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9-20日,“儒学与儒学史研究之前景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1年12月19-20日,北国初冬清寒,不过,国内外、两岸三地的学者仍以极大的热忱会聚北京大学临湖轩,开展了主题为“儒学与儒学史研究之前景与展望——环绕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所作的反思”的国际学术会议。会议于年初就在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访问学者、香港科技大学教授陈荣开先生的组织下开始筹办,全面完成准备工作后,于19日开始举行,为期两天。与会学者有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先生、三联书店资深编辑孙晓林女士及来自美国、日本、香港、台湾和内陆的知名学者,如包弼德、蔡涵墨、田中秀树、金春峰、张元、李明辉、杨儒宾、陈来、彭国翔等。

会议由杜维明先生做开幕致辞,杜先生热情欢迎到会的学者和嘉宾,并对陈荣开教授的细致工作表示感谢。他提到《朱熹的历史世界》一书的出版是“文化中国”学术界的大事,关于该书有30多篇学术评论,这是一个文化现象,代表了一种新的潮流。一位文化学者必须了解政治、经济问题,从事哲学研究的学者必须对时代有敏感,这也是开展朱熹哲学研究和以后儒学研究的一个方向。

随后,孙晓林女士概述了三联书店关于余英时著作的出版历史,并通过余先生著作的销售状况,生动说明了国内读者对余先生的重视与支持。余先生著作的出版热忱在国内从未间断,他的历史文化情怀,赢得了广大读者的积极回应。

会议围绕着《朱熹的历史世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致形成四种态度,有些学者高度肯定余先生的研究范式,并将其积极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之中,如金春峰先生认为余先生方法论的示范意义将对整个中国思想史、政治史与知识阶层史的研究产生长远的深刻的影响,并表示其个人在这一方法的示范下,立刻展开了朱熹研究的一些新领域;有些学者客观肯定了余先生著作的价值,并认为其研究范式对儒学研究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如杜维明先生;针对这种观点,有些学者认为,余先生的研究思路不是对儒学的挑战,而是一种补充,如彭国翔先生;也有一些学者对余先生的著作提出了一些质疑,如包弼德教授认为“内在逻辑”一说是信仰问题,不适用于历史学研究。此外,会上也有一些年轻学者,从自己的专业角度表达了对宋代理学的理解,如田中秀树先生、任峰先生等。

两天的会议里,学者们梳理了以朱熹为代表的宋明理学的历史脉络,讨论了《朱熹的历史世界》给当代学者带来的启示,并展望了儒学研究的发展前景,意义重大。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Conferences & Workshops, Home, IAHS Update. Bookmark the perma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