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Publications

2016年12月28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杜维明:超越伦理学的儒家伦理

导读:精神人文主义的“社群”这一维度,并非只是涉及儒家的伦理和政治思想。儒家的入世精神,并非一方面忽视人作为道德主体的内在性,另一方面缺乏批判现实的超越性。事实上,孔子仁学的核心是探索如何做人的道理,而这里的人,必然是具体时空和社会关系中的人,因此,儒家对人伦关系的重视,就不局限于伦理学,而是比认识论、伦理学、神学更根本的哲学课题。道、学、政一而三,三而一,体现了“道不远人”、“人能弘道”的精神人文主义特性。 本文发表于1981年《中国哲学》第五辑,以下内容根据北京大学出版社《杜维明著作系列:灵根再植——八十年代儒学反思》(2016年第一版)整理。二级标题为整理者所加。) 儒家思想的原初形式是环绕着孔子的仁学而开展的。这套思想有成熟的道德理性、浓厚的人文关切和强烈的入世精神,既不同于古希腊的哲学思辨,又大异于希伯来的宗教信仰。如果借用今天欧美学坛的名词,我们可以说仁学是一种“哲学人类学”(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而其所标示的是“道德的理想主义”(moral idealism)。 康德曾为哲学界提供了三大研究的课题,即何以知的认识论、如何行的伦理学以及能希望什么的神学。根据这个线索,仁学应属于伦理学的范畴。不过,孔子虽然极重视人与人间的伦常关系,因而有以孔学为礼教的提法,但其仁学的核心是探索如何做人的道理。站在仁学的立场,探索如何做人的道理,是比认识论、伦理学和神学更根本的哲学课题。“五四”以来,因受西化思想的影响,不少人认为孔子学说跳不出日常生活礼俗的限制,离纯理论思辨的层次甚远,代表人类心智启蒙期的最初阶段。这个看法颇有问题——显示对孔子仁学的逻辑性和方向性缺乏全面的认识。 希伯来的神学表现在对上帝的虔敬之情;古希腊的哲学表现在对自然秩序的惊异之感;孔子的仁学则表现在对人文世界的忧患意识。虔敬的情怀可以引发和凡俗世界决然分离的理想天国;惊异的敏感可以幵拓解释客观事物的观念领域;忧患意识则必须扣紧具体存在的环境作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努力。希伯来的先知可能不顾血缘纽带的约朿独契神旨;古希腊的智者可以摆脱人际关系的纠缠而孤往哲理;以仁为己任的弘毅之士,则必须在人文世界中实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抱负。 腾讯 https://mp.weixin.qq.com/s/VfJ4Lde5jxJK2HsvR7wthA

Posted in Books, Home,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16年12月28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杜维明:超越伦理学的儒家伦理

2016年12月24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杜维明:凡俗世界的神圣性

导读:上次的推送,我们探讨了儒家精神人文主义对“心”的潜能的发掘及其推扩,也论及了在启蒙反思的背景下,不同文明与宗教间的对话中,心学独特而普世的价值。在我们接下来的灵、神两个层次的讨论中,将对儒家传统如何体现出宗教性、超越性,如何在凡俗世界建立意义,儒家的“内在超越”相较于其他宗教传统有何特殊性,为何在今天尤为应当受到重视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本文节选自1995年的一次访谈,根据北京大学出版社《杜维明访谈集(20 世纪卷)》(2016年第一版)整理,原文题为《儒学的超越性及其宗教向度》,一级标题为整理者所加。) 1 对超越问题本身的检讨 周勤:在我们刚才谈到的当前的讨论中,有一个有趣的同构现象。超越问题、信仰问题的提出,应该说是对五四以来工具理性、科学主义模式的一种补充,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结构也可能会注入新的因素。但在超越和内在、神圣和世俗这类二分架构中,人们看到的是科学主义模式之外的另一个西方模式——绝对外在的上帝的模式。中国没有上帝,这就是中国文化的 阙失,甚至走向归约论,即中国文化近代以来的种种弊端,都因为没有一个超越而外在的上帝。当我们都在谈论超越,谈论中国文化的世俗主义倾向时,是否应该对这个问题意识本身的由来作一下检讨呢? 杜维明:这非常有趣。从中我们可以归结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种阙失:五四时认为缺“科学民主”,现在又认为缺“宗教传统”。这都是从西方文化出发的问题意识:前者从启蒙思潮,后者从一元宗教。一元宗教的特色就是超越而外在、和世俗不可沟通的全在、 全识、全能的神。这个模式,严格地说,还是西方问题意识的一个突出表现。 我们从西方关于“轴心文明”的讨论可以看到这一点。1949 年,根据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的“轴心时代”(Axial Age)的理论,西方学术界认为,从公元前一千年到前6世纪左右,世界几大文明几乎同时出现“超越的突破”。当时 把“超越的突破”理解成一元上帝的出现。这是以犹太文明的特定模式作为典范,而用这一典范来了解中国的天、道、上帝,印度的梵天,甚至佛教的“涅槃”,结果都出了偏差。其错误在于,把“超越的突破”定义为要肯定一个超越而外在的实体,以作为对现实意义世界的最后评判标准。经过几十年,到1982年,犹太思想家艾恺纳 (Yehuda Elkana)对“超越的突破”进行修正,提出以“第二序反思”(second order thinking)的出现作为轴心文明的特色。反思的对象可以是超越外在的上帝,也可以是人的本身;可以是人的精 神发展,也可以是自然。中国的“第二序反思”是儒家所代表的对人本身的反思。 腾讯 https://mp.weixin.qq.com/s/h5KCxQxToX5MHZ6hbwTESA

Posted in Books, Home,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16年12月24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杜维明:凡俗世界的神圣性

2016年12月22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杜维明:从“坎陷”道“扩大”

导读:恻隐之心、良知及其推扩,对天的内向化理解,对人的非归约化的认识……这些内容都建基于儒学对心的性质和潜能的理解。心的良知绝不局限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道德意识,而是本身具有一套宇宙论和本体论,并且自有向外推扩的要求和肌理。同时,儒家对人的这些探索是非教条的、多元的、包容的,这也就使得在21世纪不同文明、不同宗教对话的背景下,儒家的价值能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获得认同,具有全球性的意义。 二. 恻隐之心与儒学复兴 1 恻隐与推扩 恻隐,也叫做“同情”。现在有些科学家在研究同情心在儿童中的产生,以前很多的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在两岁的时候开始有同情心,最近有一些英国心理学家认为几个月小孩就开始有了。当然,从同情到具体的行为之间,有很多复杂的问题要加以解决。于是“推”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人的本性中有内在的情,人的价值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显现,但是不可以自觉地加以体现,能“三月不违 仁”,这就需要一个自我修养的过程。 人的本性,从各个方面来看,都是要通过学习的。人的特色在于何?就是人的情和义,这没有什么可争议。当然,所有动物也都有情,但人的情有最特别之处,如果从孟学来说的话,就是“仁爰”。“仁”就是建构在恻隐之上,经由推扩,最终达到天地万物为一体,人之所以成为人,最珍贵的,就在于他们有大体。孟子说道“良贵”,其贵也是贵在这里。 “恻隐之心”能不能面对现在复杂的社会?现在道德哲学的研究深化了,研究人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道德理念,是怎么从演化论发展出来,开始是生物,到动物再到人,这个进化的过程,现在是不是已经基本上变了,至少在道德哲学上来考虑的很少。如果不是,那么人的出现,如果使你出现的那些条件之中有一个质的变化,会怎样。以前都不太关注人的动物性方面,比如孟子所说“人之去禽兽也几希”,而现在学术界对人的生物性方面的理解是越来越强,比如哈佛有一个研究计划,研究心和脑的问题,从科学主义来讲脑的问题,解决心的问题。脑的领域的扩大,意味着心的领域在缩小。 腾讯 https://mp.weixin.qq.com/s/1NS61d3brik4F2T2vdahew

Posted in Books, Home,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16年12月22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杜维明:从“坎陷”道“扩大”

2016年12月19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杜维明:心性儒学的政治面向

导读:上次我们讨论到“以身体之”的“体”所指引的知识内化与学以成人。今天我们将进入“心”这一主题。毫无疑问,在身、心、灵、神当中,心是最为核心、最为丰富的一个层次。之所以核心,是因为从孟子到阳明,“心”始终是修身成人的中心;之所以最丰富,是因为“心”关切的远远不止是一个人自身的心性修养。无论大体小体,还是人与社会、人与天地,都是一体贯通的。“心学”不仅仅是道德修养之学,而是同时有着深厚的文化与政治意涵。 2010年7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了“心学的文化与政治含义——杜维明思想研讨会”。会上,杜先生对他的哲学思想主旨作了阐释和总结,并逐一回应了与会学者的评论和问题。在这次讲话中,杜先生从三个方面讨论了心学的文化与政治含义: 首先是对心学传统的考察和当代世界哲学转型的反思。心学的根基在孟子到阳明的心性之学,从人之为人的根本开始,推己及人到各种家庭、社会、政治问题,甚至从哲学反思到文明对话都离不开心学关于人的基本看法,今天对心学的推动将有助于打破中国哲学学术与思想对话的困境; 其次是对恻隐之心的深入思考及这种思考对当今儒学复兴的重要意义。心学认为人性的根基在于恻隐之心,而今天我们要走出近代史上的启蒙心态以开辟儒学复兴的全新道路,要回到儒学根基上开发出一套全新的现代儒学思想体系; 第三点是面对21世纪,要把儒家放到多元宗教的体系里来考察,让儒家更加具有开放和对话的精神,对普世价值的相关命题展开讨论,从而深化世界文明对话的成果。 接下来的两次推送,我们就将以杜先生的这次讲话为中心,对精神人文主义在个人这一维度上,在“心”这一主题下的内容加以展开。 (本文由温海明与Ralph Weber整理,省略评论者的发言,并就杜先生的发言做了删节。二级标题为编者添加。) 腾讯 https://mp.weixin.qq.com/s/Rxjd025lvD_5v_L–tjcvg

Posted in Articles, Conferences & Workshops, Home,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16年12月19日,精神人文主义公众号,杜维明:心性儒学的政治面向

2016年12月15日,《北京大学校报》,杜维明:21世纪的儒学何去何从?

杜维明,中国当代著名学者,现代新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当代研究和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家。现 任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美国人文与社会科学院院士,国际哲学院副主席、院士,世界哲学大会 常务委员,哈佛大学亚洲中心资深研究员。 在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上,杜维明先生的《二十一世纪的儒学》专著荣获国学成果奖。校报记者 见到他时,他刚从韩国讲学归来不久。76 岁的杜维明无疑是繁忙的。采访的第二天,他便在北大主持主题 为“儒家思想在启蒙时代的译介与接受”的国际学术工作坊;12 月 8 日又在英杰交流中心对话台湾经济学 家孙震,探讨“企业伦理与儒家传统”;他还在协助推动世界哲学大会 2018 年首次在中国召开……将近耄 耋之年的他仍在不停、不懈地与时间赛跑,期望将儒学推向更高、更广的平台。 “为公”的儒学 许多人常常将儒学看作为现实政治服务的思想,但在杜维明看来,这是对儒学的曲解。实际上,儒学 入世的特点与其诞生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联系。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社会解体的社会现实,孔 子迫切希望百姓的生存环境能得到改善,而孔子认为,改造社会的切入点便是“人” 。 儒学很少讨论“人是怎么来的”,而更关注人是什么、人该是什么。在杜维明看来,儒学中的“人”以 “仁”为核心,与天、地、社会相连,与宇宙大化同步发展。人不是孤立绝缘的个体,而是关系网络的中 心点。人的存在更有超越的一面。人活在世上需要承担“天命”,完成天赋予的协和万邦、协调天人关系的 职责。可以说,人不仅是宇宙的观察者、欣赏者,还是天地万物转化的积极参与者。“维天之命,於穆不已”, 在儒家看来,宇宙的大化与人的自我发展成全是同步的。

Posted in Articles, Home, Interviews,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16年12月15日,《北京大学校报》,杜维明:21世纪的儒学何去何从?

2016年10月19日,杜维明:中国文化的课堂有多大

哈佛的核心课程中,有一些是博士生必修的通识教育课。原先杜维明先生讲授的大都是西方课程,大约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他向校方提出要开一门 伦理的课程。校方怀疑这样的中国课程,能不能讲下去――也就是学生能不能听下去? 杜维明开始在普通教室讲儒家伦理,后来学生太多,改在梯形教室上课。学生又坐不下了,改到礼堂上课。又坐不下了,改到哈佛最大的山得斯(Sanders)剧院讲课。江泽民主席来哈佛演讲,就是在这里。山得斯的一、二层,满满坐着六七百学生。开始,杜维明看到教室的地上、门外都挤坐着学生,说希望你们不要走错了地方――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会一下子来这么多听众。 孔孟之道、程朱理学,与美国现代青年有什么关系吗? 文章来源:北大博雅好书公众号。

Posted in Articles, Home,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16年10月19日,杜维明:中国文化的课堂有多大

【文章】2016年10月18日,良知之光是热的 开放而又多元

10月15日,由中国文化院和北京三智文化书院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在北京开幕,本次论坛的主题为“人类智慧与共同命运”。40余名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大陆、台湾的阳明心学顶尖学者和政府领导出席论坛,1000余名企业家代表、社会各界精英以及阳明心学爱好者参会,共同探讨阳明心学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当日下午的研讨会上,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先生以“阳明心学中的体验之知”为题做主旨演讲,以下为文字实录: 尊敬的各位教授、各位学术界和企业界的朋友们,每个人发言的时间是15分钟,跟我的预想有一点差别,我就提一个问题,阳明思想今天要发挥它的作用,集中在“致良知”,它碰到的挑战是什么?   我想最大的挑战,因为长期以来,大家总是把阳明学作为主观唯心论,虽然现在已经没有这个提法了,但主观主义非常清楚,总是觉得阳明要提出“致良知”,这是突出的个人主体性,“知行合一”,“知”本身就是一种转化,因此它也是自我个体,所以非常突出个体。   首先我想应该要分清楚一个观念,主观主义是自己观察所得到的事物,主体性的建立在阳明学里面以“致良知”作为主体性,它有穿透性,那就必须从开放和多元的两个角度来说。他是对自己开放,对以后的我开放,对天地万物开放,这是一种体验之知。这个和一般我们的了解、认识、观察有相当大的关系,他了解不是用他的脑,用他的理性,他是用他的全部生命,身心性命全部包括在内,所以这个“知”的本身意义非常丰富,他有“情”的因素在内,有很多的学者根据这个理念来讲哲学。   第二,它确实是体现了“意”,也是一种新的指向,很有方向性。另外,它是知行一致,这个认识的本身不是完全从观察和欣赏来的,而是认识的本身有一种自我转化的能力,对于认知的对象有转化的能力,认知的主体也受到了转化,所以“知”的本身是“行”。“知”的含义是一种有创造转化的行动,所以中间有意愿、有感觉,还有表达各种心理学上的观点。 文章来源:凤凰国学

Posted in Articles, Conferences & Workshops, Home,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文章】2016年10月18日,良知之光是热的 开放而又多元

【访谈】2016年7月31日,杜维明访谈:中国为什么需要儒学

发布日期: 2016-07-31 浏览次数: 750 来源:萧三匝博客 作者:杜维明 萧三匝访问量:20446 核心提示:一,经济发展起来的中国需要哲学为荒芜的人心找寻意义; 二,当代哲学违背 了希腊哲学的传统,日益成为专家之学,哲学需要进入公共领域,必须面对大问题发言, 而当代中国不缺大问题; 三,西方哲学从希腊开始就和宗教存在矛盾冲突,可是理智和信 仰在中国文化里是融合在一起的,哲学如果不能够拥抱中国智慧,就不成其为哲学。 萧三匝(下称“萧”):我很感兴趣的是,在台湾长大的你,是什么机缘将儒学选定为 你平生的学术志向? 杜维明(下称“杜”):我在十四五岁的时候有一个启蒙老师,叫周文杰。他已经 80 多 了,现在身体不好,已经认不得人了。当年他教我《四书》,是独立地教,学生就四五个 人,跟私塾似的。他讲《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不 懂;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我也不 懂,但觉得好像很深刻,高不可攀,跟我们的生活也没什么关系。但是他讲到“自天子以至 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我就觉 得很有道理。下面再讲修身要诚意,我直觉到这是我要的,我想这是大家日常生活都应该 了解的道理。就这样,我对儒家就有感觉了,而且一直就没有变过。后来,周老师就介绍 我去见他的老师牟宗三,我就在暑假去听牟先生的课。 当时,牟先生不能进台大,因为台大哲学系都是五四以后的那些自由主义者的舞台, 以殷海光为主,牟先生虽然是北大熊十力先生的学生,但他讲儒家,台大绝对不能让他进 去。我听他课的时候他在师范大学中文系,所以到现在,在台湾从事儒家哲学研究而极有 成就的一大批人是中文系出来的。后来,他到了一个刚刚成立的很小的大学,叫东海大 学,他到那里是受徐复观先生的邀请,徐先生在那里做系主任。 他在师范大学讲哲学,大约只有十几个学生。根据我作为一个小孩的观察,他讲课逻 辑性非常强,而且你感觉到那是另外一种声音,我们在教室里面听不到的声音。他和学生 之间的互动很精彩,学生问的问题非常尖锐,甚至很不礼貌,他完全不介意,完全是思想 的交锋。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是一种学问,都是对话、讨论、辩论。这对我影响很大。后来 唐君毅先生来了,大家一起在淡水的竹林喝茶论学。那时候唐先生在年轻人里面已经有很 大的影响力,我那时候就看他的《人生之体验》和《心物与人生》,都是哲学意味很强 的,但是又很有感情。他说,中国文化花果飘零,我们需要灵根再植。他另外还有一个观 点对我影响最大,他说中国文化、儒家精神就是他的根,只要每个人从心灵上面认可儒 家、研究儒家,中国文化就不会死,你人在中国、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没关系,它都会成为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Articles, Home, Interviews,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访谈】2016年7月31日,杜维明访谈:中国为什么需要儒学

2016年6月9日,李念:杜维明 让精神人文主义成为全球话语

【摘要】“穷则变,变则通,这是儒家的古训,究竟是不知通变的穷途末路,还是极尽穷困之后涌出来的变通之路?如果是前者,那不过是随着烟消云散的光景而已,如果是后者,无论如何,至少要花上三四十年的功夫,才能把此刻的心境真正定位。” 2016年3月8日,在华东师大举办的“桑德尔与中国哲学”国际研讨会前,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桑德尔和杜维明握了握手,开场白中,桑德尔说:“杜先生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培训和指导我们,告诉我们,中国文化是一种学习的文明,美国是一个传道的文明,他让我们意识到,要向他者学习。”一席话意味深长。 2009年,杜先生毅然决定回国建立北大高等人文研究院,2010年9月28日,也是孔子诞辰日,高等人文研究院挂牌,杜维明在古稀之年,开始“创业维艰”。此前,哈佛大学因为他对以儒家文化为首的中国文化的卓越贡献,继续聘任他为研究教授及亚洲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杜维明幼承庭训,后师从新儒家牟宗三、徐复观、唐君毅等大师,并负笈西学,获得哈佛哲学博士。1968年起,他便在西方世界传播儒家身心性命之学,并提出儒学的现代转化、文化中国、文明对话和世界伦理等论域。 回到北大后,杜维明的思考仍在逐步成熟和飞跃。采访中,他对记者说:“21世纪,对人的思考将成为全球思想界的共业。我们的问题意识应该有所改变。”在这样的维度下,儒家资源如何再度开发,从而为世界危机提供解决方案?这是他念兹在兹的大问题。当然,也是他一生身体力行的事业。此前,他刚刚推动促成了2018年世界哲学大会首度落户中国,并在全球范围内提倡精神人文主义,开启21世纪的宗教对话。 虽然已经是76岁高龄,杜维明依然在全球飞来飞去,席不暇暖。但疲惫常提醒他,他已经不是上个世纪那位拎着贴满城市名的大行李箱,周末下了飞机奔向课堂,讲完课就冲机场的中年弘道者了。“在身体锻炼方面,我做得很不够。”采访中,他的回答很真诚,还带有一些歉意。当然,对杜先生来说,体知儒学本身就包含着满负荷运作的奉献自觉之意义在内。而成为一个知行合一的儒者,这一志愿在1950年代他十五岁时就已经萌发了。

Posted in Articles, Home,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16年6月9日,李念:杜维明 让精神人文主义成为全球话语

2016年4月26日,杜维明:为什么现在中国需要心学

提到王阳明,在中国过去的教育体系里,大多将他作为古代唯心主义哲学家的代表一笔带过,用杜维明教授的话说,“整个宋明儒学可以用封建遗毒一句话否定掉”,尤其是王阳明的“花寂花开”之说,简直成了考卷上固定要被批判的靶子。然而,阳明学墙内开花墙外香,在海外引起持续几个世纪的不懈研习,不仅成为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精神来源之一,还指引了涩泽荣一、稻盛和夫等一代又一代儒商在企业界建功立业。 杜维明在《宋明儒学思想之旅》一书的前言中指出:“王阳明是儒学传统中最活跃的思想家之一,对一代又一代东亚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16世纪到17世纪后期,他的哲学传遍中国本土,主导着中国知识界。在日本,阳明学有中江藤树、熊泽蕃山、佐久间象山等杰出的思想家进行解说,被看做日本思想的一个重要传统。阳明思想的声音在当代中国和日本仍然有着清澈的回响:孙中山的行动学说、熊十力的心灵哲学、毛泽东的实践论,都多少受了阳明思想方式的影响。” “阳明提出著名的‘致良知’的学说。这种学说是从他的知行合一论衍生出来的,从根本上重塑了儒家思想的结构。他重视立志的重要性,主张通过修身对典籍做切身的理解比读书更重要。他本人重身教而不只是言教,为自己的新学说提供了一个示范。在他的影响之下,孔孟之道不再被看做只有读书人才能走的路。孔孟之道成为一切人的道路,其初衷就是如此。可以毫不勉强地说,在这个特定的方面,阳明对儒学所做贡献同德国的马丁·路德对基督教所做贡献一样深刻。” “他既有思想创新,又能把新观念创造性地应用到军事谋略、社会组织和地方政府的治理上。在思想和实践两个方面都闪耀着灿烂光芒的儒学宗师,中国历史上唯有王阳明一人。” 腾讯  https://xw.qq.com/rufodao/20160426021052/RUF2016042602105200

Posted in Articles, Home, Publications | Comments Off on 2016年4月26日,杜维明:为什么现在中国需要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