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2013年6月6日,听杜维明先生谈文化中国

杜维明提到,个人何以以“再审视”为题,为什么要再度思考认同问题。其实,对于文化中国的概念,杜维明早在1989年的《文化中国:边缘即中心论》一文中,就对此有过最初的详尽阐释。但他认为,自此之后,在将近四分之一世纪中,文化中国曾有的三个各自独特而又不可分割的意义世界(或称象征世界)发生了重大转变。而正是这些变化,导致自己需要重新审视已有的观点。

文化中国的第一意义世界,包括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和新加坡。现在的问题是,“中国人”或“华人”的意义,变成了一个非简单的以国籍而论的事情。在这一意义世界当中,文化中国应该涵盖56个民族,而不是仅有的汉人的狭隘观念。而中国港、澳、台地区以及马来西亚对Chinese和中国文化的理解,也都发生了变化。港人在最近的三五年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人数在不断增加,而在台湾,还有不少人把“中国人”和华人分开。

第二意义世界主要指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人社会,包括海外华裔、华侨等,最突出的是马来西亚,也包括泰国、印尼或菲律宾。在美国、澳大利亚、欧洲等地,华人的比例若加起来也不算少。这一意义世界的变化,来自于跨学科的离散研究所带来的丰硕成果。虽然他们为“大中国”所吸引,但越来越有离散或曰游子之心态。

第三意义世界主要指与中国既无血缘关系、婚姻关系也无地缘关系的国际人士,主要是学者和汉学家,也包括长期与中国文化或中国打交道的企业家、政府官员等。他们主要通过各自的母语来了解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等。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类人员越来越多。而这一变化最具挑战性的是,还带来了比如中国人的国际形象等问题。

由于时代的巨变,杜先生提出,自己原有的观点“中心无处可循,边缘四处可见”应该更改为“中心无处不在,边缘也已成为中心”。文化中国的精神资源非常丰富,儒家只是其一,像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都是其中组成部分。就文化中国而言,当说到“我们”的时候,这个“我们”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和自省的。

《中国科学报》 (2013-06-06 第8版 校园)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Articles, Home, Lectures & Speeches, Publications. Bookmark the permalink.