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Publications

【文章】2016年4月8日-《西安交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3期-杜维明:儒家的“仁”是普世价值

有机会和大家一起来探讨经历了两千多年但还极有生命力的儒家核心价值,我感到非常高兴。尤其大家在聆听科学界最前沿思想的同时,也关注中华文明的特色以及她的未来走向,这更加难得。 2018年,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要在北京召开,主题是“学做人”(Learning to Be Human),正式的中文翻译是“学以成人”。2015年,国际哲学学院年会也已经在北京召开了,主题是“人的维度”(Dimensions of Human)。我认为,哲学界重视人的课题是回应了一般所谓的“轴心时代”,也就是德国学者Karl Jaspers所说的在公元前600到1000年的那个时代。那个时候很多先知、大师、大德如孔子、释迦牟尼、摩西、苏格拉底、柏拉图等等在希腊、希伯来、中国和印度都出现了。从那个时代开始,中国的先哲特别是孔子,就已经在追求人生的终极意义问题。当前,人类面临着存活的问题,这使得我们不能不思考何为人的问题,而不仅仅思考何为中国人、何为日本人、何为欧洲人的问题。我今天的讲题,是希望能够走出世俗的人文主义,希望能够突破钱和权宰制一切的韦伯所谓的“铁笼”,重新建构一个“意义世界”。这个“意义世界”的价值和人文是分不开的。这条路的起点,就是每一个人都不能不思考“如何做人”的问题,每一个人都不能没有“如何做人”的自觉。所谓“每一个人”是包括所有的人,这是一个普世的观点。 知网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AJD201603003.htm

Posted in Articles, Home, Lectures & Speeches,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文章】2016年4月8日-《西安交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3期-杜维明:儒家的“仁”是普世价值

【文章】2016年2月2日,杜维明:文化中国与儒家传统

2016年2月2日,阅览:360次 (哈佛大学中国哲学及历史教授、哈佛燕京学社社长教授1995年3月20日第一次吴德耀纪念文化讲座于新加坡报业中心礼堂) 我的这个讲题——文化中国与儒家传统,范围很大,涉及的层次很多,接触的课题极为繁杂,但这并不只是纯粹的学术课题,或者是抽象的智性游戏,而是一个我认为既有现实性、前瞻性,并且很严肃,也很紧迫的学术课题。 我提出这个课题以及与此课题有关的一些相当片面的设想,已经有好几年了。最近五年,我特别感受到这个课题有深刻的意蕴,值得大家一起共同来讨论。不仅学术界、知识界和文化界应该重视这个课题,就是政治界、企业界和大众传播也应该予以关注。因为它联系到中华民族(广义上 的中华民族)如何进行自我了解,如何认识全球社群以及如何面对未来的挑战等方面的问题。 如何塑造新型知识分子 我想分三个方面来讨论这个课题。首先,我想简单地介绍一下文化中国是什么意思?它和儒家传统的关系应该怎样去定义?在这个背景底下,儒家伦理的基本取向到底是什么?然后,我想谈一谈儒家传统为文化中国塑造新型的知识分子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究竟如何?我希望这个设想能够契合吴德耀教授这位海南一代哲人所体现的人格风范。 文化中国这个课题,很多人提到,也有很多人讨论过。1987年,一批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海外的学者聚集在香港,想要创办一个在北京、台北和香港同时发行的杂志。那时,我们的共识,就是把这个杂志叫做《文化中国》。至于杂志的内容,不仅是讨论政治和经济课题,也会讨论文化课题。另外,傅伟勋先生也出过一本书,叫《中国文化与文化中国》。总之,有很多人讨论这个问题。

Posted in Articles, Home, Lectures & Speeches, Multimedia, Publications, Text Scripts | Comments Off on 【文章】2016年2月2日,杜维明:文化中国与儒家传统

2015年11月16日,北大博雅好书,杜维明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预言对了吗

本文来源:北大博雅好书 2015-11-16 编者按: 亨廷顿 1993 年提出的文明冲突论,现在看来似乎在变为现实:2001 年“9·11”, 2005 年伦敦地铁爆炸安,刚发生的巴黎恐怖袭击,那亨廷顿的预言对了吗?杜 维明先生指出不一定如此,人类的前途还是应该以文明对话化解对抗。 那该如何进行文明对话?杜先生指出:如果一个人有强烈的意念认为自己真 理在握,认为不需要对话,而需要宣传,希望改正对方的错误,那就是一种抗衡 和征服。对话的最后是“庆幸多样”(celebration of diversity),多样性是值得庆 幸的。比如,所有人一下都变成儒家,但儒家并不是所有真理价值的总汇合,这 个在我看来应该是一个悲剧,并不值得庆幸。 今日文章选摘自《文明对话的发展及其世界意义》一文(2002 年 8 月哈佛 燕京学社与南京大学在南京召开了“文明对话国际学术讨论会”,这是一个穆斯林 学者与非穆斯林学者的文明对话的学术讨论会。该文是会议发言记录),收录于 杜维明《一阳来复:新轴心时代的儒家资源》(即将出版,明年初,我们会推出 杜维明著作系列的另外五部。

Posted in Articles, Books, Home,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15年11月16日,北大博雅好书,杜维明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预言对了吗

2015年11月11日,杜维明:中国要走的路应是人类都能接受之路

新浪财经讯 由北京大学[微博]世界伦理中心与长江商学院联合主办的“儒商 论域 2015”于 11 月 11 日-12 日在北京召开。会议主题为:良知,价值重塑与 企业家。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世界伦理中 心主任杜维明教授出席并演讲。 杜维明表示,中华民族 170 多年来所碰到的困境,突出了科学和民主。所 以西方所代表的理性以及自由的价值,法治、人权和个人尊严,成为人类多半 都接受的价值。虽然有此价值,但还是没有办法面对刚刚提出的人类中心、工 具理性、征服自然、个人为主所造成的两大困境:第一大困境是人和自然的关 系,第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种族、民族、文化之间的 关系。 杜维明指出,中国源远流长的礼乐教化,使得人与人之间一种正常持续的 互补、互信、互相尊重的理解是缺失的。我们注重个人尊严,但是如果一个社 会不能够有基本的和谐或者基本的团结,这是极大的困难。现在所有人在推动 人权价值的时候,一直注意到责任的重要性。如果只是讲人权,不讲责任,责 任不作为我关注的课题,这是不可能的。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https://edu.qq.com/a/20151113/043600.htm

Posted in Articles, Conferences & Workshops, Home,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15年11月11日,杜维明:中国要走的路应是人类都能接受之路

2015年9月30日,杜维明:“仁”既是体验的 又是超验的

采访嘉宾:杜维明,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国际哲学学院副院长,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孔子文化奖获得者 采访背景:世界儒学大会 2015年9月28日于曲阜孔子研究院   问:您昨天儒学大会开幕式发言的主题是孔子的“仁”,我们知道“仁学”也是您一贯的学术主张,想请教您“仁”与西方的上帝、“逻各斯”之间的不同是什么?   答:这中间确实有相当大的区别,儒家在轴心文明的时代,大概公元前六百年左右孔子发展出了他的一套人生观、宇宙观、功夫论和人生的理想。集中在“仁爱”的“仁”的观点上,因此我们说它是入世的,是“鸟兽不可与同群”。   孔子当时提出“仁”,就是一般大家理解的,它是入世的。对于人的日常生活、人伦世界的关怀。所以儒学基本上提出的问题是学做人的问题,而且最高的价值、最高的理想可以在人的日常生活中体现,不需要有一个超越外在的理念作为我们到的信仰的准则。因此每一个人本身应该有自觉的可能,并且有一定的能力。同时道德在这方面讲起来有它的内在性,“仁”事实上像孟子讲是和学做人的“仁”统合起来的。仁爱的仁是人作为人的体现,也就是最像人的人,最符合人的各种要求,能够代表基本的理念和价值。这个观念是入世的,虽然入世和西方的所谓入世的人文主义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它一方面是对自然是尊重,并且要取得和谐的。对于天道是敬畏的,所以说这里的人,不仅具有道德意义还有精神性,同时也和一般所谓的自然是配合的,所以是一个比较全面的要求人的理念。 http://www.chinakongzi.org/zt/ruxuedahui/guandian/201709/t20170914_143904.htm

Posted in Articles, Conferences & Workshops, Home, Interviews,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15年9月30日,杜维明:“仁”既是体验的 又是超验的

2014年11月13日,杜维明:儒学要开放、多元、自省

杜维明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杜维明教授提出“精神性人文主义”概念,致力于在世界范围内构建和推广“文化中国”、“文明对话”、“启蒙反思”等,倡导各文明之间互为学习、互为参照,达到和谐。 我们为什么要学儒学新京报:儒学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杜维明:近代以来,儒学受到过极大打压,“五四”、“文革”时,儒学都被视为腐朽思想。北大从1923年到1985年的62年间,没人教授儒家哲学。我1985年首次到北大讲授儒家哲学,有先生告诉我,上次来讲(儒家哲学)的是梁漱溟先生。进入21世纪,政府开始重视儒学,民间也兴起儒学热潮,让我很感慨。   新京报:去年,习近平专程去曲阜祭孔,政府主导推行儒学?   杜维明:这要从更宽广的视野和较长的时间来解读,我希望政府对儒学的推动是顺势而为,儒学在社会各界及民间兴起,政府也接受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但我也有一些担忧,因为儒学强调人的自主性,要民众自愿去学。如果只从上而下强迫民众学习,怕很难起到好的效果。儒学植根民生,生成民间, 政府应该接受它的内在价值。 文件来源:新京报2014年11月13日数字版首页 第236:对话中国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4-11/13/content_545758.htm?div=-1

Posted in Articles, Home, Interviews,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14年11月13日,杜维明:儒学要开放、多元、自省

2014年9月5-7日,第四届世界汉学大会:东学西学400年,杜维明先生主题报告

2014年9月5-7日第四届世界汉学大会:东学西学400年杜维明先生主题报告 Exchange and Learning between East and West : 400 Years in Retrospect Video.tudou.comhttps://video.tudou.com/v/XNzkxOTIxNjEy.html?spm=a2h0k.8191414.0.0&from=s1.8-1-1.2

Posted in Books, Conferences & Workshops, Home, Lectures & Speeches,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14年9月5-7日,第四届世界汉学大会:东学西学400年,杜维明先生主题报告

【文章】2014年8月,“轴心文明”的对话——儒家人文精神的普世价值

【摘要】作为精神性人文主义的儒家,提出了每一个有良知理性的知识人都必须关注的四大议题:一,个人的身体、心知、灵觉与神明如何融会贯通;二,人与人之间如何通过家庭、社会、国家和世界形成健康互动;三,人类和自然如何取得持久的和谐;四,人心与天道如何相辅相成。我集40年在国际学坛和数十位不同轴心文明的哲学家、精神领袖的对话经验,期待也坚信“思孟心学”所体现的仁道必能扬弃启蒙心态所突出的凡俗的人文主义,而成为人类21世纪探究和平发展不可或缺的参照。 2008年大手术后养病期间,我摒除一切写作任务,连经常自娱的随笔也中止了,但我还是接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邀请,用英文撰写了一篇七千多字的以文明对话为主题的“基本理念”。2004年,我应教科文执事局主席和秘书长的邀请,和58国的大使在巴黎总部进行了三个多小时有关如何在国际社会发展文明对话的交谈。

Posted in Articles, Home, Interviews,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文章】2014年8月,“轴心文明”的对话——儒家人文精神的普世价值

2014年第2期,《探索与争鸣》,杜维明:构建精神人文主义——从克己复礼为仁的现代解读出发

摘要: 现阶段人们对文化的认知与践行有所不足,这一方面是没有重视终极的精神性,一方面是物质主义、科学主义的盛行。具体到人文理念,前者表现为不接受内在主体的外在人文主义,后者表现为凡俗的人文主义。这些依然是百年来西方文明的冲击所造成的偏差,形成了古今中西的对立与分裂。要克服这些不足,发挥人文精神的价值,使中国文化成为具有全球意义的地方知识,就需要发掘人的内在心灵世界,需要证成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仁”的核心价值,并且贯通到个人修养与社会活动。这样的人文理念是一种精神性人文主义,能够克服外在人文主义、凡俗人文主义的不足。精神性人文主义的价值在于,既能够成就人的内在价值,不被外物异化,也能够提高处理外在世界的能力,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持,从而内外贯通,和谐圆融,实现中国乃至整个人类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 杜维明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北京100871 刊名: 探索与争鸣 Journal: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年,卷(期): 2014, (2) 所属期刊栏目: 本刊特稿 分类号: I20 P57 在线出版日期:2014年03月16日 页数:7 页码:4-10 万方数据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tsyzm201402001#

Posted in Articles, Home,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14年第2期,《探索与争鸣》,杜维明:构建精神人文主义——从克己复礼为仁的现代解读出发

2013年9月23日,杜维明:学习西方回归传统是当今时代的趋势

[导读]今年8月,杜维明等为中国争取到了2018年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的主办权,为此,杜维明兴奋地说,经济发展起来后中国需要哲学,为荒芜的人心寻找意义,现在复兴的国学热不会消散。 导语: 新书《青年王阳明:行动中的儒家思想》出版,腾讯文化专访谈王阳明价值及儒家传统与国学。 上世纪60年代,正在哈佛大学读博的杜维明,接到秦家懿来自澳洲的电话。秦家懿问他:“听说你要写王阳明的论文,我能不能写?”杜维明笑着回答:“开玩笑!西方写马丁•路德的有一千以上的博士论文,我们两个分享王阳明还不行吗?你随便写,我怎么写都跟你写的绝对不同。”果然,两人的论文出来,秦家懿写王阳明的智慧,范围很大。而杜维明写了青年王阳明的思想历程。这两篇论文,就是前年引进大陆的《王阳明》(秦家懿),与新近出版的《青年王阳明:行动中的儒家思想》(杜维明)。前者出版一年多时间,已卖过2万册,重印两次,在学术圈内形成一股热潮。   为什么只写青年王阳明?杜维明说他当年只有二十多岁,不能完整了解王阳明的学问和观点,他想从“体证”的方向去了解王阳明。如今,杜维明已是古稀之年,作为新儒学代表人物,对王阳明和儒家的认识早已今非昔比,如何看待王阳明在儒家的位置?怎样理解心学对现代社会的作用,杜维明都有着自己的独特理解。   2010年,古稀之年的杜维明从哈佛来到北大,建立了北大高等人文研究院并任院长,在中国大陆推广儒学,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儒家,本是入世哲学,“学问不出阃帏之间”。杜维明在台湾长大,讲着略带台湾腔的普通人,他对人彬彬有礼,毫无学究气。   今年8月,杜维明等为中国争取到了2018年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的主办权,为此,杜维明兴奋地说,经济发展起来后中国需要哲学,为荒芜的人心寻找意义,现在复兴的国学热不会消散。 来源: 腾讯文化 邓玲玲/采 2013 年 9 月 23 日 https://cul.qq.com/a/20130923/016348.htm

Posted in Articles, Home, Interviews,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13年9月23日,杜维明:学习西方回归传统是当今时代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