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Lectures & Speeches

2010年2月23日,杜维明哈佛大学公开课(英文)

2010年2月23日杜维明哈佛大学公开课(英文) 土豆视频:https://video.tudou.com/v/XNjQ3NDY1NTg4.html?spm=a2hzp.8253869.0.0

Posted in Home, Lectures & Speeches, Multimedia, Video | Comments Off on 2010年2月23日,杜维明哈佛大学公开课(英文)

2018年8月19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杜维明:精神人文主义——已、群、地、天(下)

儒家精神的传统:“为己之学”与“致良知” 学以成人是“为己”。自我的尊严、独立和自主是儒家所珍视的价值观。对自我的认知是政治责任、社会参与和文化敏感性所必需的。孔子的弟子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他把“仁”作为他自己的任务,担子不可谓不重;他至死才结束了自己的旅程,路不可谓不远。孟子用掘井及泉的比喻来表达自己的“自得”的主张,以其作为一种恰当的学习方式。只有深深沉浸在自我理解中,我们才能从底下流淌的溪流中获益,丰富我们的生活方式。积累丰富的诗性、政治、社会、历史和形而上学资源的能力,是体现不断扩大的人际关系网络的先决条件。因为儒家的自我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动态的关系中心,所以不能不通过对话与其他中心互动。对他者的承认和尊重是建立富有成果的关系的出发点。五伦都是互惠的: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兄友弟恭,朋友有信,夫妇有别。互惠精神遍及所有关系。伦理“金”规则以否定的方式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建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即别人的完整性优先于用自己的方式建立关系的愿望。这一否定性陈述(恕道)必须辅之以肯定性精神(忠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种对话方式也适用于自然和天道。在对话精神中,自然是托马斯·贝里恰当地表达的“主体的交流”,而不是“客体的集合”。如此构思的大自然是地球母亲,它使我们能够生存、成长和繁荣。同样,我们与天的关系也是建立在相互回应的基础上。在儒家看来,天无所不在,无所不知,但不是无所不能。它可能创造了一切,但它依靠人类的参与来完成宏伟的工作。人类应该欣赏宇宙演化所产生的一切,为自己和环境创造一个和平和谐的住所。“天生之,人成之”这句格言暗示,人作为天的伙伴,是宇宙的共同创造者。言下之意,他们也是强大的毁灭者。正如中国一句古老的谚语所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腾讯 https://mp.weixin.qq.com/s/ctGoNDqGLBOSrNkX-u2QSw

Posted in Articles, Home, Lectures & Speeches,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18年8月19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杜维明:精神人文主义——已、群、地、天(下)

2018年8月19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杜维明:精神人文主义——已、群、地、天(上)

原创: 杜维明   精神人文主义Spiritual Humanism     阅读量:2442 本推文根据杜维明先生在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王阳明讲座上的发言大纲整理而成,原文中没有各节标题,为编者整理添加。此外,根据篇幅,本文略有改动。 演讲人:杜维明  先生 主持人:陈来  先生 时间:2018年8月18日18:00-20:00 地点:中国国家会议中心 导论:孔子提供了一种全面而完整的学以成人的方式。儒家哲学以此时此地具体的、生活着的人为出发点。儒家最基本的信条之一是,学以成人就是学会做一个“个人”。成为一个“个人”需要一个动态的转化过程。作为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尽管成长看似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需要通过学习才能成为“个人”。我们通过学习来熟悉自己的身体;饮食、起居、进退、言语的每一个动作都需要不断的学习。严格来说,并不是我们拥有自己的身体,而是我们成为了我们的身体。身体不是预先给定的。身体是一种成就,是一种惊人的成就。身体的各个方面,包括物质、生理、情感、心理、心智、智力和精神,从整体上定义了我们是活的具体性。 腾讯 https://mp.weixin.qq.com/s/8y0KX0VAiMJW5ST5qdQ6Gw

Posted in Home, Lectures & Speeches | Comments Off on 2018年8月19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杜维明:精神人文主义——已、群、地、天(上)

2018/08/18-24th World Congress of Philosophy WANG YANGMING LECTURE-keynote

2018/08/1824th World Congress of Philosophy WANG YANGMING LECTURE-keynote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erPlenary Hall Weiming Tu 杜维明Peking University Professor, Harvard University Professor Emeritus Video.tudou.comhttps://video.tudou.com/v/XNDA3ODIwNTUyOA==.html?spm=a2h0k.8191414.0.0&from=s1.8-1-1.2

Posted in Home, Lectures & Speeches, Multimedia, Video | Comments Off on 2018/08/18-24th World Congress of Philosophy WANG YANGMING LECTURE-keynote

2018-08-18, The 24th World Congress of Philosophy WANG YANGMING LECTURE, Q&A, Are Nationalisms un-Confucian?

2018-08-18The 24th World Congress of Philosophy WANG YANGMING LECTURE Q&A, Are Nationalisms un-Confucian? 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王阳明讲座 土豆视频:https://video.tudou.com/v/XNDA3ODIwNTUyOA==.html?spm=a2h0k.8191414.0.0&from=s1.8-1-1.2

Posted in Home, Lectures & Speeches, Multimedia, Video | Comments Off on 2018-08-18, The 24th World Congress of Philosophy WANG YANGMING LECTURE, Q&A, Are Nationalisms un-Confucian?

2018年4月25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杜维明:儒家的普世价值

导读:杜维明先生在这次演讲中,探讨了儒家作为一个地方性的、特殊的文化传统,如何走向世界,而不淡化其精神价值。儒学创立之初,便以士的精神挺立诸子学林,而后逐渐成为东亚知识人共享的宇宙论与人生观传统。儒家思想在今天依然有其一阳来复的生机,以”精神人文主义“为枢纽,发挥儒学的普世价值,可以为人类的生活世界注入新的精神力量。 儒家的普世价值——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启动仪式的主题演讲 2017年8月13日 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杜维明 各位学术先进,诸位同仁同学,大家早上好! 我有关儒家普世价值的观点是探讨一个特殊的文化传统,如何走向世界,而不淡化其精神价值。张世英先生刚刚所提出来的,在超越西方主客对立中重建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对我很有启发。 儒家传统是深含地方色彩而又不断地走向世界的精神文明。它源于曲阜,历经数代人的努力,成为中原的主要思想学派,深刻而全面地影响政治,经济,家庭与社会,为中国建立了礼仪制度,培养了知识精英。它还影响世风民俗,监督执政者的行为,在延续中华民族历史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它也是至今中国人生活世界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滋养。一群本来既没有政治权势,也没有经济资本的书生,主要通过教育,从理念的实践培养自我,转化世界,在“道术为天下裂”的时代,开辟出崭新的体现人文价值的天地。这一现象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极为罕见。 腾讯 https://mp.weixin.qq.com/s/ECoTteyqF8NBkcjejfCaOQ

Posted in Articles, Home, Lectures & Speeches,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18年4月25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杜维明:儒家的普世价值

2017年12月8日,杨儒宾:朱子是否别子为宗?

2017年12月8日晚7时,著名学者、台湾国立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讲座教授杨儒宾先生应邀在北大高研院举行学术讲座,讲座主题为“朱子是否别子为宗”。 讲座伊始,主持人杜维明先生介绍了杨儒宾教授的主要学术经历,对其著作《儒家身体观》、《1949礼赞》等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予以高度赞赏。对于本场讲座的主题,杜先生指出,杨儒宾教授的研究从朱子的工夫论、本体论、知识论入手,重新建构起一种对朱子学的理解,非常有说服力。 一、牟宗三对朱子的肯定与批判 杨儒宾教授首先从牟宗三先生对朱子的判教谈起。牟先生自从在《心体与性体》中提出朱子是“别子为宗”之后,在海内外学界产生极大的反响。过去的常识是将朱子视作理学正宗,牟先生对朱子的判教意味着朱子并不能代表儒家的传统,不仅不能代表,还是背离了儒家传统的歧出。读者即使不赞成牟先生的结论,也很难完全反对他细致的剖判。 “朱子是否别子为宗”这个论题在杨教授心中已经酝酿很久,最近十年,他每年都带领学生重走朱子之路,这使他越发感到朱子深远的影响力。牟先生为何会对一位如此有影响力的儒者作出“歧出”的判断?杨教授指出,如果没有北宋儒者和朱子的努力,如今我们谈不上文化中国,今日的东亚或许只是另一个东南亚。理学因素对于东亚文化的构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其中朱子的贡献又尤其显著。朱子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哲学的建构,他在重构家庭伦理和教育等方面也作出极大的贡献。这一点牟先生没有特别提到,不过他也不会反对朱子的这些贡献;同时牟先生也承认如果不从哲学的角度、而是从社会的层面去看朱子的贡献,其影响力是无可厚非的;他也认同如果要谈中国最接近于自然科学的道路,即是朱子的理气论。另一方面,虽然牟先生认为朱子的理气论体系在“向上一机”方面的理解有问题,但是他也充分肯定程朱一系思想中,人的气质之性与天命之性的强烈的对照性,可以显现出天理的尊严,朱子哲学以这种方式显现出对超越性的追求。 牟先生对程朱一系的否定主要在于认为其所主张的是他律道德。“自律道德”与“他律道德”的区分来自于康德,他律道德指人将决定自己行为的动力交付给外在的标准,朱子的“错误”在于,道德不是从良心自我判断、自我扩充而来,而是通过向外求取的“格物穷理”模式获得。在这种判断的前提之下,牟先生一一去检证朱子的思想何以是“别子为宗”。 二、具有活动义、创生义的“理” 然而,牟先生所认为朱子哲学中浮泛、不确定的语词是否应当按照牟先生的解读去理解?这些语词是否隐藏了其他的理解可能?“格物穷理”有伦理的、宗教的目的,但牟先生认为从所以然到所当然的进路是错误的,在这方面他接受休谟的观点,认为实然和应然不能通约。最终极的实体都是即存有即活动的,然而朱子的“太极”是存有而不活动的。牟先生认为这样的终极实体不能够投射到当下的现实活动之中,由此朱子学所建立的道德缺乏力量。良知流行是气,而朱子所说的“性即理”也是事实,问题在于朱子如何推论从形到形而上。牟先生的解释是这是程朱的思考方式:从“然”推到“所以然”。太极透过本心显现,所以良知的活动就是太极的实体化,因此良知/本心的内涵就不能仅仅从形而下的气去理解,而应该把它当做理气一如。据此,牟先生认为朱子的“理”是一个孤悬的、与形而下断裂的理,朱子以一种知识论导向的方式去通往“太极”,这条道路走不通。 那牟先生说的话有没有道理呢?按照牟先生的理解,朱子从“然”向上推出“所以然”的思考方式建立“格物穷理”的工夫论,从“然”推向“所以然”,“然”是动态的,“所以然”是静态的。而朱子明明把理当做真实的实体,朱子固然强调从“然”推向“所以然”的格物穷理向度,他同时也强调从太极往下流行、从本体层面思考,这一点从朱子对周敦颐的推重可以看出。事实上周敦颐被奉为北宋五子之首、理学的奠基者是由朱子和湖湘学派的推动而获得的,朱子推崇周子最重要的原因即在于《太极图说》。朱子对《太极图说》格外重视,《近思录》第一卷第一条即是《太极图说》。朱子绝对不是仅仅把太极当做一个超越的依据,而是把它当做可以发挥作用的实体来看待的。“天理流行”这个观念非常重要,而这正是朱子的语言,在《四书章句集注》这部朱子思想成熟代表的著作中,朱子有许多描述”活动义的理“的语言,朱子确实说过只要活动就是气,就是形而下,但同时朱子也强调理的生生之意。这个问题在韩国李朝时期造成了困扰,李栗谷和李退溪的最大争议恰好就在于此。李退溪认为朱子的理是活动的,因此他有理发、理动、理道的提法,以说明理有主动的能力;而李栗谷不这么认为,不过他的理解与牟先生不同,他赋予“理”神秘主义的功能。 三、朱子心学与“豁然贯通” 牟先生认为中国哲学的主流是无限心,而朱子只把心当做“气之灵”,由此朱子不可能建立自律的道德。确实朱子不太可能接受一种纯粹的本心概念,当学生问朱子“心即太极”还是“心为太极”,朱子回答“极难讲”。“心即太极”意味着心与理还有距离,而“心为太极”表示心与太极为一。朱子的语言中不会认为心是“乾坤万有基”,但同时朱子也不会认为心就是一个“有限心”。朱子所说的“豁然贯通”即是一种类似于佛教、阳明学所说的悟道体验,所不同的是朱子达致这种悟道体验的方式不同于佛教。朱子并不是认为“悟”不好,而是认为悟之中一定要包含经验的内容,“豁然贯通”与累积的经验之间没有断层。 朱子所说的“心具众理”如何理解?牟先生把朱子的“心即众理”看作果位,而不是本体论上的原初概念。杨教授反对这种理解,确实朱子在“格致补传”中说明了“心具众理”的果位意义,但同时朱子也强调其“初心”、本心的意涵。“心具众理”既是工夫的终点站,也是本体论的起点,心具众理之心是豁然贯通的终极境界所呈现的现量意识,但也是本体论意义的“原初之心”,这两个向度在朱子而言是同时成立的。如果仅仅把朱子的心当做气或有限心,是不够完整的。在朱子学中,性必须透过心来显现,他与心学的差别在于:心学会把形体的意识看作本体的显现原则,心就是性的具体和现实化;而在朱子学中,心既是呈现原则,也是限制原则,心既是太极的朗现,同时也必须在个体之中呈现,因此无论如何转化,仍然有个体的几微的差异性,这种差别性是气质之性造成的。朱子将无限心放在气质之性的基质中予以解释,这种解释实际上是很难反驳的。 朱子的说法有没有合理性?如果没有心与太极的差异性,那么人要如何从万物一体、天地与我为一的悟道境界中回归现实的凡俗世界?因此朱子的心既是朗现原则,也是限制原则,这一点应当高度重视。埃克哈特认为,无论人如何与上帝合而为一,上帝与人之间仍然保留“一小点”(one little point)的举例,这距离使得彻底的同一不可能,也使得有限的人在无限的体验里仍可找到回归此一世界的途径。放在基督教神学的系统下考虑,这样的“一小点”是本体论断裂的差距,它是绝对无法逾越的一点。朱子的思想与之有相似性。朱子刻意保留太极与人的几微的分别性,他对于“心”的说法可以代表一种“天人合一”的理解类型。 四、朱子的“逆觉”之路 王阳明即有对朱子是“他律道德”的批评,认为朱子求理于外。但是检讨朱子的生平,可以看到朱子最反感别人误解自己求理于外。这正是程朱学与陆王学的根本差异所在。朱子并不认为格物穷理是求理于外,人生活在世界上,与万物本来就具有某种关系,“心具众理”是本心应该有的状态。同时朱子认为人要了解自己,不能仅仅在自己的意识之中寻求,一定要透过对外物的“格物穷理”过程了解外物之理,进而反观以了解自我,这个投射往返的过程不可省略。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的思路与此几乎一致,杨教授认为这是一种思想形态的共法。朱子与黑格尔不同之处在于,他不仅将这种往复过程视作一种思维方式,同时也赋予工夫论的实践向度。因此朱子的“格物穷理”说不能仅仅被视为一种知识论,在朱子学的思想体系下,道德活动与对外在事物的理解、实践的活动是一体关联的。这种思考方式在今天还非常有意义。 牟先生批评朱子是“顺取”的进路,而儒家的真宗是“逆觉体证”的道路,杨教授对此提出了反驳。按照牟先生自己的定义,逆觉是心学一系的对本体的直接体证,然而如果将“逆觉”视作逆着感官知觉向内收敛、使心神收敛一处不走作,最终触及自我的本来性,这应当被视为工夫论的共法。从这个角度看朱子的为学工夫论,在格物穷理之后能够豁然贯通的重要发动机制即在于“主敬”,主敬就是一种动态的静坐工夫,同样要求心灵意识高度凝练、最终发生逆转。并且“主敬”相对于“格物穷理”是更根本的工夫,由敬见道、以悟证道同样在朱子的工夫论系统中存在。从这个角度来看,朱子的工夫论也可以称得上是一种“逆觉”。 “本体”之所以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主要也是由朱子提出的。杨教授认为朱子的“心”是“另类的无限心”,通过渐教的过程可以悟道,而悟道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主敬,“格物穷理”是辅佐。应该相信,朱子对于穷理过程中“捱来捱去,撞来撞去,将来自有撞着处”的描述是有自己的亲身体验的,身体的理性有自身突破的功能。朱子对“贯通”的理解,强调一与多、理与事的融合。朱子对《孟子》“尽心知性”有一个独特的解释:知其性才能尽其心。这与他“性即理”的主张是相契合的,确实代表了一种“天道性命相贯通”的类型,朱子基于对终极实体的认识而建构了这样的进路,同样有其意义。 提问总结环节 在提问环节,杜维明先生首先提问:朱子对“尽心知性知天”的解释与“心统性情”的原则是有一致性的, 然而在“心统性情”中,性由心统摄,意味着心是先决的条件。朱熹从认识论上绕了一个大圈子,把心学排斥的内容带入,很多人认为朱子的道路在很多方面接近荀子,怎么看待?孟子提出先立乎其大者,陆王皆循此进路,孟学本身的缺陷是否可以由朱子的选择中看出? 对此杨儒宾先生的回应是,如果要站在朱子的立场来看,陆王是别子为宗。然而不能如此武断地判断,因为陆王学的简易直截也在东亚思想史上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但从朱子的视角来看,立乎其大、承体起用的进路难免产生“作用是性”的弊端。一个现实的例子是,张君劢、郭沫若等人都看到日本阳明学对于明治维新起到重要的作用,肯认阳明学的殊胜处。但同时我们可以从三岛由纪夫自杀等事件中看到,道德意志一方面给予人强烈的动力,但另一方面,道德的冲动也会带来弊端。公共生活需要理性的控驭和检证的标准,当涉及这些问题时,仅仅以本心良知作为依据可能会出问题。朱子对此有切身之痛,他之所以选择了不同于孟学、陆学的进路,有他自己的考量。 杜先生进一步提问了讲座中提到的埃克哈特关于one little point的观点,杜先生曾经听取一位印度的学者与基督教神学家辩论union与unity的问题。在印度的理解中,真我就像一滴水,当它滴入大海之后,就完全与大海融合为一。而基督教神学家强调union,人与上帝必然有无法合一的“几希”。杨教授对朱子太极说的理解更接近于union的观念,这是否是一种自觉选择? 杨儒宾老师回应称,陆王、湖湘之学确实更像是unity的理解进路,朱子反对这种unity的理解方式,朱子强调以此“几希”保存了对性天的敬畏。刘蕺山介于朱子和阳明之间,他同样警惕性与天道之间的差别。 现场观众提出很多见地深刻的问题,比如朱子认为即使做到豁然贯通的境地,也与太极有一线之别,朱子保留这一线差别的理据何在?与他建立人伦秩序的构想之间是否有联系?如果确证豁然贯通是悟的境地,与荒木渐悟以渐教的方式豁然贯通是否有差别?做到悟的豁然贯通之后,格物的“物”的世界还存在吗? 杨老师一一作出回应。朱子一直强调格物穷理,由穷理以达成的贯通有其意义。另一方面,豁然贯通强调融通,朱子认为佛教的豁然没有“贯通”的一多相融的层次,朱子的豁然贯通可以在冥契主义找到相似的表达。朱子要保留这一线之别,是为了保留性天的绝对真实存在与敬畏感,在朱子的思想体系中,宗教祭祀是一个重要向度,他对于天的意志没有明说,但他保留了超越的尊严,这与朱子强烈的宗教情感和信念有关,在这一点上刘蕺山与朱子是很相近的。 讲座最后,杜维明先生进行了总结。牟宗三先生将《心体与性体》的手写稿托杜先生从香港带到台湾交给正中书局付印,到了台湾的第一天,杜先生就收到牟先生的电报,他说这本书比他的生命更重要。但在那个时候,杜先生即对“别子为宗”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杨儒宾教授对儒家浸润极深,从朱熹开展了对理学的新的检视,从知识论的角度重审,关注李退溪对敬的言说方式,这对我们今天来说不仅有理论的贡献,也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撰稿:邱楚媛

Posted in Home, Lectures & Speeches | Comments Off on 2017年12月8日,杨儒宾:朱子是否别子为宗?

November 22, 2017, Sinyi lecture: Confucian ethics and the mission of modern economy

At 7 p.m. on November 22nd, 2017, the second “Sinyi lecture”, sponsored by Sinyi Cultural Research center of 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Humanistic Studies, PKU and World Ethics Institute, PKU, was held at Sunshine Hall of Ying Jie Communication Center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Activities, Home, Lectures & Speeches | Comments Off on November 22, 2017, Sinyi lecture: Confucian ethics and the mission of modern economy

2017年11月22日,信義讲座:儒家传统与企业家精神

讲座现场 许士军教授演讲 许士军、杜维明主题对话现场 2017年11月22日晚7时,由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信義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世界伦理中心举办的“信義讲座”第二讲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举行。“信義讲座”是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信義文化中心主办的一个大型讲座,旨在提供一个高层次的对话平台,围绕商业社会背景下儒学传统的现代命运、使命及其转化这一主题,广泛邀请知名学者和业界精英就商业实践中出现的相关议题进行探讨,以期能跨越学科界限,融通理论和实务区隔,发掘、充实和运用儒学传统在精神、道德、伦理及制度等层面的资源,凸显并扩展“仁”的价值,推进精神性人文主义视域下新商业伦理的探索和建设。2016年12月8日,信義讲座的首讲曾邀请台湾大学前校长、著名经济学家孙震教授,讲解“儒家伦理的现代经济使命”。2017年11月22日,信義讲座的第二讲继续围绕“儒学传统的现代命运、使命及其转化”的论域,与首讲一脉相承地进一步探讨“儒家传统与企业家精神”,深入思辨儒家传统在当下的网络经济时代、在企业界乃至整个文化中国的时空论域内的角色、价值与权变。 本次信義讲座的主题演讲嘉宾是台湾著名管理学家、教育家,台湾逢甲大学“人言”讲座教授、台湾大学管理学院首任院长许士军教授。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教授和许士军教授在主题演讲之后围绕“儒家传统与企业家精神”展开了深入的对话,以“会讲”的方式激发出诸多洞见,并就听众的问题予以精到解答。本次讲座由杜维明教授主持,台湾信義企业集团董事长周俊吉先生在讲座前致辞,来自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的43位国际学生和教师代表也应邀出席了活动。 在主题演讲开始之前,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教授首先为与会听众阐释了信義讲座之“信義”内涵。“信“、“义”二字溯源自《论语》中孔子的一段话:“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从“义以为质”到“信以成之”,“信義”不仅代表一个企业名称(信義企业集团),更代表一种社会的良知和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先进理念。 讲座的第一个环节是许士军教授的主题演讲,题目为“当市场和政府失效时如何统理——论网络经济的伦理基础”。许教授根据自己50年来教授企业管理课程的思考,指出网络经济时代的“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已与以往显著不同,具备新的精神面貌;在网络经济时代,企业家精神最需要伦理依托,而这就要靠儒家传统来赋予企业家精神以核心内涵。 接下来,许士军教授就讲座关键词“统理”(governance)与“管理”(management)的内涵差异进行了深入辨析,并详细阐释了两“手”典型的统理机制,即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和政府监理(看得见的手)。他认为,在市场主导的统理机制之下,旨在降低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而成立的企业组织,避免不了激烈竞争、零和博弈、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局面,甚至会产生为求自利而不择手段,乃至造成生态危机和贫富不均等问题。因此,企业就需要讲求社会责任(social responsibility),否则,人类社会就难以维系和谐的状态。 许教授辩证地阐释网络经济的作用,指出在网络经济时代,网网互通,物物互联,虚实整合,企业边界和产业边界变得模糊,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显著降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形态的形成对传统经济学理论及假设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从积极的方面讲,企业的经营活动向生态化发展,产业的结构也趋向虚拟化,逐渐形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商业生态系统;从消极的方面讲,网络经济也带来了诸如龙头企业垄断和不公平竞争的问题。 主题讲座的最后,许教授把论题的落脚点回归儒家伦理。他追问:在网络经济时代如何建立有效的协同共享统理机制?指出儒家的伦理精神作为当代的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正在并将会帮助我们平衡科技进步带来的好处和问题之间的矛盾,指引我们回到人的道德、伦理思想和互助合作的精神。 讲座的第二个环节是许士军教授、杜维明教授及对话主持人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博士王建宝三位先生围绕“儒家传统与企业家精神”进行的主题对话。杜维明教授首先充分肯定许士军教授演讲中的洞见和精神鼓励,进而从儒家的立场分析网络时代的个体、家庭、企业和国家的定位。他指出,从如何做人的角度来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观念,到“推己及人”的观念,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念,可以在互联网平台的作用下将资本主义早期所带来的掠夺和霸权的时代,转变成一种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共融、互鉴、共赢的普世价值的王道的时代。 因为本次讲座有43位北大南南学院的国际学生,特别是来自非洲的留学生,杜维明教授举出三个有关非洲原住民的文化观念来阐释不仅像儒家、道家这样的传统文化,也包括原住民文化都可为从霸权到王道的时代转向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这三个非洲原住民文化观念分别是“地球不是我们的祖先传给我们的一种丰富的遗产,而是我们无穷的未来”;“我的存在是因为你的存在“(I am because you are)”;“个人和整个的族群是一种内在的联系,不是一种外在的联系”。 随后,许士军教授与杜维明教授开启对话式思辩,讨论焦点涉及从扩大化的“我”的观念到公众的利益,从一个个体的四个基本面向(个人面向、社会面向、自然面向,天道面向)到信仰如何成为人类社会凝聚与和平共处的基础,从网络的去中心化到企业和国际格局的去中心化再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天下图景。 杜先生特别提到,钱穆先生曾撰文指出:中华民族可能对世界文化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人心和天道怎么样能够合一的问题。基于此,杜维明教授进一步追问:儒家在去中心化的网络时代,能否通过对话的方式实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价值,不同的体系进行相互学习、相互参照和相互借鉴?他认为中华民族正走出一条有民族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的道路,不是用排斥性的霸道的方式而是用王道的方式,通过对话和协商来解决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问题和冲突。许士军教授也在对话最后从“统理”的视角回应杜教授的思考,审视在超越企业机构和国家的高层维度上,如何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实现共同繁荣发展;如何评论儒家的精神以融合共存,共享成长。 在本次信義讲座的问答环节,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王建宝博士对杜维明教授和许士军教授的“会讲”式对话做了精要总结,并以统理相关的伦理选择难题开启问答环节。许士军教授和杜维明教授分别就产权退潮、文明对话、社会资本、儒家对自由意志的看法以及互联网如何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等问题给出了简要并切实的回应和解答。在本次信義讲座的结尾,王建宝博士代表信義讲座倡议大家发扬古今中西的各种优良传统,为企业的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做出我们每一个人的贡献!整场讲座在听众的热烈掌声中结束。

Posted in Activities, Home, Lectures & Speeches | Comments Off on 2017年11月22日,信義讲座:儒家传统与企业家精神

2017年10月25日,“儒家内在的普世价值”讲座

会议合影 讲座现场 2017年10月25日上午十点半,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4号楼103会议室,受北京大学高等人文学院院长杜维明先生的邀请,曾子76代裔孙、新加坡著名企业家、文化学者、儒家典籍英文翻译专家曾繁如博士,以“儒家内在的普世价值”为题目,用中英文双语为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曾博士从翻译和诠释《论语》中七个代表性的道德理念(仁(humaneness)、义(righteousness)、礼(propriety)、智(wisdom)、信(credibility)、和(harmony)、恕(reciprocity))入手,指出这些儒家核心的道德伦理都关乎人性,并且由于人性本质和人类行为基本相似,从而推演出儒家伦理价值的普世性(universality)特征。进而,曾博士以三个《论语》中的例子来详细阐释儒家伦理的适应性(applicability)和精神(mind)。这三个例子包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和“德不孤,必有邻”。在分析儒家内在价值的普世性的基础上,曾博士提出通过修养上述七个核心伦理价值,能够使一个人升华(sublimate)为高尚的人(noble man),而通过升华的能力,儒学就有可能被看作是一种信仰(faith)。同时,也因为儒学关乎人性的普适特征,其可以并应该成为属于全人类的价值系统。而在儒学的传播(transmission)过程中,《论语》也需要适当筛选,以便更容易理解。 演讲之后,与会听众就儒学的国际化与现代化的思考,以及儒学发展过程中在东亚尤其在新加坡所遇到的问题与曾博士展开了精彩的讨论。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先生在讲座开场致欢迎辞,并在讲座最后献上了精到的总结。

Posted in Home, Lectures & Speeches | Comments Off on 2017年10月25日,“儒家内在的普世价值”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