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7日,美国卫斯理大学(Wesleyan University)校长迈克尔·罗斯(Michael Roth)教授在英杰交流中心发表了题为“博雅教育何以重要”的演讲。此次演讲作为北京大学和卫斯理大学的校际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由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世界伦理中心主办,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北京论坛协办。到场嘉宾包括北京大学副校长李岩松、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王博、北京论坛秘书长严军等。来自北大各院系的100余名师生前来聆听演讲,并就“博雅教育”的话题,进行了热烈而富于学术深度的回应。
北京大学副校长李岩松教授首先介绍迈克尔·罗斯校长和卫斯理大学的基本情况,并就两校进一步的合作事宜提出了建设性的想法。紧接着,在对美国的“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进行历时回溯和共时评价的基础上,迈克尔·罗斯教授为到场师生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演讲。
作为历史学者,罗斯教授首先做了一番“知识考古”的工夫。他指出美国历史上的“博雅教育”理念植根于欧洲启蒙主义的文化传统,并援引康德关于“启蒙是从自我设定的不成熟状态释放自我”的经典定义,以及黑格尔“解放、激励、协作”的三大教育理念,将之与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等美国建国时期思想家关于“博雅教育”的言论相勾连。
继而转到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浪漫版本的博雅教育观,罗斯教授指出其核心概念是“自力更生、激发创造力和克服盲目性”,并指出这一视角正与当前以应试为中心的教育文化相反。此外,他还从哲学视角回溯了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和杜威(John Dewey)博雅教育理念及其哲学的关系,指出时下美国大学教育对于批判性思维的过分强调,实可以从詹姆斯的教育言论当中得到反思。罗斯教授还特别指出,杜威的实验哲学超越学科界限而关注方法,有其在“博雅教育”思想史上的特殊意义。杜威旨在突破近代以来专业化研究日益流于狭隘、无用的局限性,用博雅教育练就的方法论打通学术与生活,使学生及学者在学科秩序及其上升阶梯之外,获得对广泛的社会事务发言的可能性。
沿着从杰斐逊、爱默生、威廉·詹姆斯直至杜威的思想传承脉络,结合对美国当前教育现状的批评,罗斯教授为听众展现了一条将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结合的博雅教育之路,并涉及到最近西方知识界有关基础教育持续性价值的争论,引起到场师生的广泛共鸣。在评议环节,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教授对罗斯教授的演讲进行了深入解读,再一次从历史维度抽丝剥茧,揭示伏尔泰、狄德罗、孟德斯鸠等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深受儒学思想影响的事实,并借此探讨了博雅教育与中国本土资源相贯通,儒家经典与西学经典协同参与当下教育实践的可能性。
最后,在杜维明教授的主持下,迈克尔·罗斯教授与北大师生就中美大学教育比较、信息时代的博雅教育、网上公开课等话题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到场嘉宾及师生也对两校相关交流活动的进一步展开,表示了由衷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