之一世纪中,文化中国曾有的三个各自独特而又不可分割的意义世界(或称象征世界)发生了重大转变。而正是这些变化,导致自己需要重新审视已有的观点。 文化中国的第一意义世界,包括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和新加坡。现在的问题是,“中国人”或“华人”的意义,变成了一个非简单的以国籍而论的事情。在这一意义世界当中,文化中国应该涵盖56个民族,而不是仅有的汉人的狭隘观念。而中国港、澳、台地区以及马来西亚对Chinese和中国文化的理解,也都发生了变化。港人在最近的三五年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人数在不断增加,而在台湾,还有不少人把“中国人”和华人分开。 第二意义世界主要指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人社会,包括海外华裔、华侨等,最突出的是马来西亚,也包括泰国、印尼或菲律宾。在美国、澳大利亚、欧洲等地,华人的比例若加起来也不算少。这一意义世界的变化,来自于跨学科的离散研究所带来的丰硕成果。虽然他们为“大中国”所吸引,但越来越有离散或曰游子之心态。 第三意义世界主要指与中国既无血缘关系、婚姻关系也无地缘关系的国际人士,主要是学者和汉学家,也包括长期与中国文化或中国打交道的企业家、政府官员等。他们主要通过各自的母语来了解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等。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类人员越来越多。而这一变化最具挑战性的是,还带来了比如中国人的国际形象等问题。 由于时代的巨变,杜先生提出,自己原有的观点“中心无处可循,边缘四处可见”应该更改为“中心无处不在,边缘也已成为中心”。文化中国的精神资源非常丰富,儒家只是其一,像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都是其中组成部分。就文化中国而言,当说到“我们”的时候,这个“我们”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和自省的。 《中国科学报》 (2013-06-06 第8版 校园)

Posted in Articles, Home, Lectures & Speeches,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文章】2013年6月6日,听杜维明先生谈文化中国

2013年5月,凤凰视频,杜维明讲《大学》

2013年5月凤凰视频杜维明讲《大学》《大学问》第六期 杜维明:祖籍广东南海,1940 年生于云南省昆明市。中国当代著名学者,现代新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是当代研究和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家。现任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国际哲学学会名誉院士(代表中国)。先后求学于台湾东海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自1981年,一直在哈佛大学东亚系担任历史及哲学教授,其间获选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还曾担任哈佛燕京学社社长。长期以来,致力于儒学第三期发展、诠释中国文化、反思现代精神、倡导文明对话,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 土豆视频:https://video.tudou.com/v/XNTYzNzQxNTg0.html?spm=a2h0k.8191414.0.0&from=s1.8-1-1.2

Posted in Home, Lectures & Speeches, Multimedia, Video | Comments Off on 2013年5月,凤凰视频,杜维明讲《大学》

2013年5月8日,杜维明:文化中国的认同问题

2013年5月8日杜维明:文化中国的认同问题哈佛茶会 土豆视频:https://video.tudou.com/v/XNjQ3NDQ2MzAw.html?spm=a2h0k.8191414.0.0&from=s1.8-1-1.2

Posted in Home, Lectures & Speeches, Multimedia, Video | Comments Off on 2013年5月8日,杜维明:文化中国的认同问题

2013年1月31日,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名家讲座:现代中国的文化认同,主讲:杜维明

2013年1月31日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名家讲座:现代中国的文化认同主讲:杜维明 土豆视频:https://video.tudou.com/v/XODgyMDIzNTM2.html?spm=a2h0k.8191414.0.0&from=s1.8-1-1.2

Posted in Home, Lectures & Speeches, Multimedia, Video | Comments Off on 2013年1月31日,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名家讲座:现代中国的文化认同,主讲:杜维明

2013年1月17日,“博雅教育何以重要”演讲

2013年1月17日,美国卫斯理大学(Wesleyan University)校长迈克尔·罗斯(Michael Roth)教授在英杰交流中心发表了题为“博雅教育何以重要”的演讲。此次演讲作为北京大学和卫斯理大学的校际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由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世界伦理中心主办,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北京论坛协办。到场嘉宾包括北京大学副校长李岩松、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王博、北京论坛秘书长严军等。来自北大各院系的100余名师生前来聆听演讲,并就“博雅教育”的话题,进行了热烈而富于学术深度的回应。 北京大学副校长李岩松教授首先介绍迈克尔·罗斯校长和卫斯理大学的基本情况,并就两校进一步的合作事宜提出了建设性的想法。紧接着,在对美国的“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进行历时回溯和共时评价的基础上,迈克尔·罗斯教授为到场师生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演讲。 作为历史学者,罗斯教授首先做了一番“知识考古”的工夫。他指出美国历史上的“博雅教育”理念植根于欧洲启蒙主义的文化传统,并援引康德关于“启蒙是从自我设定的不成熟状态释放自我”的经典定义,以及黑格尔“解放、激励、协作”的三大教育理念,将之与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等美国建国时期思想家关于“博雅教育”的言论相勾连。 继而转到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浪漫版本的博雅教育观,罗斯教授指出其核心概念是“自力更生、激发创造力和克服盲目性”,并指出这一视角正与当前以应试为中心的教育文化相反。此外,他还从哲学视角回溯了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和杜威(John Dewey)博雅教育理念及其哲学的关系,指出时下美国大学教育对于批判性思维的过分强调,实可以从詹姆斯的教育言论当中得到反思。罗斯教授还特别指出,杜威的实验哲学超越学科界限而关注方法,有其在“博雅教育”思想史上的特殊意义。杜威旨在突破近代以来专业化研究日益流于狭隘、无用的局限性,用博雅教育练就的方法论打通学术与生活,使学生及学者在学科秩序及其上升阶梯之外,获得对广泛的社会事务发言的可能性。 沿着从杰斐逊、爱默生、威廉·詹姆斯直至杜威的思想传承脉络,结合对美国当前教育现状的批评,罗斯教授为听众展现了一条将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结合的博雅教育之路,并涉及到最近西方知识界有关基础教育持续性价值的争论,引起到场师生的广泛共鸣。在评议环节,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教授对罗斯教授的演讲进行了深入解读,再一次从历史维度抽丝剥茧,揭示伏尔泰、狄德罗、孟德斯鸠等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深受儒学思想影响的事实,并借此探讨了博雅教育与中国本土资源相贯通,儒家经典与西学经典协同参与当下教育实践的可能性。 最后,在杜维明教授的主持下,迈克尔·罗斯教授与北大师生就中美大学教育比较、信息时代的博雅教育、网上公开课等话题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到场嘉宾及师生也对两校相关交流活动的进一步展开,表示了由衷的期待。

Posted in Home, IAHS Update, Lectures & Speeches | Comments Off on 2013年1月17日,“博雅教育何以重要”演讲

2012年11月22日,杜维明主讲才斋讲堂第五十讲:儒学创新的哲学反思

11月22日晚,北京大学才斋讲堂第50讲在二教107教室拉开帷幕。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杜维明院士,以“儒学创新的哲学反思”为题,与同学们分享了他对儒学中自我、社群、自然与天道概念的理解以及针对儒学未来发展走向的主张。研究生院刘明利副院长主持讲座。 杜维明教授首先明确了儒学的三段历史分期。他指出,儒学发展历史上的第一时期为曲阜时期(公元前6世纪—公元1世纪),这一时期儒学得到初步发展并逐渐被大范围地接受,象征着儒学从曲阜走向中国;第二时期为宋明儒学时代(11世纪—19世纪中叶),这一时期儒学吸收了道、佛的观点,逐步传播至东亚各国并产生重要影响,象征着儒学从中国走向东亚;第三时期为新儒学时代,这一时期儒学在曲折中得到复兴,涌现出一大批复兴儒学的学者,潜藏着儒学从东亚走向世界的趋势。 在明确儒学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杜教授介绍了儒学的三个显著特征。通过对“儒学在西方传播过程中的语言障碍”、“日本武士道精神同儒学的结合”、“‘文化中国’同儒学的关系”等议题或者现象的分析,杜教授指出,儒家不仅是跨时代的现象,更是跨文化的存在。杜教授又分析了来自政治、历史、心理、哲学等领域对儒学的研究观点,指出儒学拥有多学科的研究领域。之后,杜教授深刻分析了儒学的分层性,他认为儒学在发展过程中自然分布在精英阶层和民间,而儒学在民间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对知识阶级的影响力。 最后,杜教授详细阐述了解儒学的途径。他指出,了解儒学必须顾及道(核心理论)、学(学术系统)、政(实践运用)三个范围。他认为,儒家的核心理论是“仁”,因为儒家任何一个理论观点都和“仁”产生联系,离开“仁”便失去了价值,并且其他理论价值都在丰富“仁”的观点。儒家的“仁”作为理论的核心,不具备真理成分也并非教条,它在反映人的社会性的同时也彰显着人的主体性。杜教授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深层次地理解儒学,促进儒学的进一步发展与传播。 编辑:碧荷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6725994/

Posted in Activities, Home, Lectures & Speeches, Teaching | Comments Off on 2012年11月22日,杜维明主讲才斋讲堂第五十讲:儒学创新的哲学反思

2012年10月25日,「拟古——从《江湾路忆往》到《我所不认识的刘呐鸥》」讲座

应北京大学中文系和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的联合邀请,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名誉教授,著名散文家、翻译家林文月先生来到北大进行为期一周的访问讲学。2012年10月25日,作为“鲁迅人文讲座”本学期开场的第一讲,林文月教授以“拟古——从《江湾路忆往》到《我所不认识的刘呐鸥》”为题,为北大师生做了精彩的演讲。 讲座由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陈跃红教授主持,与会的中文系相关专业及高等人文研究院诸位教授,与来自北大各院系的数百名学子一起,聆听了此次以追忆、模拟、寻根为主题的动人讲演。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教授首先致辞,介绍林教授独特家世与传奇经历。 作为台湾南部世家子弟的林文月先生,出生于上海的日本租界。她的外祖父是台湾爱国史家连横。她是台湾大学中文系的传奇,师承台静农、郑骞、王叔岷诸先生,在六朝文学的研究领域获得斐然成绩;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访学期间撰成《京都一年》,拉开了其散文创作的序幕;而随后翻译《源氏物语》、《伊势物语》、《和泉式部日记》、《十三夜》等日本古典、近代文学巨著,并自配精美插图,更是引起了强烈反响。围绕林先生学术、创作、翻译、绘画四支妙笔,杜维明教授以扼要精到的介绍,从文化中国价值认同的层面,深入阐释了“林文月现象”的当代意义。 对于这次演讲的标题,林文月先生介绍,所谓“拟古”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书写形式,指模拟古人笔意的写作。林先生关注“拟古”,是从学术研究的立场开始的,起于对陆机《拟古诗》十二首的研究,终至开始了自己的创作。1987年至1993年间,林文月先生借重“拟古”书写形式撰写了一系列文字,结集为散文集《拟古》。演讲标题中的《江湾路忆往》,即是该散文集里的文章。这篇文章,也成就了林先生对有“上海文坛的台湾第一”之称的刘呐鸥的研究,可谓因缘际会。 林文月先生首先叙述了《江湾路忆往》的写作过程与内容。该文是其模仿萧红《呼兰河传》所作,回忆了自己居住上海时的童年往事。普通的回忆文章,主要是以时间为主轴展开记叙。而借鉴《呼兰河传》依生活的地理空间叙写童年往事的手法,林文月在《江湾路忆往》中把自己十二岁时的故事,用上海闸北江湾路540号故宅及其周边空间为轴集结起来,对自己难以忘却的童年记忆,进行了一次全新的叙述尝试。 林先生介绍,又因为日后学者对《江湾路忆往》一文的研究,直接促成了《我所不认识的刘呐鸥》一文的诞生,可谓有缘。如许秦蓁教授在台湾中央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写作论文《战后台北的上海记忆与上海经验》,正是以《江湾路忆往》为重要材料的——由于模拟《呼兰河传》的笔调,《江湾路忆往》一文呈现整齐清楚的空间感,使得许教授能够按图索骥,步步寻访,还原了文章中提到的地方。有意思的是,许教授发现,林文月先生文中提到的放学后躲雨的“内山书店”,正是刘呐鸥经常购买日文书籍的地方,这一因缘直接促成了林文月先生写作《我所不认识的刘呐鸥》这篇文章。 令林文月先生惊喜的是,随着对刘呐鸥关注的深入,她逐渐发现这一研究对象与自己父母竟有“知友”之交;同时,由于自己与刘呐鸥同为日据时期台湾人、后来又同住上海的缘故,更容易理解刘呐鸥中文不时夹杂日文、英文甚至闽南语的写作,这些字句背后,是刘呐鸥迥异于戴望舒、施蛰存的生长背景。这些阅读经验和对父亲于刘呐鸥交往的考证,使得林先生写成了《我所不认识的刘呐鸥》这篇文章。 林文月先生的报告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报告结束后,林先生与与会的数百位同学展开了互动,悉心解答了同学们的问题,在座的学生们表达了他们对林文月先生的尊敬和热爱。 (攥稿:王芳)

Posted in Home, IAHS Update, Lectures & Speeches | Comments Off on 2012年10月25日,「拟古——从《江湾路忆往》到《我所不认识的刘呐鸥》」讲座

2011年7月30日,凤凰世纪大讲堂,二十一世纪儒家的人文精神

2011年7月30日凤凰世纪大讲堂二十一世纪儒家的人文精神 主持人:王鲁湘嘉宾:杜维明 Video.tudou.com(土豆视频):https://video.tudou.com/v/XMjA4MjUyMjk2NA==.html?f=48367189

Posted in Home, Lectures & Speeches, Multimedia, Video | Comments Off on 2011年7月30日,凤凰世纪大讲堂,二十一世纪儒家的人文精神

[:en]Video: Keynote Address at 2011 NCLC[:zh]视频:第四届全美中文大会主题演讲[:]

[:en] In the early afternoon of April 15, 2011, the participants of 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Conference gathered in the Grand Ballroom at San Francisco Hilton Hotel for Prof. Tu Weiming’s keynote address entitled “New Confucianism in a Global Age.” Here’s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Home, Lectures & Speeches, Recent Events, Video | Comments Off on [:en]Video: Keynote Address at 2011 NCLC[:zh]视频:第四届全美中文大会主题演讲[:]

Keynote Address at 2011 NCLC 2011年全美中文大会上做主题演讲

In the early afternoon of April 15, 2011, the participants of 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Conference gathered in the Grand Ballroom at San Francisco Hilton Hotel for Prof. Tu Weiming’s keynote address entitled “New Confucianism in a Global Age.” Prof. Tu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Activities, Conferences & Workshops, Dialogues & Discussions, Lectures & Speeches, Recent Events | 2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