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2016年5月7日,杜维明先生应邀为光华管理学院“燕归来”校友返校做讲座[:]

[:zh]

(杜教授于光华讲堂)

儒家人文思想的四个侧面 

导读:

每当人类社会经历重大考验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到底是什么?在古代,孔子、柏拉图、释迦牟尼等圣贤都曾对“何为人”这个问题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当今世界全球范围内爆发的政局动荡,经济低迷,宗教冲突,恐怖袭击等等严重问题,一再考验着人们的信仰。于是,追问千年的问题又一次发出强烈回响:人到底是什么?生而为人应该如何作为?

2016年5月7日“燕归来”校友返校日之际,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高层管理教育(ExEd)中心特邀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教授从儒家人文思想的四个侧面,深入剖析中国社会转型与文化重组。

人是什么?

人类对自身认同问题的探讨永远无休无止。从轴心文明时期到文艺复兴到西方启蒙运动,传统人文主义的核心都是在突出人的作用和力量。然而,工业革命以来两、三百年间世界文明的进程中,人类创造力的释放已经到达不可估量的地步。从前我们认为人只是自然界演化过程中的一个产品,或是上帝创造出来的产物;如今人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改变,成为演化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很可惜,这个积极的参与者也是一个强力的破坏者,制造出了许多人类文明史上不曾遭遇的麻烦。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对“人是什么?”“人应该如何作为?”等问题产生了困惑。

在人类信仰危机逐渐扩大的背景下,杜维明教授重新发掘了中国传统儒家人文精神的价值,他表示:“人文思想的价值可以称之为思想的资源。在儒家学说的传播和实践过程中有非常多的例子,我们可以将这些例子作为我们传承和构建人文价值的参照物。”他深入解析了儒家人文思想的四个侧面:一是个人,二是社群,三是自然,四是天道。他认为儒家的基本观念是个人和群体的健康互动,而这个群体是多元的,是从家庭扩大到族群、社会、国家乃至全球,乃至天地万物。这种健康互生的人文精神对当今中国社会价值观重塑具有积极意义。

人与自我:为己而学

杜维明教授指出,宗教是“离世”的,是超脱的,是在我们生存的世界之外追求更深刻,更真实的东西;儒家学说是“入世”的,孔子研究的就是如何做人的道理。他提出的“有教无类”,就是指一个人无论是工人、商人、农人还是知识分子,都应该学习做人,这是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问题。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就是在说人要通过自我反省,自我努力,不断地完善自身。人于世间自立,需要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和渠道,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过有意义的人生。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表明儒家是为己之学,求学不是为了师长,不是为了社会的要求,而是为了发展自己的人格,发挥自己潜力,使自己成为更完整,更善良,更美好的人。

人与自然: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一个心中有‘仁’的人,他的同情心和同理心能跨越人的世界,和万事万物形成命运的共同体。王阳明提出‘万物一体’,他认为每一个人具有的能量都是沟通天地的。假如我们看到任何一个无辜的人受到伤害,内心一定会感到不安。同样地,看到动物被虐待,草木被摧残,山水被污染,人的内心也会感到难受,因为每个人的心里其实有这样一个假设:人和天地万物联系在一起,这是人的特有的价值观。”杜维明教授表示。

张载有言“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意思是所有外在的东西都是我身体的一部分,都和我的人性有密切关系。新人文的思潮从以人为中心转向强调人和自然保持长久的和谐,正暗合了传统儒家思想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阐述。

人与天道:敬畏与信仰

在文化转型的过程中,有人指出中国当今社会陷入了道德危机。道德的日益沦丧和信仰的缺失密切相关。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教徒在物质之外另有精神追求,而没有信仰的人很难在手可触摸的权利、物质、金钱之外找到其他的价值。杜维明教授指出信仰的对象并不仅仅是宗教,并非宗教信徒才有信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信仰其实是一种敬畏之心。“中华传统文化敬畏天地神明,所谓‘天、地、君、亲、师’就是对天,对地,对国家,对父母,对师长,对万事万物都要心怀敬畏。这份敬畏是我们民族能够塑造成型的基础。

我们知道天无所不在无所不知,但并非不是无所不能,我们不能央求上天来帮助自己战胜困难。比如在大禹治水的传说中,水患即是天灾,根据儒家‘上天有好生之德’的理念,天灾的产生这就指是天的德行发生了变化。但是天道的变化可以通过人的努力来克服,人自己制造的困境却是很难克服的,所以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所以人的信仰的缺失,敬畏之心的淡漠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比天道的失德更难以应对。

 人应该如何作为

孔子最欣赏的弟子颜回在人生的各个方面都不成功,与福、禄、寿、禧无甚缘分。孔子之所以看重他,正是因为他的内在有一股永远要奋进,要向上的精神。尽管生活并不顺遂,颜回始终立圣人为己志,他说:“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意思是舜是什么人?禹是什么人?有成就的人都可以成为圣贤。

孔子对颜回的评价是“三月不违仁”,他的毅力、勤勉与上进令孔子心生敬意。这种良知和自觉是儒家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杜维明教授称之为精神性的人文主义。他指出这种良知和自觉是当今世界,特别是中国需要大力开发的一种思想上的资源,这个思想资源有深厚的,潜移默化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面对当今社会信仰的危机,道德的沦丧,环境的污染,世界秩序的崩溃,重塑文化的进程不能仅仅靠极少数的精英,而是取决于每一个人的努力。

(注:本文整理自杜维明教授在“燕归来”校友返校日分会场【光华·闻道】人文讲座上的讲话)[:]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Activities, Conferences & Workshops. Bookmark the perma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