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 Weiming's Blog
Search
Quick Facts
World Philosophy Day is annually observed on the third Thursday of November to honor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around the world. It is a day for people to share thoughts, openly explore and discuss new ideas and inspire public debate or discussion on society’s challenges.
-
Recent Posts
Links
Archives
- July 2023 (1)
- October 2019 (2)
- September 2019 (3)
- May 2019 (2)
- April 2019 (1)
- March 2019 (1)
- February 2019 (3)
- January 2019 (3)
- December 2018 (3)
- November 2018 (4)
- October 2018 (1)
- September 2018 (5)
- August 2018 (15)
- June 2018 (1)
- May 2018 (5)
- April 2018 (4)
- March 2018 (1)
- February 2018 (1)
- January 2018 (1)
- December 2017 (3)
- November 2017 (6)
- October 2017 (4)
- September 2017 (2)
- August 2017 (6)
- July 2017 (2)
- June 2017 (9)
- May 2017 (5)
- April 2017 (6)
- March 2017 (6)
- February 2017 (7)
- January 2017 (46)
- December 2016 (45)
- October 2016 (2)
- July 2016 (2)
- June 2016 (1)
- May 2016 (5)
- April 2016 (2)
- March 2016 (1)
- February 2016 (1)
- November 2015 (4)
- September 2015 (2)
- January 2015 (1)
- November 2014 (1)
- October 2014 (1)
- September 2014 (4)
- August 2014 (1)
- May 2014 (2)
- February 2014 (1)
- December 2013 (1)
- November 2013 (3)
- September 2013 (3)
- August 2013 (1)
- July 2013 (1)
- June 2013 (5)
- May 2013 (2)
- January 2013 (4)
- December 2012 (2)
- November 2012 (2)
- October 2012 (3)
- September 2012 (3)
- August 2012 (1)
- July 2012 (2)
- June 2012 (1)
- April 2012 (1)
- February 2012 (5)
- January 2012 (1)
- December 2011 (1)
- November 2011 (8)
- September 2011 (1)
- July 2011 (3)
- June 2011 (5)
- April 2011 (7)
- March 2011 (8)
- February 2011 (1)
- January 2011 (2)
- December 2010 (9)
- November 2010 (8)
- October 2010 (3)
- September 2010 (4)
- July 2010 (1)
- June 2010 (4)
- May 2010 (2)
- April 2010 (2)
- March 2010 (8)
- February 2010 (8)
- January 2010 (7)
- December 2009 (3)
- November 2009 (5)
- October 2009 (1)
- September 2009 (1)
- July 2009 (2)
- January 2009 (1)
- November 2008 (1)
- October 2008 (3)
- July 2008 (1)
- April 2008 (1)
- January 2008 (5)
- December 2007 (3)
- September 2007 (3)
- August 2007 (4)
- July 2007 (1)
- June 2007 (6)
- May 2007 (6)
- January 2007 (3)
- December 2006 (1)
- November 2006 (1)
- October 2006 (1)
- March 2006 (1)
- January 2006 (3)
- November 2005 (2)
- April 2005 (1)
- March 2005 (1)
- February 2005 (2)
- January 2005 (2)
- December 2004 (1)
- August 2004 (2)
- March 2004 (1)
- February 2004 (1)
- January 2004 (3)
- August 2003 (2)
- July 2003 (1)
- June 2003 (1)
- March 2003 (1)
- February 2003 (1)
- January 2003 (3)
- August 2002 (1)
- June 2002 (2)
- February 2002 (1)
- January 2002 (6)
- November 2001 (1)
- July 2001 (1)
- May 2001 (2)
- April 2001 (7)
- March 2001 (8)
- February 2001 (6)
- January 2001 (6)
- December 2000 (2)
- October 2000 (1)
- May 2000 (1)
- March 2000 (1)
- January 2000 (5)
- December 1999 (1)
- October 1999 (1)
- May 1999 (1)
- January 1999 (5)
- October 1998 (1)
- June 1998 (1)
- April 1998 (1)
- July 1997 (1)
- May 1997 (1)
- March 1997 (1)
- January 1997 (1)
- December 1996 (1)
- September 1996 (1)
- June 1996 (1)
- April 1996 (1)
- February 1996 (2)
- January 1996 (2)
- October 1995 (1)
- March 1995 (1)
- January 1995 (4)
- December 1994 (1)
- August 1994 (1)
- January 1994 (1)
- November 1993 (1)
- October 1993 (1)
- January 1993 (1)
- May 1992 (1)
- January 1992 (1)
- March 1990 (1)
- January 1990 (1)
- August 1989 (1)
- June 1989 (1)
- October 1988 (1)
- January 1988 (2)
- July 1987 (1)
- January 1987 (1)
- July 1986 (1)
- January 1986 (1)
- January 1983 (1)
- July 1981 (2)
- January 1981 (1)
- November 1979 (1)
- June 1979 (1)
- February 1979 (1)
- April 1978 (2)
- January 1978 (3)
- November 1977 (1)
- October 1977 (1)
- August 1977 (1)
- June 1977 (1)
- January 1977 (1)
- January 1976 (1)
- October 1974 (1)
- May 1974 (1)
- May 1971 (1)
- August 1970 (1)
- January 1970 (7)
Categories
- Powered by Google Translate.
Category Archives: Conferences & Workshops
2008年7月29日,杜维明:中国文化有强烈的遗忘症
第 22 届世界哲学大会 7 月 28 日将在韩国首尔大学举行,这是世界哲学大会首次在亚 洲举行。在这一被称为“哲学界奥运会”的大会上,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 哈佛燕京学社社长杜维明将就儒家哲学做英文的主题报告。作为新儒家代表人物的杜维明前天接受了早报记者专访,谈到中国文化,他认为,中国已真正成为一个学习的文明,但一个 问题是中国文化确实存在断层,在中国,健忘、遗忘、忘却同时进行。 早报记者 罗晟 发自北京 中国不应肤浅地学习西方 东方早报:法国新浪潮时期导演路易·马勒曾经拍过一些美国移民的纪录片, 其中他发现印度的移民继续保持他们的信仰,您觉得为什么印裔美国人能保持相 当长时间的文化色彩? 杜维明:最主要的原因是印度的文化没有断根。中国文化确实断了。五四以 后,中国最好的一批人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因为他没有断根,精神脊梁没有被打 断,所以他有一种尊严,对文化的尊严和对文化的信仰。在印度,比如说甘地的 出现,他的泥土性是非常强的。尼赫鲁说过这种话,如果印度的文化和西方的文 明有冲突的话,我们的选择是非常清楚的——我们不会因为西方文化放弃印度文 明。
Posted in Conferences & Workshops, Home, Interviews
Comments Off on 2008年7月29日,杜维明:中国文化有强烈的遗忘症
2007年12月26日,杜维明:有差异才能够真正的和
(2007年12月26日,由中央财经大学主办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中美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新浪财经对此次会议进行了报道。以下是哈佛大学教授,当代著名儒学思想家杜维明的精彩演讲) 各位领导,诸位嘉宾,老师们、同学们,我非常荣幸能够有这个学习的机会和大家做简短的报告,把我近来思考“和谐和民主”的心得跟大家做一个交流。 我对于文化中国、文明对话、儒学创新得到的观点,事前没有和任何一位领导进行协调,这中间我提的观点如果有不符政治论调,责任我一个人负责。 人类历史中最重要的历史形态就是现代西方启蒙运动所发展出来的启蒙心态,只要用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个课题。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都是从启蒙发展出来的,它有一些特色,它是西方学者烦俗的主义,特别突出理性,这是一种工具理性,不一定是沟通理性。它否认了传统对现代除了阻碍以外,还有建构的可能。 另外简单地说,它是一种科学主义,不是科学,是一个科学主义。而且坚信文明发展的铁律,也就是孔德所说的,人类文明是从宗教到形而上学到科学,到了科学,宗教不必顾及,是一种迷信。我们可以以科学理性来解决社会大问题。这个思潮直接影响到市场经济发展、民主政治。更值得我们注意的,就这个发展势头后面所根据的理论和理论所预示的价值,这些价值当然是理性、自由、平等、博爱、法制、人权和个人的尊严。很多学者认为,不管是西方的和东方的这些所谓的普世价值。因此它的结果主要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它是比较反宗教的。一方面来认识分析了解,同时控制征服自然。带着一个非常强势从达尔文主义发展出来的进步论、演化论,优胜劣败、适者生存。
Posted in Articles, Conferences & Workshops, Home, Publications
Comments Off on 2007年12月26日,杜维明:有差异才能够真正的和
2007年9月26日,杜维明:同一文明内部无沟通是真正的冲突
核心提示:首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于9月26日开幕。9月25日,哈佛大学教授、“新儒家”第三代代表人物杜维明在济宁接受凤凰网独家专访。年逾70的杜维明为了这次专访,专门换上了绛紫色香云纱的唐装。他谈到了与霍普金斯教授对谈的内容,“对话文明与和平文化”,他认为现代国际社会文明隔阂,实际的差异和互不了解已经积累了很深的裂痕;而“对话的文明”,或许才真正起步。 采访人:李杨 对话、沟通才能和谐 凤凰网:尼山论坛中有一个和的对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杜维明:“和”的必要条件就是“异”,差异。和的对立面常常是同,常常我们把这个“和”和“同”混为一谈,“同”没有多样化。如果是在绘画上应有很多不同颜色。“和”的观念来自音乐的和谐。音乐要各种不同的乐器,甚至各种不同的节奏,才能慢慢形成一个比较复杂但又比较悦耳的乐章。 每一个人,活生生、具体的人都是不同的,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有所不同。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和谐变得非常重要,通过对话才能和谐。“通”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观念,就是大家能够共鸣,沟通,所以“和”应该是尊重“异”,就是各种不同的“异”,你不要把它当做一种威胁。甚至有些学者说,如果你和持有非常不同观点的人物进行沟通,你先不要把你的主观意愿强加于人,你经过聆听,可能会理清自己的一些成见,拓展你的视野。所以“和”本身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观念。
Posted in Conferences & Workshops, Home, Interviews
Comments Off on 2007年9月26日,杜维明:同一文明内部无沟通是真正的冲突
2007年8月25日,杜维明认为:儒家文化推动东亚社会发展
2007-08-25 19:29:00 作者: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杭州10月28日电(记者姜瑞)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社长杜维明教授日前在杭州提出,目前在西方之外现代化发展唯一较为成功的例子是东亚社会,是儒家文化推动了这一地区的发展。 杜维明是新儒学研究领域的权威,他25日在浙江大学“儒商与东亚文明研究中心”成立揭牌仪式上作上述表示。 杜维明说,东亚社会指的是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及台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华人社会。东亚是目前除西方社会之外现代化发展最为成功的区域,这一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儒学和儒家传统文化对于推动该地区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从语言到思维方式,各方面都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自“五四”运动以来,就出现了源于西方的各种思潮。他希望在21世纪能出现一种新的对话,期待着一些扎根在东亚、特别是在中国的理念、做法和经验能成为具有全球意义的文化。 作为刚刚成立的“儒商与东亚文明研究中心”的名誉主任,杜维明表示,儒学的面目现在已经更新,已不再是以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家族制度和权威政治为主要制度设置的思潮。经过三代人的努力,儒学已经以完全崭新的面貌出现。这一中心的成立就是希望以儒商和东亚文明作为切入点,把浙江大学的求是精神与浙大所需要的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对东方文化和儒学进行深入研究。
Posted in Conferences & Workshops, Home
Comments Off on 2007年8月25日,杜维明认为:儒家文化推动东亚社会发展
2007年1月,《开放时代》,杜维明:文明间对话的最新路径与具体行动
【编者按】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蓬勃兴起的全球化运动,并没有创造一个平和安定的世界,各 种各样的冲突对抗遍布人类社会,族群冲突、国家冲突、宗教冲突、文化冲突,取代“冷战”, 构成新的人类困境。 如何面对人类的共同生活?这个严峻的反思已经刻不容缓!加强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 国家和地区的“文明对话”,是因应人类困境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选择。联合国决定把 2001 年 命名为“文明对话年”,成立了文明对话核心小组,并着手起草报告。初稿面世后,核心小组的 成员,如孔汉思、许通美及怀瑟克对报告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代表基安尼·皮 科(GianniPicco)专程到哈佛,听取杜维明教授的意见,并邀请杜教授执笔撰写“核心小组” 向联合国大会提供的报告中最关键的一章:“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报告于 2001 年 11 月 7 日 提交联合国大会。经过联合国的推动,以及学者、宗教领袖和政治家的积极努力,不同文明必须 进行对话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 为了进一步推动“文明对话”的深入开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主席,德国的崴尔德 (Wrede)先生邀请杜维明教授前往巴黎,于 2004 年 10 月 13 日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的五 十八位成员进行了从早晨十点到下午一点的对话。对话分几个阶段,先由杜教授作 20 分钟的主 题发言,接着由六、七位代表各作 3 分钟的提问,再由杜教授作出简短的回应。以下的中文记录 是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英文文本(亦包括少数其他语言的英译)润色而成。 主席忆及 169EX/4.2 决议,其中的第二段指出:“一场由国际知名人士领导的就教科文组织 特别关注的议题展开的主题辩论会,将在第二届执行局二年任期内第一年的执行局会议期间召 开,也就是在联合国大会的二次会议之间召开。”他说,本次辩论会有关“文明间对话的最新路 径与具体行动”,秘书处已经准备好了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Articles, Conferences & Workshops, Home, Publications
Comments Off on 2007年1月,《开放时代》,杜维明:文明间对话的最新路径与具体行动
2007年1月7日,杜维明:文化认同与儒学创新
中国网编者按:1月7日下午,应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之邀,哈佛大学著名学者杜维明先生,在逸夫会议中心第一报告厅作了题为《文化认同和儒学创新》的精彩讲演。此次演讲系国学院“国学论坛”2007年第一场。杜先生的讲演突出了“同”、“异”、“和”及“文化中国、文明对话、启蒙反思、儒学创新”四个关键词。强调传统儒家文化应该担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尤其在文明对话中求索反思,完成自身的现代转换,为当前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积极贡献。“国学论坛”系列学术讲座已举办了多次,本次讲座吸引了校内外的大批听众,引起了校内外的强烈反响。这里将演讲内容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很高兴能来中国人民大学作演讲,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国学是具有一国民族特色的学问,各国都有自己的国学。我是一直主张从多元化的角度来看文化认同的。文化认同首先是多元的、开放的,文化认同要与文化适应结合起来,你的认同越强,你的适应性也就越强。同时,文化认同也要有深层的自我反思。越能深入地洞悉文化的缺点与阴暗面,认同就会越深刻。在这一点上,中国与日本是不同的,从鲁迅到柏杨、李敖,看到的都是国民的劣根性甚至是丑陋的中国人;而日本则推出了日本文明的优势,樱花、菊与刀、武士道之忠。日本消化了两个轴心文明,现在正在消化吸收的是第三个,西方文明。我们总是拿自己的缺点来比西方的优点,极端地攻击国民性,这样的“弱人政策”是不足取的。我们希望中西方都能坐下来,在对等的框架下寻求共同发展的可能。这也正是我今天要谈的题目:文明对话与中国文化主体性建构的关系及儒学的创新。
Posted in Conferences & Workshops, Home
Comments Off on 2007年1月7日,杜维明:文化认同与儒学创新
2005年11月16日,北京论坛文明对话,杜维明教授对话瓦提姆教授
2005年11月16日北京论坛文明对话(Beijing Forum)杜维明教授对话瓦提姆教授 地点:中国北京 · 人民大会堂对话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意大利都灵大学教授瓦提姆主题:东西方文明的对话:定位、差异与和谐 土豆视频:https://video.tudou.com/v/XNjUwMzExNjk2.html?spm=a2h0k.8191414.0.0&from=s1.8-1-1.2
Posted in Conferences & Workshops, Dialogues & Discussions, Home, Multimedia, Video
Comments Off on 2005年11月16日,北京论坛文明对话,杜维明教授对话瓦提姆教授
2005-11-16, Beijing Forum, A Dialogue between Tu Weiming and Gianteresio Vattimo: Toward a Dialogical Civilization: Identity, Difference and Harmoy
2005-11-16, Beijing ForumA Dialogue between Tu Weiming and Gianteresio Vattimo: Toward a Dialogical Civilization: Identity, Difference and Harmony 土豆视频:https://video.tudou.com/v/XNjUwMzExNTk2.html?spm=a2hzp.8244740.0.0
Posted in Conferences & Workshops, Dialogues & Discussions, Home, Multimedia, Video
Comments Off on 2005-11-16, Beijing Forum, A Dialogue between Tu Weiming and Gianteresio Vattimo: Toward a Dialogical Civilization: Identity, Difference and Harmoy
1999年,《中华文化论坛》,杜维明:儒学的理论体系与发展前景
[美]杜维明 1999·1 中华文化论坛 儒学的缺失和长处是纠缠在一起的,对儒学的缺失了解得愈彻底,对其开发就愈全面; 反之,对儒学的缺失了解得愈少,对其开发也就愈少。儒学要坚持自我批判,对此我相当敏感。 九十年代以来,港台、北美对儒学和新儒学及其有关人物批评不够,我们这几次儒学研讨会对 各方面的批评作了全面的介绍和回应。儒学的自我批判有一个原则,就是绝不能把论敌当作 稻草结构。而自由主义对儒学的批评力量太弱,这样儒学的演进就使不上劲。。这里,我试图用 如下图象来表示儒学的理论体系与发展前景: 上面这个图是对儒学一个简单的表述,是一个缩写。这个图我常常用,也在变化之中,大家 正集思广益,希望把它弄得更全面。宋明儒学以来,儒学的中心课题是身心性命、为己之学、 圣人之学、性命之学,其核心在于个人转化。很多学者认为儒学只有社会,没有自我,实际上它 有自我的问题。而儒家对自我的理解是摆在家庭的网络之中,家庭又摆在社群的网络之中,社 群则和社会联系在一起,社会则和国家联系在一起。儒家不是人类中心主义,对儒家不能从狭 隘的人文学来理解,它的最高理想是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天人合一,图中外围的一圈松散,可以 向外扩散,故用虚线来表示,其涵义可以说是宇宙,也可以说是超越。从个人到家庭,从家庭到 社群,到社会,到国家,到世界,甚至超越,这些问题儒学的人文学都接触到了。
Posted in Articles, Conferences & Workshops, Home, Publications
Comments Off on 1999年,《中华文化论坛》,杜维明:儒学的理论体系与发展前景
1990 Mar,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Workshop on Confucian Humanism, Tu Weiming
JOURNAL ARTICLEWorkshop on Confucian Humanism Tu Wei-ming, Alan Wachman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Vol. 43, No. 6 (Mar., 1990), pp. 10-27Topics: Morality, Confucianism, Confucian ethics, Traditions, Chinese culture, Social ethics, Humanism, Economic development, Japanese culture, Jewish rituals Peking University Library:https://www.jstor.org/action/doAdvancedSearch?searchType=facetSearch&sd=&ed=&c5=AND&c1=AND&f0=au&f2=all&f3=all&acc=on&c6=AND&q0=weiming&c3=AND&f5=all&f4=all&c2=AND&pagemark=cGFnZU1hcms9NA%3D%3D&f1=all&f6=all&group=none&c4=AND
Posted in Articles, Conferences & Workshops, Home, Publications
Comments Off on 1990 Mar,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Workshop on Confucian Humanism, Tu Wei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