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2日,杜维明:从《大学》的文化传统看现代大学的使命与批判精神

【导读】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的反思和重视。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哈佛大学亚洲中心资深研究员杜维明曾做客文汇讲堂主讲《仁的反思:面向 2018 年的儒家哲学》。今天,我们看看他所讲的 ” 四书 ” 中的 ” 大学 “。

全球视野中,现代大学该具备哪些传统?

在这个视野上,探讨的第一个问题是中国大学的传统。这个 ” 大学 ” 不仅是文本,也有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 这个 ” 大学 ” 的理念。中国传统的大学指从早期的政府发展出来的官学,有太学、国子监,一直到元代时的成均馆(韩国现在仍有);而在西方现代大学出现后,也一直在探究大学理念。所以今天的讨论以中国传统为主,并配合着德国英国各种大学的传统。

大学是什么?特别是 21 世纪,没有人质疑的是大学首先必须为社会服务。社会的含义很广,包括企业,包括政府,包括民间各种组织。如果起不到服务社会的作用,那这个大学不应该存在。从国家来讲,何必花纳税人的钱来支持大学?这个无可争议。但同时又非常现实而且非常不正常。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Home. Bookmark the perma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