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2015年6月18 – 21日,杜維明教授出席“新文化运动百年价值重估”国际研讨会[:]

[:zh]

2015年是以《新青年》(《青年杂志》)创刊为起点的新文化运动发端一百周年。值此之际,如何调动海内外学术资源,跨越学科界限,综合研究和深入反思新文化运动的价值预设,重估百年以来现代中国的文化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6月19-21日,“新文化运动百年价值重估”大型国际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此次会议由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与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上海交大人文艺术研究院、上海市社联《探索与争鸣》编辑部等单位共同主办。来自美国、瑞典、澳大利亚以及中国大陆、台湾、澳门等地区的专家学者约180余人出席会议。

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先生,北京大学社科部部长、儒学院院长王博教授以及上海交大党委常务副书记郭新立、上海市社科联党组书记沈国明等先后代表主办方致辞。随后,杜维明教授发表了题为《“化现代”的价值创新》的主题演讲。

杜维明在主题演讲中回溯了晚清以来中西文化的升降,以及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历史条件和心理基础,强调了现代儒学与新文化运动的复杂关系,特别是二者在士大夫意识和爱国精神等方面的相通之处。他认为,儒学精神与新文化运动在本质上并不冲突。儒学尽管在一百多年来遭受各种挑战和扭曲,经历了“打倒孔家店”和废除汉字等极端思潮的冲击,但在1990年代以后开始复兴,国人开始反思一个民族的核心资源是什么,以及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为何。其中,反思“仁”的问题是近二十年来中国人反思启蒙的中心命题。他认为这种反思是入世的,这里的人是活生生的具体的人,是“文化中国”的人。他继而从价值创新的角度论及对现代理性观念的反思,包括自由、法治、人权、个人尊严等近代价值的重估。最后,杜维明教授论述了人间社会的重组问题,他认为应该有一个新的观念来重构身心合一的“仁”学,达到人类和自然,天地人我的和谐相处。

此外,来自北京大学的陈平原、罗志田教授,来自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罗多弼教授,以及上海大学王晓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王宁教授等,分别围绕五四记忆、东西文化论争等命题,各自发表了主题演讲。

主旨发言后,会议分为三个分会场分别讨论了激进主义的反思、儒学转型与新文化、文化保守主义、新文化与公共理性、新文学与启蒙现代性等十多个议题,并专门设立了青年学者专场和圆桌会议。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陆胤在“新文学与启蒙现代性”分会场发表了题为《从“无法”到“有法”?——清末民初的新文法与新文学》的专题论文。

在为期三天的会议上,通过大会发言和自由发言,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甚至学术观点大相异趣的学者,围绕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和反思,展开了全方位的交流和对话。在纪念新文化运动百年之际,对新文化运动的价值预设进行重估,发掘其多重面向的当下意义,对于今日的学术界、思想界有着重要的创造性价值。

文字編輯:陸胤

[:]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Home. Bookmark the perma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