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2015年9月12日,第四届“嵩山论坛—-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 杜维明:针对“和而不同”提出儒家的普世价值[:]

[:zh]

   

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美国人文科学院院士、国际哲学院院士杜维明在“嵩山论坛——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2015年会上针对“和而不同”的观点,提出儒家的普世价值。杜维明说:“儒家传统是地道的学习文明。《论语》的第一个字就是”学“,没有学习就没有儒家。儒家学习的方式以对话为主,对话是倾听也是参与,是沟通也是反省,是尊重他人也是自尊自重,是广结善缘也是独立自主。” 在杜维明看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是体现儒家沟通礼敬的基本原则,也是“和而不同”的基本原则。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并非利他主义,而是基于同情的自知之明。承认并尊重他人的自主性,不是消极的默许,而是积极的承诺。正因为没有把自己的成见或信念当作真理,才有对话的空间,才能为互相学习,为学习而创造条件。如果自己所得与人分享,为他人带来由衷的喜悦,这是人生大乐,不应回避。并提出了“和而不同”的对立面就是同,“和而不同”的必要条件就是差异。中国这个有五千年长久记忆的国家,在经历了171年的坎坷的发展,到现在已经需要在文化、学术、思想上发生原创性突破的时刻。杜维明说:“这是一个需要儒家以及整个中华文化传统在文明对话过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并为经济社会文明做文化发展提供助力和贡献思路的时刻。” 所谓精神人文主义就是超越了凡俗人的人文主义,关注的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动态过程。在精神人文主义来看,人是有感情的,是社会性的,是政治的,有历史记忆的,有美感艺术的,对对于超越、对于精神关怀是有向往的,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杜维明说:“我认为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做人’。这个观念已为世界上众多哲学家所接受,并成为2018年将在中国举办的世界哲学大会的主题——‘学以成人’。”一个真正的人应该是自我人格的完善,与社会他人的和谐,整个人类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第四届嵩山论坛举行 “嵩山论坛—-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2015年会暨第四届嵩山论坛在河南登封开幕,来自中国、印度、俄罗斯、丹麦、美国、意大利的学者围坐一起,围绕“和而不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论坛主题进行对话与探讨。学者们睿智的言论,如盏盏灯火,照亮思想,给人温暖。

   杜维明:儒家迎来“否极泰来”的机遇

未来的文明发展,应多元化多样性,不应是单一文明模式。但各个文明不仅应有自己的特殊价值,还必须具有公共的、普遍的意义。多元的世界文明,相互理解、对话,形成命运共同体,解决整个地球的公共问题。中国现在已经到了一个需要文化、学术、思想发生原创性突破的时刻,这是一个需要儒家以及整个中华文化传统在文明对话过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并为经济社会和民族文化发展提供助力和贡献思路的时刻。但必须知道,如果不接受西化和现代化的挑战,我们不能期待儒家价值为人类提供参照。没有深入反思和彻底批判的智慧和勇气,儒家不可能有一阳来复的生机,更不必谈否极泰来的胜景。因此,我们面临向现代转化和“转化现代”的双重问题。儒家传统是地道的学习文明,其发展就是“学而时习之”的结果。儒家的学习方式以对话为主。对话是倾听也是参与,是沟通也是反省,是尊重他人也是自尊自重,是广结善缘也是独立自主。这种特质,必将使儒家价值走向新的天地。

姚新中:“和而不同”是“一带一路”的哲学基础

发源于中原腹地的华夏文明,就以包容、扩展和推广为指导精神,并一脉相传,源起中原,随后扩大到长江流域并成为中华文明的基础。18、19世纪后,西方文明开始占据强势地位,华夏文明影响力逐渐萎缩,然而,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传统文化也引起世界关注。“华夏文明”,有两个必要组成部分:5000年积淀下来的传统;这种传统在近代受到冲击后,所进行的改造、发展和进步。虽然华夏文明不断发展变化,但是“和而不同”的特点始终如一。我们有自己的传统,同时也是世界的一部分,过去接受西方的东西多,现在也应对世界做出自己的贡献。谈及“一带一路”国策,姚新中表示,“和而不同”是“一带一路”的哲学基础,“‘和而不同’,指的是在与其他文明发生交集的时候,既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又和谐地共同发展。”这一点,在“一带一路”多种文明碰撞中同样适用,“和谐、合作,既保留中国文化自身的特点,同时也认可、学习其他文明,这种开放的态度,是一带一路能否成功的关键。”

   卜万·昌德尔:中印长期互为“好伙伴”

在两份会议邀请摆在面前的时候,印度旁遮普大学教授、国际哲学学院院士卜万·昌德尔选择了中国,选择了嵩山论坛。“我非常开心来到了这里。”卜万·昌德尔教授说,中国和印度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有着悠久的历史,通过佛教,通过古代的航海家,中印这两种可以称为人类文明摇篮的国度一直有交流,一直相互影响,科技、数学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到20世纪,印度现代圣贤如泰戈尔、圣雄甘地等,都是鼓励中印互动的。甘地说过,他非常崇敬中国的文化,认为中国是印度非常好的朋友;同样,中国的梁启超也认为印度是中国的好伙伴。泰戈尔对中国也充满爱、热情和尊重,认为中印合作非常重要。1924年,泰戈尔访问中国,受到热烈的欢迎,梁启超认为他的来访是中印文化交流史的重大事件,他们都认为中印必须携起手来,两国的交流和联系十分宝贵。卜万·昌德尔说,她正在从事中国文明的研究,也有中国学者到印度,研究中印在二十一世纪如何合作。

吴疆:“切磋琢磨”建设精致文化

吴疆是洛阳人,美国哈佛大学宗教学博士,现为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教授。吴疆说,这届论坛邀请的国外学者来自俄罗斯、印度、丹麦、美国、意大利等国。这是很有必要的,文明对话不能搞成中西对话,是多元文明之间的对话。“我喜欢先找不同,然后找到‘同’,和而不同的思维,将会促使不同文明连接为命运共同体。”吴疆说。他认为嵩山论坛为学者提供了跨越圈子的交流和对话机会,也能引起更多人对文化的深度兴趣。中国如今有很多人谈论文化,但谈得还不够精致,比如谈佛学的很多,却很少深入到谈论某一经典,“文化热”还“热”在表面。文化是需要打磨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样才是真正的“文化热”。吴疆认为,本届论坛主题与国际、国内热点紧密呼应,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切的问题。“一带一路”战略是理念外交,显示中国外交不断成熟,提出概念,引来众多响应者。这次河南与意大利的文化合作与交流,无疑有助于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前行。[:]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Activities, Conferences & Workshops. Bookmark the perma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